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_军事论文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_军事论文

试论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后论文,国家安全论文,试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安全至高无上,国家生存是各国 追求的首要目标。由此出发,各国大都制定其国家安全战略,即在界定其安全利益和对 未来安全环境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形成总的国家安全指导原则和构建国家安全态势(注 :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二战结束 、冷战开始以后,美国把苏联视为对其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并据此制定了第一个国 家安全战略——遏制战略。遏制战略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苏遏制不是寻求击败苏 联,而是防止其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在欧洲的扩张。二是始终以“明确的”苏联国家行 为体的威胁为主要对象。在整个冷战时期,虽然美国所参与的两场战争即朝鲜战争和越 南战争都发生在亚洲,但其全球战略的重心始终在欧洲,主要对手始终是苏联。苏联解 体、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发生剧变,遏制战略赖以存在的基础已消失。面对变化了 的安全环境,美国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

美国酝酿国家安全战略大调整

冷战终结对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新的安全挑战大量 涌现,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情况构成了冷战后美国国家安 全战略调整的基本背景,也决定了其调整过程的复杂性。大体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 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布什上台后是第二阶段。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对其安全环境重新进行了评估,认为21世纪初叶美国将面对一个 不确定的安全环境,既充满机遇,又包含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在2015年之前将不 会出现像冷战时期苏联那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军事实力的“全球匹敌的竞争对 手”。因此美国将这一时期视为一个“战略间歇期”,认为应充分加以利用,以确保美 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消极的方面是,美国可能面临大量的安全上的挑战,包括地区性 危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相关技术扩散的威胁、各种跨国威胁和恐怖主义等非常规 进攻手段的威胁等。除此之外,到了2015年还有可能出现一个地区性大国或全球匹敌的 竞争对手。俄罗斯和中国被看作有潜力成为这样的竞争对手。

根据上述评估,美国认为其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即全球性竞争对手 消失后日益突出的地区性危险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以及非敌非友但有潜力成为美国 战略竞争对手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威胁。但实际上,美国在整个90年代对谁是其最主要的 威胁却并不清楚。它起初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主要威胁,后又转向“无赖国家”, 认为一旦它们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对美国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美国最为关注地区性危险所构成的威胁,并强调要同时应付两个“大规模的地区 冲突”(一场是指在中东由伊拉克、伊朗或利比亚所挑起的战争,另一场是指在东北亚 由朝鲜挑起的战争),这显示美国对其安全战略做了某种修改,但是对于这种地区性冲 突的威胁是否是战略性的,以及在未来国家安全战略中应占怎样的地位,却并不明确。 在对俄中两国的威胁的认识方面,美国先是把拥有巨大核武库的俄罗斯放在第一位,把 中国放在第二位,但到了90年代末又颠倒位置,把中国视为主要的潜在威胁和对手。尽 管如此,美国对于中俄两国的威胁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应占怎样的地位,也同样不明确 。简言之,在整个90年代美国尚未形成新的国家安全战略。

这里有必要对克林顿政府时期提出的“接触”战略做一分析。有学者认为接触战略是 冷战后形成的第一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也是美国历史上见诸文件的第二个国家安全战 略(注: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第174页。)。其依据是美国1997年《四 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述。接触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俄罗斯和中国 等崛起大国的接触,把它们融入美国所领导的国际体系,以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挑战。 也就是说,使用非强制性方法(理智的谈判、妥协承认和消除对方的不满)来改善崛起大 国行为中不满足于现状的因素,以此避免代价高昂的武装冲突。上述《报告》中对俄中 两国做了如下分析:“俄罗斯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发展经济的能力,反过来又 依赖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俄罗斯在建设新的民主制度方面已取得了进步。美国已做出了 广泛的努力,在许多事情上是成功的,美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建立了伙 伴关系。俄罗斯与北约的协议将帮助它融入一个更大的欧洲安全建制中。这些协议也许 戏剧化地改变俄罗斯的态度,并构成一个不同的安全蓝图。中国有潜力成为亚洲的军事 大国,美国将继续与中国接触,在我们利益交织的领域寻求增进合作,影响它使之对地 区的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作为一个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注:“The Report of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May 1997,Section Ⅱ,The Global Security Environment.)然而接触战略的内容不是只有胡萝卜,也包含了大棒,即美国要始终保 持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优势,进行必要的威慑。因为只有“当既有大国在试图满足新 崛起大国时,强大到足以在退让中掺杂着可信的威胁,大棒和胡萝卜并用,接触才最可 能获得成功”(注:兰德尔·斯韦勒:《应对大国的崛起:历史与理论》,载阿拉斯泰 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 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9页。)一言以敝之,接触战略就是使用利益诱导和威慑 两手,来影响新兴大国的行为,使之与现存的国际秩序相容,并确保和平与稳定。

