MRI对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刘天

MRI对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刘天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黑龙江鸡西 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32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检查。结果:MRI扫描T1WI、T2 WI上呈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I有其典型表现,外周低信号环围绕中央“桑葚状”混杂信号。结论:MRI在诊断脑血管畸形的发现率和确诊率高。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95-02

脑血管畸形是指供应脑血流的血管发生的发育异常,血管畸形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包括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隐匿性血管畸形)、脑静脉畸形或静脉瘤等。脑动静脉畸形时,MRI显示脑内流空现象,即低信号环状或线状结构,代表血管内高速血流。在注射Gd对比剂后,高速血流的血管通常不增强,而低速血流的血管往往明显增强[1]。GRE图像有助于评价血管性病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35±3.5岁。自发性颅内出血12例,癫痫11例,头痛伴头6例,运动障碍3例,视物模糊2例。

1.2 方法

MRI检查采用EG Vectra0.5T超导MR扫描仪。行常规SE序列矢状位、横断位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5mm和2mm,矩阵160×224。

2.结果

脑血管畸形32例,动静脉畸形(AVM)24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动静脉畸形(AVM)MRI平扫表现为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团状太舒服铺垫与星宿状的血管流空影。血管之间的非血管成分呈T1长T1信号。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在T1WI、T2WI上均呈中英“桑椹状”混杂信号,外周以低信号环影7例。T1WI、T2WI上呈偏心排列的多个环状混密度信号,周围无低信号环,境界清楚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血管畸形,各种脑血管畸形中,动静脉畸形最常见,为迂曲扩张的动脉直接与静脉相连,中间没有毛细血管。畸形血管团大小不等,多发于大脑中动脉系统,幕上多于幕下。由于动静脉畸形存在动静脉短路,使局部脑组织呈低灌注状态,形成缺血或梗死。畸形血管易破裂,引起自发性出血。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血管性头痛、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脑动静脉畸形时,MRI显示脑内流空现象,即低信号环状或线状结构,代表血管内高速血流。在注射Gd对比剂后,高速血流的血管通常不增强,而低速血流的血管往往明显增强。GRE图像有助于评价血管性病变。CT可见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的等或高密度点状、弧线状血管影,钙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状血管瘤并不少见[2]。典型MRI表现为,在T1WI及T2WI,病变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部分病例可见桑葚状或网络状结构;在 T2WI,病灶周边由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构成。在 GRE图像,因磁敏感效应增加,低信号更明显,可以提高小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MRI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对病灶结构的显示均优于CT。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生长趋势,MRI随诊可了解其演变情况。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是脑出血的原因之一[3]。CT扫描及常规血管造影时,往往为阴性结果。MRI检查显示微小灶性出血,提示该病;由于含有相对缓慢的血流,注射对比剂后可见病灶增强。脑静脉畸形或静脉瘤较少引起脑出血,典型MRI表现为注射Gd对比剂后,病灶呈“水母头”样,经中央髓静脉引流。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时,可有出血表现。注射对比剂前,较大的静脉分支在MRI呈流空低信号。有时,质子密度像可见线样高或低信号。静脉畸形的血流速度缓慢,MRA成像时如选择恰当的血流速度,常可显示病变。血管造影检查时,动脉期表现正常,静脉期可见扩张的髓静脉分支。动静脉畸形为最常见的症状性血管畸形,MRI表现与流速、方向、是否存在出血以及时相有关, MRA可明确病灶部位,DSA可精确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类似“爆米花”或“桑葚”,周边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绝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症在尸检时发现,病灶内含正常脑组织。静脉畸形多为MRI检查时偶然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CM)属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中的一种。CCM在MRI上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目前是诊断的金标准,绝大多数病灶仅靠 MRI表现在术前即可确诊[4]。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超早期血肿在T1加权(T1WI)伴短 TR的成像上与脑组织等信号,在T2WI伴长TR/TE的显像上为低信号。亚急性期血肿(3周至数月)有典型的“盐和胡椒样”表现:在T1WI和T2WI成像呈特征性高信号中心(正铁血红蛋白),周围有一圈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在延迟成像中更明显。梯度回声成像特别适用于筛选小的隐匿性病灶[5]。根据CCM在MRI上的特征将其分为4型:I型:T1和T2加权均为高信号,提示亚急性出血;Ⅱ型:T1和T2加权呈混杂信号,伴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环。Ⅲ型:T1和T2加权为等低信号,慢性出血可能性最大;Ⅳ型:T1和T2加权成像不清,仅在见于梯度回声成像,需与毛细血管扩张症相鉴别(后者可增强)。

【参考文献】

[1]张伟国,李晓阳,陈金华,等.脑血管畸形的MRI及MRA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4):201-204.

[2]朱丹红,苏小方,于海光.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6-7.

[3]丁庆国,胡春洪,郭亮,等.22例脑血管畸形的CT、MRI及MRA检查分析[J].江苏医药,2001,27(7):528-528.

[4]王文献,范辉,岳恒志,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8):23-25.

[5]谌业荣,余永强,钱银锋,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2(9):1686-1689.

论文作者:刘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MRI对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刘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