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心电图室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到我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96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随机分成对照A组(32例)、对照B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单独采用阿司匹林给予对照A组进行治疗,单独采用麝香保心丸给予对照B组进行治疗,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治疗,3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对照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6.25%;对照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从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对照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1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从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麝香保心丸治疗相比,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治疗效果更显著,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麝香保心丸;阿司匹林;临床效果
为研究分析将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现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到我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分组和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和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在35岁以上;②在入选前一天心绞痛发作至少1次;③至少有1项以下缺血性心脏病的依据: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至少1毫米;曾经被确诊为心肌梗死;曾行接受过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入选前1个月内进行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且呈阳性;曾经通过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任何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排除标准:①左束支传导受到阻碍者;②3个月内曾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者;③出现心肌梗死再次梗死或延展者;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有抗凝禁忌者;⑥有无Q波或急性Q波心肌梗死者;⑦置入心脏起搏器者[1]。
1.2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到我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96例,均按照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协会共同制定的“缺血性心肌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随机分成对照A组(32例)、对照B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其中对照A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男女年龄均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52.0±2.2)岁;对照B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男女年龄均在41~77岁之间,平均年龄(52.5±2.0)岁;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男女年龄均在41.5~78岁之间,平均年龄(53.2±2.3)岁。将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以及电解质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
单独采用100~150mg的阿司匹林给予对照A组进行治疗;单独采用的麝香保心丸( 上海和黄药业)给予对照B组进行治疗,每次1~2粒,每天3次;每12小时给予观察组患者100mg/d的阿司匹林,同时联合每天1~2粒,每天3次的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指导所有患者进行积极的运动,禁烟酒,合理进食,控制体质和保持情绪稳定等,以此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患者若在治疗期间出现心绞痛现象,则给予患者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进行口服治疗,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除此之外,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以及镇静等对症处理[2]。
1.4评价标准
1.4.1临床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根据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订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其中显效:出现心绞痛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80%以上,且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下降80%以上;有效:出现心绞痛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在50%~80%之间,且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下降在50%~80%之间;无效:出现心绞痛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以下,且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下降也不到50%;加重:出现心绞痛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且发作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也增加[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例数×100%。
1.4.2心电图改善评价标准
将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分为一级改善、二级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其中一级改善: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二级改善: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出现下降现象,经过继续治疗后得到回升,且回升在1.5毫米以上,主要导联倒置或未正常T波变浅程度在50%以上,或者T波由平坦状态转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加重: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与治疗前相比,下降至少0.5毫米,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至少50%,出现平坦T波转为倒置或者直立T波转为平坦。总有效率=(一级改善+二级改善)/组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通过(%)代表计数数据,通过x2检验组间对比,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通过治疗,3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对照A组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无加重患者,总有效率为56.25%;对照B组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无加重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无加重患者,总有效率为96.88%。从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绞痛的不稳定性主要由其冠状动脉局部病变本身的不稳定性决定的。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包括:炎症、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粥样斑块固定狭窄的程度、血管收缩以及侧支循环状况。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稳定活动的斑块,同时利用有效的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药物达到减少缺血的目的后再灌注心肌损伤,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团。除此之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血小板激活和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即针对发病机制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以及释放,阻碍血栓的形成[4]。
总而言之,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麝香保心丸治疗相比,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治疗效果更显著,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平,卫先平,刘婷婷.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2012,3(8):1022-1033.
[2]李健.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0,11(11):115-116.
[3]杨志勇,董吉云,陈继群.膺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1(31):4124-4125.
[4]曾群英.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3(8):1022-1033.
[5]夏玲宁.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J].天津药学.2010,11(11):115-116.
论文作者:郑建云,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心绞痛论文; 患者论文; 麝香论文; 不稳论文; 心电图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