尽管接触战略有其明确的内容,但它还称不上真正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理由有三: 其一,90年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国际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对美国形成新的国家 安全战略造成了困难。事实上,这一时期美国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外交战略,老布什发明 了“世界新秩序”一词,但他没有拿出相应的战略;克林顿制订了大量的政策,但没有 拿出将这些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体系。通常,国家安全战略位于一国战略框架的最高 层次,它一旦形成将指导作为执行战略的外交战略和国防战略。90年代美国没有明确的 外交战略的事实,从反面说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缺乏。其二,接触战略在美国国内具有 很大的争议性,因而缺乏一项成熟战略所必须具备的国内政治基础。应该说,接触战略 主要是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它一经提出就遭到广泛批评,批评者质疑该战略对俄中两 国适用的有效性,认为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产物。这种反对意见反映出现实主义在美国 战略界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实际上,自二战后美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以来,现实主义 始终主导着美国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方向。冷战的结束不仅未使这一状况发 生改变,反而使之得到进一步加强,美国试图凭借其占优势的实力地位,实现其建立世 界霸权的梦想。接触战略提出后很快便遭抛弃,就说明了其脆弱性。其三,接触战略缺 乏实践性。在接触战略下,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相反,双 边关系不时出现紧张,美俄在北约东扩、前南地区冲突(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等问题上矛 盾突出,对华关系方面,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导致中美关系倒退,并引发19 96年中美两国在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的危机,及至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 联盟大使馆,更使两国关系滑落至冰点。

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

以2001年布什上台为标志,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九一一事件的 发生加速了调整进程。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之进入新阶段,是同国际政治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密切相 关的。在国际政治方面,到了90年代末,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出现新变化。首 先是美国的“一超”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9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美国对 其自身实力变得更加自信。实力优势为美国奉行进攻性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物质动力 。换句话说,美国要充分利用其目前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把它们转化为长远的战略优势 ,以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和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其次是俄中两国实力差距拉大及 其对美国的意义。在90年代,俄罗斯国力持续衰落,它已无力再同美国抗衡(科索沃战 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使得美国对俄罗斯的威胁的担忧大大降低。加之普京上台后为 谋求恢复俄罗斯经济,奉行“西进”战略,更为美俄改善关系提供了条件。与俄罗斯实 力下降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在90年代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上升。美国日益把中 国视为潜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美国确定了其在后冷 战时期全球战略的目标:扩大现有的绝对优势,保持美国在全球利益的安全,对可能出 现的挑战国进行防范和遏制。其主要着眼点是强化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追求“绝对安全”。从国内政治来看,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造成倾向于所谓“新 保守主义”的共和党上台,从而使美国决定性地转变了国家安全的理念。这为美国制定 并奉行进攻性的国家安全战略打下了政治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历史上追求的都 是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现在首次把追求“绝对安全”突出到重要的战略目标来 争取,标志着新现实主义将主导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方向。

