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写出真情——中学生生态作文的一些思考论文_朱军

立足生活,写出真情——中学生生态作文的一些思考论文_朱军

朱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215214

摘 要:当下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文风不正,肤浅、庸俗、脱离生活,模式化、形式化,缺乏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本文从当下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方面浅述作文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学生作文才能富含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 生活 真情实感

目前,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文风不正,肤浅、庸俗,模式化,缺乏真情实感的严峻现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生活大系统脱节,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原本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被涂抹得空洞、单调、乏味;原本使人情感愉悦、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变成了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些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表明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体会到,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绽放真情实感的花朵,关键是要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土壤。

一、作文现状

“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学生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

二、形成原因

第一,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作文训练是纯粹的学业要求,而不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缺乏必需的生活积累,“为作文而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第二,评价方式的异化。初中作文评价以考试为主流,以高分为追求,过分追求选材典型、立意深刻等,这些高标准、严要求明显违背了作文求真求实的原则,使学生写作时不得不挖尽心思、提炼素材、拔高主题,写一些迎合考试标准的套作,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套话。同时,这些标准又使教师评改钻进“选材、立意”的死胡同,以至对学生反映生活、书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视而不见,或给予极低的评价。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明显缺少对学生个体及其真实生活的关注,缺少对学生抒写、反映真实生活的鼓励、引导。因此,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而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解决策略

作文写作中如何做到“真情实感”?有学者表示,首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中考作文中,有人心中饱藏真情,让现实生活的“境”与溢出纸外的真情相呼应,自成佳境。没有情感的“境”,如同行尸走肉,令人生厌。

1.以观察生活为基本点。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中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山真面目”。比如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花坛里的月季花,通过了解月季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花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并把收获及时记下来。

(2)就地摄取素材观察,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的家乡”,由于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弟。他们已经离开家乡好几年,对家乡已经没多少印象。这时,就引导他们把所在地当作家乡,让他们用心去观察、去留意。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子……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2.以参与生活为着眼点。

(1)学校生活,中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里生活七八个小时。师生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学生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互相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及其他方面的见闻、体验和感受。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习作训练的机会和内容,如:某某同学从外校转到我班,就出一个作文题《我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如《特别的一节课》、《记一次实验》等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写起来特别有意思,不会觉得无从着手。在社会实践教放风筝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风筝,课上师生一起到操场上去玩,比比谁放得最远、最高,风筝不停地飞,学生们尽情地玩。这节课要求学生将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学生特别感兴趣。

(2)社会生活,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习作训练的机会和内容更多。秋天里,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组织同学到大自然去看一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根据报纸、电视、广播上的内容,谈感想、体会。然后把它们写下来等。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感性思维得以发展,又丰富发展了学生的主观体验,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待得时间最多的一个地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体悟。如: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许多学生都是选取生活中经历的事,写真实的感受,没有了编造和拼凑,那一份份童真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令人感动。

3.以积累生活为关注点。

(1)文学作品的积累。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书我们要求学生运用统一的“阅读卡”,做好阅读笔记,将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方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产生情感、培养语感、激发灵感,这样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的轻松事。

(2)情感体验的积累。学生的个性、环境、教育等影响不同,自然感情倾向、态度也会各不相同。作文的表达也不能要求千篇一律。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发挥心理学上的“移情”作用,处处以童心、童趣、童志来对待学生,对他们要求不要太高、太死板,这样学生才能有所表达、愿意表达、自由表达。比如祖国的面貌同新月异,通过说说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变化,自己家里的变化;随着城化发展,现在家乡的面貌跟以前炯然不同,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幢幢崭新的小康型住宅……可以以《家乡的变化》或《我爱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既使学生乐于写作,又使学生懂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语言文字的积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让学生从大量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这样,既丰富习作的语言,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为习作积累了底蕴,开拓了思路。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回归走生活化的道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不限制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写作,才能引导学生写出骨血丰满、思想深刻,富有灵气之作,从稚涩走向丰盈,从外在走向内在,从局限走向无限,真正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作者:朱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立足生活,写出真情——中学生生态作文的一些思考论文_朱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