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成艺术的本质_包豪斯论文

论构成艺术的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质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在哲学领域中,汹涌而来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对中国现代艺术家与设计师影响深远的是源于德国包豪斯Bauhaus(1919-1933年)的构成艺术。如果最早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引进构成艺术教育算起,二十年过去了,艺术设计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艺术设计的基础已从过去单一的美术字、图案,从写生到变化过渡到构成艺术、图形设计、编排设计、字体设计等一系列课题组成。在现阶段铺天盖地的构成艺术学术活动和文献资料中,相当一部份片面理解构成艺术的实质与目的,排斥具象图形在构成学科中的作用,使构成艺术图解化,失去了个性,成为单调乏味的形态研究,并由此抑制了艺术家创造力的开发。

一、具象与抽象:不是问题的问题

“构成”(Construction)一词具有组合结构或建造的含义,艺术中的构成,是对既有形态,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电影艺术术语“蒙太奇”就是构成,这一观念打破时空,重组画面,使100分钟的影片可演绎世纪沧桑,亦可使瞬间人物情感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艺术设计中构成观念的培养,为大胆取舍、假设提供了依据(图1)。这是从事艺术研究的学者与设计师的共识,但在对构成艺术的具体实施上却存在诸多误区。

图1 破时空重构“脸谱”的打散构成

1.对构成艺术规律的僵化认识

使构成艺术理论化、系统化,并体现在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中的,首先源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1919-1933年),包豪斯集中了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运动的成果,并且加以完善和发展,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包豪斯崇尚简化的几何图形,以便与工业化社会的简约和批量化生产相适应,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希密特(Schmidt)于1923年设计的包豪斯展览招贴,其中构成主义和机器造型的一些感觉在这张著名的展览招贴设计中得到了反映,但在包豪斯后期的设计师已意识到这种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缺乏亲和力、个性化和人情味。其实,我们已从《城市之光》、《摩登时代》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机械重复劳动,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等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异化与伤害中看到了后现代的萌芽。事实上,从包豪斯初期伊顿(Itten)的“造型与形式构成”中,我们看到将素描与构成融合在一起来研究“造型艺术”的规律,如强与弱、运动与静止、块与线、疏与密、虚与实,以及不同材质表面纹理的研究等等,其表现手段十分丰富,如木炭涂抹、水墨、平涂、拼贴和具象的描绘。对后来平面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康定斯基的作品及著作《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中,符号化的点、线、面以及梦幻般图形的处理,既来自自然造化的联想,亦来自主观意念,并重视抽象符号与人情感的联系与研究。在克利(Klee)的冷抽象中仍然可见具象图形。构成艺术首要的问题是对形态的研究,众所周知,形态包含理念形态——抽象: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型;现实形态——具象:人为形、自然形。可以说,具象与抽象是形态特征的二个领域,无论是以现实图形或是以理念图形为设计载体,均须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此为共性特征,亦是本质规律。东方人讲殊途同归,西方人谈条条道路通罗马,阐述的都是一条辩证的规律,即目标明确后,过程是可变通的、多样的。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同图案一样是通过对形态的研究和骨格的推敲来掌握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但离开内容或者主题,人为的排斥具象图形在构成艺术中的运用,将最终成为形式游戏,在真正的专业设计中仍无以适用。十多年前,笔者曾一度从事高校服装设计学习,一位教师甚至在作业中布置100个领口、100个克夫、100个袖山等诸如此类的“归类练习”。现在看来,缺乏对事物的宏观认识,僵化的学习规律,或罗列某些“要素”是舍本求末之举。罗丹让模特儿在画室中不停地运动,在运动中捕捉运动之美,瞬间之美,美在于发现;塞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静物并表现之;毕加索干脆打碎《亚威农的少女》重组,或将写实的牛进行解构;蒙德里安对树的解构,亦使之成为新的图式。很难设想初习艺术要拿着色彩理论与配色手册对照静物写生,不管如何理性,只要是人的造物,它首先是感性的,也只有感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才能真正创造出“感人”的艺术设计作品,杜斯堡(Doesburg)的构成至上中唯理性论有其显著的片面性,他的极至与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潮下的艺术一样呆板枯燥,缺乏艺术作品人性化这一基本属性。

2.具象与抽象具有可转换性特征

宏观的说:“手”与“自行车”都是人为造物的具象的“形”;微观的分析,指纹与自行车的局部构架都已转换成抽象图形。同样,具象胶印彩图与彩电丰富的画面层次之微观分析,则可还原为基本的抽象色点的组合与排列。因此,思维应从对构成研究的“具象”与“抽象”的困惑中释放出来,大胆实践(图2)。伊顿的形态练习于新样式艺术的装饰性与工艺美术运动而言是抽象的,但对于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来说仍属具象范畴。因此,具象与抽象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达利、埃舍尔、福田繁雄和原始彩陶对共用线、共用形处理的作品,从局部看是写实的,但从整体构架看又是超实现的、荒诞的。艺术设计中对构成艺术的研究,应更多的注重于画面的形式要素,更加关注画面骨格,排列上的符号化处理。包豪斯学院的克利、蒙德里安即是一例,作为纯绘画的大师也在讲授设计类的基础课,伊顿在包豪斯则把素描与构成糅合在一起研究其造型规律。譬如我们对照高压电线杆、铁路、大桥、手风琴、工业物件作局部线的描述,作画的过程,亦是重新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的过程,我们习惯于宏观观察,一旦逆向思维,从微观着手,则面临着重新诠释事物,此间的发现,更多的是抽象构成美的发现。形式规律由此得以开展,是平面化的处理,是研究事物各个层面精神实质的神似阶段。作为基础的设计研究,同样可上升到学术这个层面来双管齐下,以达到思维能力、审美品味、形式规律与表达途径的多重收益。其融汇贯通,不拘一格,不为规律所困,正象齐白石所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一精神实质。