实际上,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前,上述国家安全的新理念就已经在布什政府中占据了主 导地位。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加速推进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安 全威胁的轻重缓急的顺序发生了变化,恐怖主义被认定为当前最大的现实威胁,反恐和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第一要务。这一事态发展加快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 的步伐,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调整的方向。2001年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 为后来正式出笼的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定下了基调。该评估报告对美国未来安全环境做 出判断,认为美国面临的仍然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美国受到地区震 荡、“无赖国家”对美国的盟国或朋友发起侵略、破产国家所引发的地区震荡、恐怖主 义组织对美国的攻击等各种威胁。但最关切的仍是美国可能会受到崛起的新兴大国的挑 战,认为2025年以后的某个时间,一个不满的国家终能把自己建设成在军事上与美国接 近同等级的力量(注:Flourney,“2001 QDR: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Chapter Two,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2001-2005:Toward a

Consensus View,p.25-76.)。因此,必须把在长远的未来一个崛起的大国挑战美国的霸 权地位看作是最大的威胁,并以此为核心勾画出美国面向21世纪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 注: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第189页。)。

2002年9月17日,布什总统签署了其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标志着冷战后美 国新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形成。《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特别是九 一一事件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报告》认为,九一一以后,“恐怖分子和无 赖国家”构成了对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而“威慑”、“遏制”战略已无法应付这一威 胁,因此美国在必要时将对这种威胁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即在“恐怖分子所构成的 威胁还没有完全形成前”予以摧毁。“先发制人”被提升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反映后者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它以“飘忽不定”的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作为主要现 实对手,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为中心。这与冷战时期以“明确的”全球性竞争者 苏联为主要对手、以“威慑”和“遏制”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战略大为不同。为适应新安 全战略的需要,美国也对其国防战略进行修正,着重加强针对威胁源的能力建设,即要 以对手拥有的能力为前提,确定美国应该拥有的能力。为此,布什政府一方面加紧推进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以提高美军的战力。美国2003年的国防预 算高达393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支出的36.3%,超过了位于其后的15~20个最大的国 防支出国的军费总和。不仅如此,美国还有意降低核门槛,强调必要时使用核武器。简 言之,美国把“先发制人”作为美军转型、前沿部署和研发武器装备的指针,力图对威 胁美国的对手首先发动攻击,掌控主动权。“先发制人”战略因此成为美国新国家安全 战略的核心。

必须强调指出,“先发制人”战略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取代了“遏制”和“威慑”战略 。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讲话中表示,“遏制”和“威慑”战略虽对恐怖分子不 起作用,但对其他对手仍起作用。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也认为,“美国国家安 全战略并不放弃遏制和威慑,而将继续适当地采用这两种手段”(注:萨本望、李春宏 :《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载《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4期。)。可见, 尽管美国把“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看作主要现实对手,并把反恐和防扩散作为当前第 一要务,但它并没有忽略对长期潜在威胁的防范。上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 美国决心维持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以打消敌国超越美国的念头。布什在2002年6月表示, “美国拥有也愿意保持超越挑战的军事力量,这样,就会使其他地区破坏稳定的军备竞 赛毫无意义,而且这也会把竞争者局限于贸易和其他对和平的追求上。”(注:转引自 李少军:《“911”之后的美俄中三边关系》,载《当代世界》2002年第10期。)

不放弃对长期潜在威胁的防范、阻止崛起大国对美国的挑战反映出美国新国家安全战 略的另一个特点,即它是以新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根据新现实主义,即使在经济全球化 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实力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因素;虽然大国之间利益的相互依 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这并不会改变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随着实力的消长, 大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是必然的。由此出发,美国无法不去设想今后(可能是长远的 未来,例如2025年以后)受到一个新的霸权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目前在军事 、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并把它们转变成长远的战略优势,以确保美国的利益和霸权地 位不受挑战。换言之,在新现实主义的战略思维下,美国必定会更加重视新崛起大国所 带来的挑战,而不是把“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看作长远的最主要的对手,尽管按照新 现实主义美国对于“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引发的威胁也给予重视。在政策层面,美国 致力于追求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真实意图就是获取在核军备中 攻防兼备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根本上也着眼于防止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出现, 而不在于对付“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总之,九一一以后,虽然美国加强了对非传统 安全观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放弃了传统的安全观。事实上,传统安全观在美国 仍受重视,在新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国仍将崛起大国向美国霸权提出挑战视为广义安全概 念下的潜在威胁。

