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萎缩的市场,亏损的大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户论文,中国论文,电影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进电影院的次数远远低于50次。即使北京、上海这两个电影票房一直不错的城市,今年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预计下半年的票房会比去年下降50%。如果操作不当,电影行业将成为中国的亏损大户。
国家出资能填补票房缺口?
电影由于肩负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至今我国的电影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成分的计划经济的特征。前段时间,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票房不如人意,国家为了扶持主旋律影片,划出几百万才补上其票房缺口。在当今整个国民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家能拿出数百万资金扶持电影业,显然是难得的。问题是国家能出几个几百万去填补几个票房缺口?行政干预能在多大的限度内抵挡市场的冲击?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获奖影片可以得到200万元的财政补贴。因此,许多电影厂、 导演宁可去拍既能获奖、经济上又能有保障的名利双收获奖片去了。这种强心针似的补贴,只能延缓国产电影的颓势,而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电影业的发展。
走私电影风光不再
面对电影市场的萎缩,有关部门除号召下属全力以赴抓市场之外,还加大对走私电影的打击。90年代中期,港台电影风靡内地,国产片中的农村题材严重缺乏。为了让农村有电影可放,不但不法分子走私挣黑钱,连电影公司也参与走私以维持电影市场。在走私电影最猖狂的时候,拷贝论斤称,以最先进的微波工具与境外非法人员联系。在粤东一带海边公开过秤,当场给钱,货都不用验,也不必知道是什么内容,黄色、暴力一概照单全收。
时过境迁,如今的走私电影风光不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工作人员到粤东地区暗访,发现走私电影没人看,电影院无人涉足。只有北方一些小地方,走私电影仍然吃香。
走私电影不再风光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发源地——香港、台湾等地,曾辉煌一时的电影业已日落西山。在利润为前提的当地电影市场,已没有多少人愿意投资电影业。那些已被拍滥、没头没尾的三级片、暴力片已无人理睬,而这正是原来走私片的“源头”。
盗版把电影业拖入死胡同
电影业被盗版拖入了死胡同,这已被公认。今年有一个新势头,不论进口、国产新片,好看不好看,盗了再说。电影公司投下的宣传费,等于为盗版商开路。宣传最多的电影,盗版得越猖獗。今年几部新出笼的国产片,都能在盗版市场找到。由于用“枪碟”翻录,语音不清、图像不明,但依然有人帮衬。
这些盗版光碟,现在不一定要大型地下工厂才能制造。电脑技术的普及,使得这些原先以为多么先进的技术,为许多青年人掌握,家庭作坊完全能作出效果不错的光碟。一位青年告诉记者:一台586电脑、 一台3000多元的刻录机,就是他加工厂的全部家当。先把正版小影碟上的内容转录到10元左右一片的刻录软碟(裸碟)上,盗版就这么完成了,十几分钟可以翻录完70多分钟的一块裸碟,经电脑处理后,感觉比原件还好。当然,保证翻录质量的前提是必须有质量好的正版碟。
价高质差令人却步
电影票价比起10年前几乎翻了100倍, 是所有商品中涨价幅度最高的。一位收入中上的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票价令她在电影院门前却步,除非有非看不可的电影,不然她舍不得掏钱包。她认为较合适的票价是每场10—15元。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有47.5%的人认为目前票价太高而不看电影;另34.3%的人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指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首轮大片票价,每张以5—8元为宜,大城市二轮和一般影片及中小城市电影院,票价以3—6元为宜。可见,现在大部分电影院宁愿座位空着也不愿降价,理由是要看的再贵也看,不看的再便宜也不看。
电影业用什么争夺观众?
一方面是盗版猖獗、进口大片大军压境,另一方面是远远没有理顺的电影业的管理体制。电影业的出路何在?无论是制作水平、宣传经费,还是管理水平,我们与对手的差距是无法忽视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主义显然不可放弃,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观众的争夺和培养。自从1995年好莱坞全面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以来,它就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每年全国电影票房一多半被10部进口大片垄断。张艺谋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好莱坞在不断地培养着自己的中国观众,而我们却在不断地丧失着他们。到再年轻的一代,国产片无论你拍得怎么卖力、怎样出色,也难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进口大片!
在这方面,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成功的经验。以韩国为例,可谓做到了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这似乎是和整个民族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的捍卫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电影就像中国足球,让人泄气:如果主题深刻,大多面目呆板;若情节生动,必然意境肤浅。目前,更多电影人希望电影制作加强宏观调控,减少题材撞车,减少长官意志,让电影业自己走市场之路。
中国电影,真的要置于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