图2 具象的“猫”在图与底的对比中强调的是黑白节奏的抽象之美

二、现代感与返朴情结

在上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包豪斯使人们从繁琐的手工复制中解脱出来,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几何化审美新体验,以便与变革后人们加快的步伐相适应,但人们创造现代化建筑的同时,又不满足于闭锁在钢筋混凝土之中,人的情感永远具有后现代的情结。摩天大楼对人们情感上的异化,促使五十年代的建筑设计中出现后现代主义,以此弥补钢筋、混泥土、化工材质带来的隔膜之感。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第一感觉是抽象的,其次,又是碧海兰天中的一组风帆或是贝壳形的具象的联想;东方明珠“大珠小珠落玉盘”、上海博物馆的“天圆地方”,既是东方的诗意,又体现博大的宇宙气象,在意象上既有形而又无形;波特曼建筑如洛克菲勒群楼般的现代建筑,其门厅的水帘,传统立柱,园林般布局却是传统的东方结构,由此营造出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平衡点,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同样,对于罗浮宫的古典建筑而言,贝聿铭设计出剔透的金字塔几何形态的建筑之与相匹配,是十分抽象的、现代的,是用逆向的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进行交融。由此可见,只有很好地掌握形态语义的特点和规律,让中西对话,让古老与现代、大俗与大雅、理性与感性、秩序与破坏、具象与抽象对话,由此营造出新的视觉体验,才符合艺术设计师创造性的天职(图3),亦是从设计教育之始——构成艺术的目的。

图3 具有后现代设计意味的“特异”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作为构成研究,僵化地分析骨格、特异、密集、空间、矛盾等构成课题,缺乏情感体验与联想,这些干巴巴的规律罗列,尤如掌握词汇与造句后就妄想成为作家一样荒谬。艺术设计研究最终是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对人心理的研究。唐代女子曾创造一种表现人体丰腴之美的服饰,不管其最初的设计动机如何,但观其各个局部的构思都符合这一整体的需要,体现出丰衣足食、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同样,宋代掀起的理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变化,如在建筑上,出现了以粉墙黛瓦为主体的艺术形态,榴枋梁栋,不设颜色,只用木头本色。在绘画上常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在衣冠服饰上的反映就更为明显,主张服饰不应豪华,崇尚简朴,所以,宋代的衣冠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这是理学思想束缚的映照;清朝发动的剃发易服,就实质而论,也是以满人的审美意识强迫汉民族接受,借以抵制、消融旧有的审美特征,进而从习俗上,思想上改变汉民族的传统观念,这正是从伦理文化这个领域对汉民族实施统治,这一点与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北魏孝文帝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与社会文化一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可以说,设计风貌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反照。作为构成艺术基础研究阶段如能切中要害学习其实质,将缩短由基础到专业到适应市场这一通道的距离。并由此培养设计上的敏感性、前瞻性,为设计定位作出准确判断。马斯洛对人的需求由物质——安全——精神的需求是有其普遍性规律的。构成由机械的规律学习,上升到以思辩的眼光与用心灵感受,将赋予构成以新的意义。都市中高架桥的建设,是城市高度密集后的无奈选择,也是工业化社会大手笔的抽象构成,这些巨大的混凝土工程与建筑混杂在一起阻挡城市的视线,沉甸甸的横恒在人们的心灵之上,其实是没有多少美感可言的,很难设想这些外观粗糙,功能至上的“道路”放在巴黎的经典建筑群中该是何等的刺眼。