准确地理解美国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应认识到打击现实威胁和防止长期潜在威胁构成 了其两个基本内容。或者说,反恐和防止崛起大国挑战美国霸权两个目标被巧妙地统一 在“先发制人”的战略之下。在这一战略下,美国通过反恐战争直接打击“恐怖分子和 无赖国家”,以消除对美国的主要现实威胁,同时通过连续不断的反恐战争对崛起大国 进行威慑、遏制。因此,“先发制人”既是目的(打击“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也是 手段(威慑、遏制崛起大国)。或者说它具有双重目标,其实际含义是“先发制人 + 威 慑”。“先发制人”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也使得美国在处理与其对手关系时手段更 加多样化。当然,除了“先发制人”战略本身对崛起大国构成相当威慑外,美国还采取 其他威慑和遏制手段,如发展导弹防御计划等。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

布什政府执政以后就把中国作为主要潜在对手加以防范,这一点在2001年《四年防务 评估报告》中就明显地反映了出来。美国对可能来自中国的威胁的关注大大提高,而对 俄罗斯的威胁的关注程度则在下降。从海外军事部署的态势来看,美国关注亚太更甚于 关注欧洲,尤其把东亚地区视为最大的和首要的挑战来源地。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出 于反恐的需要调整并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但它并未因此而放松对中国的防范。2002年 以来,美国多次表现出对中国的忧虑。7月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国会的报告《美中 经济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提出了40多项建议,其中许多建议含蓄地假定中国是美 国经济和军事优势的威胁。8月公布的2002年度《国防报告》对九一一以后美国所处的 安全环境进行了重新评估,其中对亚洲的关注程度明显超过欧洲,表明美国全球军事战 略重心已加速向亚洲转移。2002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的《中国军力报告》甚至认为,“先 发制人”理论不只限于用来对付“邪恶轴心”国家,一旦需要还可用在包括台湾海峡在 内的地区冲突,动用武力的选择甚至包括首先使用核武器。

前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有关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论述,调门虽有所缓和,但仍明 显反映出布什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报告》承认“美国与中国的关 系是美国促进一个稳定、和平与繁荣的亚太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美国欢 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之出现”,美国寻求与一个变化中的中国的建设性关系 ;另一方面,又重复“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能够威胁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邻国”,在政治上“中国走在过时的道路上”。《报告》暗示,由于中国根本性质尚 未确定下来,因此随着今后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论述再次表明, 在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中,威慑与遏制战略并没有完全被“先发制人”战略所取代,而 是与之并存。《报告》在强调以“先发制人”为中心的同时,仍然认为“美国的军事力 量必须能威慑对美国、美国的盟友和朋友的利益构成威胁的事物”。就中美关系而言, 我们也不能不对美国有可能以“先发制人”战略来遏制中国(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保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九一一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美国对中 国仍以非敌非友相待。在具体政策上,合作加防范、接触加遏制的两面性没有改变。需 要指出的是,一种在决策层中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只要中国日益崛起,无论其是否实 行市场经济和西方式民主,将来都会是美国的强大对手,因此美国的战略目标应是阻止 中国强大(注:王缉思:《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中美关系》,载《当代世界》2002年 第7期。)。这些情况说明,即使在合作是两国关系主流的时候,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也不 会减弱。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当把中美关系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来考量,而 不是依据一时一事的变化来定位。克林顿提出“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当然有积极意 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伙伴关系”有其脆弱性和可变性。布什上台之初改变为“竞 争对手”关系有其消极意义,但确实说出了美国的心里话。九一一后布什又改变为“建 设性的合作关系”,说明美国对华政策有调整,但这种调整只能说是策略性的,而实质 并未改变。我们期望中美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并愿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但 对于其中严峻的一面,也必须充分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标签:;  ;  ;  ;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