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雾病合并颅内多发性动脉瘤(附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程雯枰[1](2020)在《基于Mugikura分期研究病变对成人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烟雾病的病变严重程度对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烟雾状血管影响,并探讨影响成人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因素。方法收集2011.9-2019.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确诊的98例(40例脑出血患者)成人烟雾病患者,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将患者的大脑半球分为出血组、非出血组。以大脑半球为研究单位,回顾性双盲分析、收集患者的DSA图像以及临床资料。根据学者Mugikura提出的分期方法对患者各大脑半球病变程度进行评估;依据脉络膜前动脉(AChA)、后交通动脉(PComA)、眼动脉(0A)、烟雾状血管、侧枝循环的影像表现对其进行分级;分别测量患者颈内动脉(ICA)相应部位的内径,测量脉络膜前动脉以及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的内径。最后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0.05。统计分析前循环血管的参数变化与患者的病变程度相关性,并统计上述因素对患者脑出血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络膜前动脉影像分期(Z=-4.016,P<0.001)、脉络膜前动脉内径(t-3.479,P=0.001)、脉络膜前动脉内径与颈内动脉内径比值(t=-4.365,P=<0.001)、后交通动脉分期(Z=-3.201,P=0.001)、后交通动脉内径(t=-3.140,P=0.003)、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内径比值(t-3.310,P=0.002)、眼动脉影像分期(Z=-2.789,P=0.005)、眼动脉内径(t=-2.166,P=0.032)、侧枝循环分期(Z=-2.267,P=0.023)、烟雾状血管分期(Z=-3.334,P=0.001)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脑出血率在Mugikura1-3期时,脑出血率随病变加重而上升,且表现为正相关线性关系(R=0.287,P<0.001);在Mugikura3-4期时,脑出血率随病变加重而下降,且表现为负相关线性关系(R=-0.227,P=0.014)。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烟雾状血管的影像参数与患者Mugikura分期间也表现为以Mugikura3期为节点的分段式线性联系。不同参数条件下的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内径及影像分期还有血管内径与颈内动脉内径的比值均与患者的脑出血事件在统计学上相关,其中在纳入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内径比值、脉络膜前动脉内径与颈内动脉内径比值条件下,脑出血风险预测的灵敏度为30.0%,特异度为97.4%。结论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的扩张合并侧枝供血是患者脑出血危险因素,这些血管的内径、该血管内径与颈内动脉内径比值均可作为患者脑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且以内径比值的预测效果最好。患者病变程度会影响颈内动脉其分支的扩张和萎缩,从而影响患者的脑出血风险。
袁瑶[2](2019)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以及Fishier分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3D-CTA和DSA检查出的动脉瘤患者76例,并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来验证这两种检查的检出率。(1)对比CTA和对比DS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2)评价Fisher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3)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差的患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结果: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71例,共有7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共有67个动脉瘤瘤体;DS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67例,共有6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6.1%、90.5%、80.0%及89.9%,DS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8.6%、93.2%、80.0%及92.4%,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G=-0.879,P=0.000<0.05,患者的出血量、出血位置及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即随着Fishier分级增加,GOS评分降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生CVS的可能性较其余颅内动脉大,且预后差(χ2=11.213,p=0.047<0.05)。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常规检查手段;Fishier分级能够很好的从影像学角度通过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下一步的手术方案的制定、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更加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预后的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预后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贾琳[3](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孙文[4](2014)在《成年烟雾病患者的磁敏感成像单中心长随访时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分布模式及其与颅内血管形态学的联系。并观察CMBs及其分布模式对再发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间首次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成年烟雾病患者13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检查并依照CMBs病灶的分布区域分组。比较各组间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起病时间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内的基线危险因素;颅底烟雾血管Suzuki分期,后循环受累情况以及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AChA-PComA)分级等颅内血管形态学特点的关系。另进行总时长至5年的随访研究,观察CMBs及其分布模式对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影响。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血管形态学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 Wallis非参数检验或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取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再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由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假设检验。