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段话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因此,探寻现代语文教育走向,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观念整体化
语文教育的改革首先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改革。过去人们理解语文教育,往往只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只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这种单一的语文教育思想把语文孤立化,隔离了现实生活,抽去了语文的灵魂,导致了语文教育的教条化。而整体化教育思想则认为:语文教育除了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有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做到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还得到语文能力、智力和思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1、语文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任何人语言的习得都始于家庭,家庭中亲人的对话、交流、消遣、娱乐,无时不刻不在进行语文教育,因此,反映家庭生活的题目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社会语文教育更是重要,社会生活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伦理、法制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把社会语文教育的内容引进课堂,把报刊、电视、电影等作为获取语文知识的媒介和写作的材料,一定要组织多种课外语文活动,把学生带到社会上,参与有关的社会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判断,随时随地汲取语文营养,从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大语文教育,其意义在于完善学校语文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家庭语文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环境。家庭、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
2、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却蕴含着知识、能力、智力、思想等教育因素。学生在获得语音、语法、逻辑、文学艺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并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得到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染和优良习惯的培养,使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所以,语文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也不是架空的思想教育,而是体现着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各种教育因素的统一存在、综合发展、共同发挥的整体功能。学生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知识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方法不断优化,这些又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而基础越雄厚,则语言能力越容易提高,从而达到创造性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整体功能的又一具体表现。(参见《现代语文教育整体功能示意图》)
现代语文教育整体功能示意图
二、教材科学化
1、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
语文基础知识是人类创造语言、运用语言的结晶,学习这些知识,对于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以及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它们各有自身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材知识系统化。由于教材要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受语文知识基础性的制约,所以语文教材要从各类语文知识系统中,选取知识点加以适当排列,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之中,语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相互勾连,构建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做到学以致用。魏书生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就是一个系统掌握语文知识的佳例。
汉语知识(语音、字、词、短语、句子、修辞、标点)是学生掌握的难点,这与教材汉语知识系统性不强有很大关系。例如初中第二册的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辨析运用题,却出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试卷上,难怪低年级小学生对此题屡考屡错,头痛不已。汉语知识短文不宜分散编排在课文单元前后,而应该集中编排在每册课文之后,并在下一册中以附录的形式,把所学的汉语知识点加以归纳,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
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宜放在单元之前,与课文单元文体相配,起指导作用。例:知识短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要放在说明文单元之前,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等课文相配合,充分体现文体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有关作家及作品介绍)宜以注释形式分散在每一篇课文后,也可集中排列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单元之后,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另外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可以安排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之中。
总之,编进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一定要有系统性,要与课文密切配合,使学生真正感到“精要、好懂、实用”,避免出现因知识负荷太重,而降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负面影响。
2、课文的精选与更新
课文是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综合性的语言感性材料。学习课文,可以丰富语言材料,认识语言规律,汲取思想营养,增长各种知识。课文又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材料,利于学生发展语文能力。
课文作为范例,首先要求精选。过去初中语文第五册中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知识短文、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语法训练总篇目达60余篇,课文且偏多偏难,教师想完成教学任务,只好搞“填鸭式”教学,超出量力性原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要想使45分钟出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从改革教材入手,把“大而全”改至“少而精”。浙江省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中课文、知识短文、训练等共28篇,与原用教材相比,在精选上已有所突破。这样让老师能把教学时间安排充裕一些,让预习、练习、复习进入课堂,让学习方法也进入课堂,使学生学习课堂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化为语文能力,便于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
其次,作为范例的课文还要不断更新。现代语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历代不朽的绝章佳句、诗词歌赋,欣赏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当代的文学艺术,了解中国今天飞速发展的经济,展望21世纪祖国的美好前景,要让课堂的节奏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社会在前进,科学在进步,课文更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
3、辅助教材的运用
为使课文数量有限与知识无限、课文保持传统与不断更新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辅助教材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得到重视。辅助教材有课内外辅助读物、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带、录像带和计算机软件等,它们围绕课文,起配合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在课堂上及时介绍国内外新闻,读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时文佳作,讲一些当今国内外科技动态和教育信息,表面上减少了课文的教学时间,但这些材料信息开阔了学生眼界,给学生精神力量,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音像教材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视听形象结合,增强感知效果,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搜集、编写、创作课本以外教材,包括图表、音像软件等,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语文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体现。
三、教学优质化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实践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现代语文教育就是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服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这科学、技巧和艺术的精通即强调了教学的优质化,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
1、整体与局部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我们不可能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它们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坏整个作品的意义。”我们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能学习词句,而且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不仅能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发挥教材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例《白杨礼赞》一文,要教学生理解作者借咏白杨树,来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日的北方英雄人民,并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全文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感情线索,分五个部分:首段标其目,点明“不平凡”;二至四段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三个不同侧面描写并赞美它的“不平凡”;末段总结全文,再次赞美。全文结构严谨,独居匠心。其次,对文章的“局部”推敲。某些段、某些词,是文中表达思想的重点,可教学生细细分析、体会这些词句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例《白杨礼赞》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一小节,“力争上游”四字对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作了总的概括。接着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暗示其象征意义。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些描写不仅在解释“力争上游”,而且是让人了解“向上”就是“进步”,“倒垂”就是“后退”,从而明白这些描写有着“坚持进步,反对后退”的象征意义。写白杨树“丫树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写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这些描写是用来象征“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这样的语言分析,紧紧扣住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得到妥善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不能上成语段课,不能只重视诸如这个字什么读音,那个字前可以填什么关联词,这个句中的某个词可不可用另外的同义词、近义词代替等语言上的练习,而整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怎样讲却不去顾及。这种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表面上可以应付某些试卷上的语段分析,但久而久之,只能导致“高分低能”,这直接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2、课内与课外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把握学习规律和方法,并接受一定量的语文训练。但训练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化成语文技能、技巧,形成语文能力,决不是几节语文课所能做到的,必须通过大量、生动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现代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一学期只在仅有的二三十篇课文里做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书的教学方法,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通过听广播,听音乐;看电视,看课外书;进行演讲比赛,举办辨论会;表演课本剧,编小报、编写作文集等生动活泼的一系列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操,真正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这样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总量就会大大超过课内语文学习总量,其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时代越是发展,科学越是进步,对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也就要求更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交际,学会竞争,现代语文教学就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领域延伸,使课内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实践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另外,教师利用传统教育手段难以讲清楚的事物,改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出来,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记忆,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学《晋祠》一文,可一边讲课文,一边观赏电视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强化对晋祠特征的感受。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树木,清洌静柔的水,古建筑中的“三绝”等画面,历历在目,比教师口述、板书、图示的效果要好得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广阔的前景。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能让学生在两三个小时内把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系统复习一遍,还可以用电脑贮存、查找资料和阅读、写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学生的热爱,还要有孜孜不倦的求知态度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善于选择并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现代化。
我们即将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社会信息化、整体化、科学化和宏大背景映托出教育现代化的蓝图。要全面地、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语文素质教育,这涉及到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进、教学的探索,现代语文教育要彻底改变单一的、僵化的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语文教育纳入社会语文教育系统,做到生活处处学语文、用语文,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从“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中走出,以构建科学的现代语文教育的新体系。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