从伊顿——杜斯堡——那基——设计上的后现代风,构成艺术作为设计的一门基础语言,同样经历着轮回与反复。对构成审美语言的把握将直接左右着专业设计中对其形态、色彩、材料的运用。在都市住宅设计中,普遍采用木质地板,以及墙面文化石的风行与室内陈设上的复古,比如采用明清家具花板装饰、非系列化的家具“组合”和室内盆栽等等,无不体现人们在享受科技文明便捷丰富的同时,寄托着对于回归自然的田园情怀,陶吧、茶座以及自助旅游的出现,正满足了人们这一心理需求;服装设计在世界大一统的主流下,中式服装以及传统纹样在特定环境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比如在2001年中国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的中式唐装的魅力即是一例。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具象的物象,除却大自然的造物,如山川、草木、生灵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具象诸多是人的造物,是意象构想的结果。可以说,“龙”是很具象的、很感性的,它的构成非常具象的片断如:鹿角、牛鼻、鱼尾、蛇身、鹰爪等等,其整体效果却寓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它与麒麟、饕餮等等图形一样无不寄托着人的情感,是创造意象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说,飞机、汽车来源于甲壳虫的原理与形态,为此,我们可以将熟悉的物象进行形的联想、质感的变异,尤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之荒诞,或对精神因素、音乐的节奏、情感等比较抽象的感受转化成视觉图形——理念的图形。长衫与领带是南腔北调,但对于僵化的教条而言,在破坏秩序中却孕育着生机。构成研究的形态虽然不一定来自写生,但是它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反映出一定的生活节奏,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情绪,与现实生活总是有着一定的间接联系。从原始彩陶与岩画的抽象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高峰与洛可可装饰上的繁琐,再到新世纪审美上的简约与返朴归真,以及艺术上的本土化与国际性等问题之争,正应验了M.C.埃舍尔《瀑布》中的悖论:起点便是终点,终点便是起点。

三、构成与图案、图形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以上三者的关系与侧重点是容易混淆的。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从敦煌藻井图案到青铜纹样、波斯纹样、青花瓷、新样式纹样,图案无处不在。五十、六十年代之前,图案教育基本上覆盖了工艺美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全部,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雷圭元先生将图案教学系统化、理论化,重视由写生——变化这一设计过程,通过夸张、对比、均齐、添加等艺术手法来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打下专业设计的基础。自现代设计的“构成基础”被介绍到中国后,涵盖了对理念的、主观的或是情感的相对抽象的形式与规律的研究。我们说构成是对形态(包括作品构架)的研究,其实,图案中的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同样是对形态的研究,但图案具有比较多的述事性、装饰性与人情味。如明代皇帝常服上有很多刻意丝绣并加以彩绘的图案,其中绣日、月、星辰以示照临,绣龙以示应变,绣雉以示华丽,绣山以示稳重,绣火以示光明等等,这些大约出于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信赖,所以对大地自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虔诚,并试图从崇拜万物中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我们从明代补服的补子图案,文一品仙鹤的智慧、长寿,武一品狮子的勇猛无比中同样看到这一象征意味。同样,在佛教仪式中,和尚披耄用华丽的丝绸做成通常是破布缝合的图案,象征佛教的清贫和谦卑,和尚收集破布来缀补自己的披耄,笃信苦修,普渡众生;而构成之始是工业化大产生与科技美学在审美领域的反映,侧重于几何形,不同材质、骨格、肌理对比所产生的形式之美,具有主观性、现代性、以及冷漠性,它不一定来自自然客体“形”的启示,亦可能纯属主观的、意念的乃至杜撰的美的形式。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构成与图案教育具有互补性特点。从笔者长期对艺术设计的研究中体会到,构成与图案是现代设计的二只辅助之手,我们可将图案定格为伸向传统精华,构成则是当代精神,同是设计基础,训练课题不同,手法不同,但艺术规律具有互通之处,相互渗透,才能根深叶茂。“新天地”石库门的外观是传统的,内部的设施是最先进、最现代的,装饰又是最具复古情怀的。波特曼是抽象的构成,套房的装饰纹样与门厅的山水之气又是具象的。

图形(Graphic)——指用图象形式进行视觉信息传播之意。因此,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它于构成、图案而言,图形设计不仅推敲形式规律,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相对完整的视觉语义和思想内涵(如图4)。图形"graphic"的词根是graph,graph一词在西方是印刷术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它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特征。图形强调图解、说明和论证的因素,构成与基础图案尽管亦有其象征意义,但主要是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图形则已是形式语言的运用,具有表述语义的特征,即视觉传达之意。且有补充文字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的图形,原始岩画中的狩猎、图腾,即表达原始先民鼓舞士气,崇尚力量的语义,象形文字的图形本身就是简化文字的起源,现代图形的标识性社会功能已被大量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或者作为招贴、包装设计中的插画,具有帮助注解传达信息之意。2008中国申奥标志图形将中国结与太极造型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东方气韵;在可口可乐的VI系统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其视觉系统红、白相间的标准用色和字体图形所传递的美国文化精神,自由与奔放、运动与热烈,伴随着强大的经济渗透到世界各地。图形设计是锻炼思维的有效手段,也是构成、图案知识的综合运用。

图4 神秘的动物王国,传递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主题

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艺术的概念则是近百年来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人们从洛可可风、巴洛克风到立体派、风格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变化是反复、轮回的,就象我们很难鉴定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优劣,只能说艺术形式的多样才符合人们的审美天性。通过以上对构成艺术实质的探讨,认识构成艺术的历史,以及与图案、图形的关系,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具象与抽象在构成艺术中的把握,构成研究的任务和主要目的。以此把握构成艺术的变化实质,而非片面的理解和形而上学的研究,至使对一门学科的研究,堕落为技巧技能的学习,或是艺术规律生搬硬套的作秀,最终割裂与专业设计的联系,失去作为造型艺术基础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论构成艺术的本质_包豪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