其后,由于目前文献对再发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因素缺乏认识,我们进行了以Cox比例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单因素分析,以其中P<0.10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危险比(HR)。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于34例患者的44侧半球中检出51处CMBs病灶,其分布以深部侧脑室旁白质为主,占62.7%(32/51)。根据CMBs解剖定位标准将所有135例患者分为无CMBs组、侧脑室旁深部白质CMBs组及其他部位CMBs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F=2.381,P=0.096)及AChA-PComA极度延长扩张的比例(x2=8.251,P=0.016)有可能与CMBs病灶分布模式有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对无CMBs患者,AChA-PComA的极度延长扩张是深部侧脑室旁白质区域脑微出血病灶的影响因素(OR=3.45,95%CI 1.31~9.10,P=0.012),而与其他部位的脑微出血病灶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OR=1.68,95%CI 0.48~5.85,P=0.416)。在随后进行的总长5年的随访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CMBs病灶与再发出血,缺血事件均无明显相关,CMBs的数量,分布位置亦与再发事件无关。侧脑室旁CMBs病灶组再发脑室出血风险较CMBs阴性组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15,Log-Rank P=0.007),进一步Cox回归结果指出,侧脑室旁微出血病灶是再发脑室出血的危险因素(HR=4.12,95%CI 1.24-13.71,P=0.021)。结论成年型烟雾病患者CMBs病灶主要分布于深部侧脑室旁白质。这种特征性的分布模式可能与AChA-PComA的形态学变化有关。深部侧脑室旁白质的微出血病灶是再发脑室内出血的影像学预测因素。目的探讨成年烟雾病患者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皮层及侧脑室旁静脉血管征的分布模式及其与颅内血管形态学的联系。并探讨其与患者再发出血、缺血事件的联系。方法根据1997年日本厚生省烟雾病诊断标准,连续入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首次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成年型烟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明确颅底血管情况,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以及后循环受累情况等。此外,所有患者接受3.0 T磁共振SWI检查。以MRI影像中不同层面的皮层静脉,深部髓质静脉的显影情况并进一步结合血管的数量及覆盖范围进行2分类,分析皮层静脉征(CVS),深部髓质静脉征(PVS)与动脉血管形态学变化的联系。另外,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最长5年的临床随访,观察上述静脉征象对再发脑血管事件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值表示。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计量资料及等级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区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比率)表示。在对不同皮层静脉分级及深部髓质静脉分级的患者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取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及理论上可能影响静脉征的变量纳入多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继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由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假设检验。由于本研究中手术治疗对再发缺血风险存在极大影响,因此,缺血事件的生存分析以非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矫正与血流动力学可能存在关联的Suzuki分级及PCA分级,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后,以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矫正理论上对患者再发缺血事件存在影响的危险因素(包括颅底血管Suzuki分级以及大脑后动脉受累情况),并计算危险比(hazard ratio,HR)及相应的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连续患者121例,SWI检查结果显示CVS阳性患者45例(37.2%),PVS阳性患者23例(19.0%)。单因素分析显示在CVS及PVS不同等级的患者中,所有基线人口学,既往病史等相关因素无统计学差异。而血管学检查提示Suzuki分级在CVS和PVS阳性与阴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Suzuki分级Z=-2.351,PCVS=0.015,Z=-2.134,PPVS=0.033)。Logistic 回归模型在矫正 PVS分型后结果显示 Suzuki 分级可对 CVS(OR 1.50,95%CI 1.07-2.10,P=0.019)及PVS(OR 1.52,95%CI 1.02-2.27,P=0.039)产生影响。随访期间,复发梗死13例(10.7%)。在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中,无一人出现再发梗死,而未手术患者再发梗死的频率为14.2%。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间发生再发梗死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x2=6.342,Log Rank P=0.012)。2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17.4%)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不存在显着差异(x 2=1.875,Log Rank P=0.171)。在所有121例患者中,CVS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再发出血事件概率无统计学差异(x2=0.104,Log-Rank P=0.752)。PVS 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再发出血事件概率无统计学差异(x2=0.312,Log Rank P=0.576)。在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与阴性患者相比,CVS阳性患者的再发梗死概率显着较高(x2=11.579,Log Rank P=0.001)。同样,PVS阳性患者的再发梗死概率较高(x2=10.901,Log Rank P=0.001)。在未手术患者中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矫正了大脑后动脉和颅底烟雾动脉形态学(Suzuki 分级)数据后,CVS(HR 4.26,95%CI 1.29-14.10)及 PVS(HR 3.50,95%CI 1.28-9.54)均可有效预测再发缺血事件。结论成年MMD患者的皮层静脉或深部髓质静脉结合数量和长度的二分类信息与颅底的动脉血管病变分级相关。这种静脉影像在未接受手术治疗的MMD患者中与再发缺血事件存在显着联系,是再发脑梗死的预测因素。目的探讨稳定期成年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模式及其与磁敏感序列(SWI)影像学特点间的联系。方法根据1997年日本厚生省烟雾病诊断标准,连续入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首次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成年型烟雾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之前研究部分所述的方案进行随访。要求所有患者在发病24月后与我院进行包括SWI在内的影像学复查。