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卡娘乡降达小学 626500)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和难点。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提高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明显逻辑和抽象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一直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小学也是如此,小学的数学教学主要集中在数字的计算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整个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我看来,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授正确的计算方法,增加做题量等,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精确度。。
一、口算训练入手法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由于小学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该是从容易到困难,并且应该有一个坡度,要求应从低到高。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运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运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概念贯通法
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必须基于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理解”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情境,以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理解原因。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特定的形象思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除“凑十法”外,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 )+( )=( ),先通过图解,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等等。
三、利用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例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比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是算法的基础。数学分析应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师的“桥梁”,特定形象中的抽象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解,从而总结计算规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四、引导学生分析,正确寻找数量关系
解决应用问题的定量关系是公式的关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时由于数量关系而被误解,导致计算错误。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主题”的形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方法以利于解决应用题。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应用题的类型较多,其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如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就包括: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等几类。而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则包括: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在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去分析提干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式。如在“追及问题”类应用题中,求追及时间要注重找到“快速”和“慢速”这两个条件,用“快速”减去慢速后再乘以追及路程。很多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就容易直接中提干中所给的追及速度直接乘以追及路程,从而导致错误发生。
五、采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在对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过程中,发现一旦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错。原因是学生在解决同类问题时没有总结方法,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根据数量关系初步分析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专题练习中以“一题多变”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培训,引导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采用一题多变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注重在把握同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基础上改变题干中的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关系。应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抓住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如: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两人几小时后相遇?从题干中很明确这是“相遇”问题,要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的数量关系求解,学生掌握了这一点后,教师改变题干中的条件,如甲先走多长时间或先走多少路程等,然后再引导学生求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熟悉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总结相遇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逐渐受到关注,并被纳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老师在小学生日常问题解决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克服草率和不仔细检查的问题,增强小学生掌握和培养的能力。了解算法和公式,使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施东斌.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5):57,58.
[2]邓长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纠错能力现状透视与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84-85
论文作者:泽仁旺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