以未出现再发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以及35名稳定期(发病24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包括动物名称测验(ANT),韦氏成人智力量(WAIS),轨迹实验(TMT),波士顿名称学习测试(BNT),奥斯特里特复杂图形测验(RCFT),霍普金斯言语学测试(HVLT)在内的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加拿大卒中网络推荐的60分钟认知功能检查。观察成年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损害模式。另外结合SWI复查,探讨认知损害程度与SWI中微出血病灶(CMBs)以及皮层静脉征(CVS)/深部髓质静脉征(PVS)之间的联系。各项认知功能检查结果以加权z分计入统计。组间认知功能差异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判断脑CMBs等磁敏感序列影像学特征与成年MMD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时,分别以功能受损的认知功能组按z分顺序等分为两组,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以双变量logistic回归法矫正P<0.1及其他可能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混杂因素,最终P值<0.05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入组成年烟雾病患者35例,平均年龄41.51岁,女性21例,占60.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5人,占71.4%。MRS评分1(0)分。24月前入院治疗时及24月随访期间内接受手术治疗的共12例患者,占34.3%。磁共振成像显示7例患者检出CMBs病灶,CVS阳性患者15例,PVS征5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提示MRA评分为中位数(四分位数区间)为5(3)分。与24月前的Suzuki分期存在高度相关性(P=0.001 Pearson相关系数=0.82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成年烟雾病患者所有八项认知功能检测项目中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与脑血管病对照组比较,仅在执行功能及语言功能两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检测未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将所有35例患者按照执行功能及语言功能的个体z分分别排序,取中位数为分界划分为等分为认知损害组及认知保留组。分别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是执行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唯一保护因素(执行功能受损组11.8%vs保留组55.6%,x2=7.441,P=0.012;语言功能受损组 11.8%vs 保留组 55.6%,x 2=7.441,P=0.012)。CMBs,CVS,PVS在执行功能及语言功能方面的影响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进一步矫正了手术治疗后,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执行功能(OR 0.61,95%CI 0.10~3.79,P=0.592)及语言功能(OR 1.50,95%CI 0.22~10.30,P=0.680)均无统计学差异。CV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执行功能(OR 2.01,95%CI0.40~10.30,P=0.402)及语言功能(OR2.01,95%CI 0.40~10.30,P=0.402)无统计学差异。同样的,在PVS的比较中,与与患者的执行功能(OR2.55,95%CI 0.23~27.71,P=0.443)及语言功能(OR 2.55,95%CI 0.23~27.71,P=0.44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年烟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显着下降。而与其他血管病对照组相比,其也存在以执行功能及语言功能下降为主的典型特征。手术治疗是成年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唯一保护因素。CMBs,CVS及PVS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及执行功能下降均无显着关联。
周莹雪[5](2014)在《25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各种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烟雾病患者,共25例,对患者性别、发病的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共25例,年龄从21岁到59岁,平均年龄43岁,发病年龄高峰期在41-45岁,男性13例,女性12例。2、本组病例中,25名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各异。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19例,出血性脑血管病6例,其中脑梗死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脑叶出血3例,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3、本组25名患者均行DSA检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2例,闭塞6例,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一侧大脑前动脉、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单侧大脑中狭窄4例,单侧大脑中闭塞5例,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3例合并动脉瘤。4、25例患者均现行TCD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后行DS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结论:1、成人烟雾病的发病高峰为41-45岁左右。2、成人烟雾病患者中缺血型患者比例较前明显增高。3、缺血型烟雾病DSA分期以第3期为主,而出血型烟雾病DSA分期以第4、5期为主。4、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增生明显,常合并动脉瘤。5、TCD对于烟雾病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其中对第3、4期患者的检出率更高,对DSA结果有意义,因此TCD可以广泛用于烟雾病的筛查。
孟雷[6](2011)在《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分析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特点,探讨血管内治疗技术要点,评价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探讨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分析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烟雾病伴发性破裂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第二部分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中TNF-α、sTNFR-P75变化及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SAH后VEGF-C在多器官的表达及INF-β对多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对确诊的45例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分别采用夹闭术(28例)和血管内治疗(17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对确诊的143例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夹闭术(83例)和血管内治疗(60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5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烟雾病伴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二部分采用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SAH致MODS模型,按照动物MODS诊断标准,将SAH大鼠分为SAH后未合并MODS组和SAH后合并MODS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大鼠体温、呼吸、心率变化,股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变化。采用双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的TNF-α、sTNFR-P75含量变化。第三部分建立SAH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检测VEGF-C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及空肠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共45例,宽颈动脉瘤占84.44%。夹闭术组28例,其中1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损害,死亡1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16例,4分7例,3分4例,1分1例,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并再次行夹闭术治疗。血管内栓塞组17例,6例术中破裂,1例术后出现缺血性脑损害,死亡1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14例,4分2例,1分1例,随访3-20个月,1例复发并再次行血管内治疗。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术前Hunt-Hess分级及术后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性宽颈动脉瘤143例,行夹闭术组病例共83例,其中1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8例术后出现新发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肢体功能障碍12例,意识障碍5例,失语1例)。在连续随访6-24个月后,1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治疗,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37例,1分20例,2分13例,3分5例,4分2例,5分4例,6分2例。血管内治疗组病例共60例,其中45例达到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4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术后出现新发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肢体功能障碍4例,意识障碍1例,精神症状1例),连续随访6-24个月后,7例复发,5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2例观察。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35例,1分17例,2分3例,3分3例,5分4例。对比两组患者,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复发率高,但并发症少,患者预后好。5例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烟雾病合并的动脉瘤4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1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恢复良好。第二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大鼠体温、呼吸、心率及外周血WB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H后未MODS组及MODS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和未MODS组肝功、肾功、心肌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ODS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NF-α、sTNFR-P7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未发生MODS组及MODS组各时间点TNF-α、sTNFR-P75均升高,以MODS组升高更为明显,而与假手术组和SAH后未发生MODS组比较,MODS组sTNFR-P75/TNF-α的比值明显下降(P>0.01)。第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中,VEGF-C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空肠均有表达,与假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治疗组中VEGF-C的表达低于SAH未治疗组(P<0.05)。结论: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患者有着更好的生存质量。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方法。SAH后TNF-α的升高和sTNFR-P75/TNF-α比值的明显下降,可能是导致MODS的重要原因。SAH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远隔脏器缺血,INF-β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缺血。
高连升[7](2011)在《10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烟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3-2011.3间收治的10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烟雾病发病年龄在23-53岁之间,发病以脑出血为主,临床表现以突发头痛头晕最为常见。男女比例为4:1;(2)CT或MRI提示,脑出血5例(50%),脑梗死4例(40%),脑出血合并梗死1例(10%)。CTA、MRA或DSA均发现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双侧病变9例(90%),多于单侧病变,10例行DSA检查均发现烟雾状异常血管网(100%),DSA发现合并动脉瘤3例(30%);(3)6例行内科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对3例合并动脉瘤者均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成人烟雾病发病高峰为35-45岁左右,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脑出血常见;CTA和MRA无创伤性,为本病筛选、诊断、随访的重要方法。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及早行DSA检查。
张海鸥,饶明俐,于林丛[8](2000)在《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颈局部注射马血清方法建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颈动脉受免疫复合物损伤后 ,内弹力层变性、迂曲、断裂 ,中膜平滑肌细胞沿弹力纤维断裂处向内膜伸入增生 ,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脑组织长期缺血 ,小血管代偿性增生形成异网 ,同时 ,颅内动脉壁受免疫复合物损伤后 ,局部弹力纤维变性、断裂 ,在侧支血流冲击下向外突出 ,形成动脉瘤。本实验 10只动物中 4只产生 5个动脉瘤 (X线示颈内动脉区囊状动脉瘤 1个 ,镜下见 3只动物有 4个微小动脉瘤 )。结论 免疫损伤不但可以引起烟雾病而且可以引起动脉瘤。
张海鸥,饶明俐,张淑琴,朱凯利[9](2000)在《兔脑血管微小动脉瘤的形成机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兔脑血管动脉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将 2 8只兔随机分为 4组 ,用静脉注射马血清 (A组 )、颈局部注射马血清 (B组 )、颈动脉部分结扎 (C组 )和颈局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D组 ) 4种方法 ,建立兔动脉瘤模型。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动脉瘤。结果 2 8只鼠共发现 10个动脉瘤 ,其中A组 2只 2个 ,B组 3只 4个 ,C组 3只 3个 ,D组 1只 1个。结论 变态反应、机械性缺血和持续性血管痉挛等因素是产生动脉瘤的直接原因。
范学宁[10](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提出
二、烟雾病合并颅内多发性动脉瘤(附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雾病合并颅内多发性动脉瘤(附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ugikura分期研究病变对成人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纳入、排出标准 |
第二节 影像资料的收集 |
第三节 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四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基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两组患者影像特征差异的比较 |
第三节 前循环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不同参数组合的脑出血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烟雾状血管与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联系 |
第二节 侧枝循环与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关联 |
第三节 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与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关联 |
第四节 前循环病变程度对患者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影响 |
第五节 病变程度与患者脑出血事件的联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2)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
1 总论 |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
2.1 超声血管成像 |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
3 管壁成像技术 |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
4 技术对比,总结 |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
1 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磁共振扫描 |
2.2 图像评估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
1 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患者 |
2.2 MR扫描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图像质量判断 |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创新性 |
6 局限性 |
7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成年烟雾病患者的磁敏感成像单中心长随访时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成年烟雾病患者135例磁敏感成像脑微出血基线特征分析及对再发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
1.1 引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成年烟雾病患者121例磁敏感序列静脉血管征的基线特征分析及对再发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
1.1 引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稳定期成年烟雾病患者35例认知功能的损害模式及其与磁敏感序列影像学特征的联系 |
1.1 引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25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综述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3.1 遗传因素 |
1.3.2 炎症和变态反应 |
1.4 病理改变 |
1.5 临床表现 |
1.6 诊断标准 |
1.7 影像学特点 |
1.7.1 TCD |
1.7.2 CT 及 CTA 检查 |
1.7.3 MRI 及 MRA 检查 |
1.7.4 DSA 检查 |
1.8 治疗 |
1.8.1 内科治疗 |
1.8.2 外科治疗 |
1.9 预后 |
1.10 结论和展望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烟雾病的 TCD 检查 |
2.3.2 烟雾病的 DSA 检查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DSA 检查 |
3.3 临床表现 |
3.4 辅助检查 |
3.4.1 CT 和 MRI 表现 |
3.4.2 TCD 检查 |
3.5 治疗及预后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2 DSA 检查 |
4.3 临床表现 |
4.4 辅助检查 |
4.5 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破裂性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大鼠血浆TNF-α、sTNFR-P75的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SAH致远隔脏器损害及干扰素-β对多脏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论文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10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免疫血清学 |
2.2 脑血管造影 |
2.3 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改变 |
3 讨 论 |
3.1 烟雾病与合并颅内动脉瘤有共同的病因学和病理学基础 |
3.2 侧支血流冲击加速动脉瘤的形成 |
四、烟雾病合并颅内多发性动脉瘤(附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ugikura分期研究病变对成人烟雾病患者脑出血事件的影响[D]. 程雯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 袁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D]. 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7)
- [4]成年烟雾病患者的磁敏感成像单中心长随访时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孙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 [5]25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 周莹雪. 吉林大学, 2014(10)
- [6]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D]. 孟雷. 山东大学, 2011(11)
- [7]10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 高连升. 浙江大学, 2011(04)
- [8]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J]. 张海鸥,饶明俐,于林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05)
- [9]兔脑血管微小动脉瘤的形成机制[J]. 张海鸥,饶明俐,张淑琴,朱凯利.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05)
- [10]《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J].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