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慢速教育中的“全”、“程”思维范式:内涵、价值与解读_数学论文

数学慢速教育中的“全”、“程”思维范式:内涵、价值与解读_数学论文

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范式:内涵、价值及其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内涵论文,思维论文,数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以信息加工为立论基础,以全程思维的内涵建设、理论框架、分析实施为维度要素,进行实证研究,显化慢教育思维范式的思想力和示范力.

      一、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的内涵与价值

      1.“全”“程”思维的内涵

      在这里,“全”取“完备”之意;“程”取“过程”所指,是事物变化、发展经过的集中指向.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1],思维是对感知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得出新信息的过程.数学慢教育环境下,全程思维是通过信息加工,让学生在经历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应用与迁移等认识活动的全过程.

      一方面,全程思维具有“完备性”特征,包括前概念系统、主概念系统和后概念系统等系统产生式;另一方面,全程思维具有“过程性”特征,包括陈述化加工——概念的前概念行为,反映概念理解的工具性特征;程序化加工——概念的主概念行为,反映概念理解的概念性特征;迁移化加工——概念的后概念行为,反映概念理解的关系性特征,终于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

      整体思维范式,以统整教材为中介,突出思维的系统性特征;曲线思维范式,以方案比较为平台,突出思维的批判性特征;全程思维范式,则以问题加工为载体,突出思维的关系性特征.而就概念的理解来说,只有从工具性理解到达关系性理解,学生才能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2].为此,在数学慢教育视野下,全程思维的启动,具有独特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价值.

      2.“全”“程”思维的价值

      数学慢教育课堂背景下,全程思维价值不止于突出思维的过程性和完备性特征,更在于突出经验的概括性和批判性特征.而这些思维特征正是元认知思维的起始状态,标志着创造意识的开始.全程思维起于系统思维的完备形态,终于经验关系的重组形态,终归于学习对象的元认知产生式形成.全程思维的实施作用,简概如下:

      其一,元认知监控行为,顺应了认知迁移的概括性关系特征.

      “反问”监控是慢教育元认知监控的主流行为,是对“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后续还应做什么”等思维关系特征的外在刻画.“反问”和“理答”是学生元认知思维的心理表现,需要监控和概括.学生自觉回答“什么”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顺应性迁移的过程,反映认知迁移的概括性关系特征.事实上,顺应性迁移[3]是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比如,我们在学习“图形的位似”时,就是通过概括“图形的相似”经验,进而实现进行顺应性迁移.因为相似仅从“形”的层面揭示图形变换的特征,而位似则从“形状”与“位置”两个维度来揭示图形变化的特征,因此“位似图形”就是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级概念.

      其二,元认知调节行为,遵循了经验改造的批判性特征.

      逆向调节是元认知调节的关键环节,是以“逆向思维”形式呈现的,是对“正反例证”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批判与权衡.回问调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有更适合的途径吗”的过程就是重组性迁移的过程,包括方法的选择、思想的统整、经验的调节等正向迁移的关系特征,揭示元认知调节的实体价值.从经验加工学角度来说,重组性迁移[4]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比如,中国传统数学教育中的变式教学,其中隐性变式目标,就是通过重组性迁移来实现的.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心理原型)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改造或重新组合.当然改造和重组加工过程,必然有批判思维的参与,才有变式背景下的调节性迁移.

      二、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的范式与阐释

      慢教育背景下,全程思维起于数学理解,终于概念关系的把握.数学理解[5]是对知识的正确、完整、合理的表征.它决定知识获得质量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灵活性,这些关乎质量的质量因素高度影响思维范式的运行.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范式涵盖陈述化前概念认知形态、程序化主概念认知形态和迁移化后概念认知形态.三种认知形态与知识加工的三个阶段密切相关.下面从实证层面,对全程思维范式的组成成分进行阐释.

      1.陈述化加工启动前概念关系系统

      数学科学不允许有前概念,但数学教育可以有前概念.在这里,慢教育认知环境下,我们把前概念行为看作先行组织行为的一个例子.这样,陈述化加工的具体材料就是前概念的背景知识,陈述化知识产生的过程就是前概念生长的过程.为此,陈述化加工阶段是慢教育全程思维的起始阶段,也是前概念系统形成阶段.

      在知识加工的陈述化阶段,慢教育全程思维通过类比、举例、归纳、猜想、比较等认知加工过程,将大量不连续的、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组织成概念、原理、模型等概念性知识.这些概念性知识带有概念理解的初始状态特征,是一种主概念的先行组织行为.比如,恰当的情境就是前概念意识的外在表现.当然,从客观上来看,知识加工方式[6]分为理解性加工和支持性加工.从理解性加工方式来说,陈述化加工启动了概念的前概念系统.

      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在陈述化加工阶段,是靠“问题组块”的运行引动前概念系统的.具体加工步骤如下:一是创设系统情境,激活前概念意识;二是加工先行组织材料,引动前概念行为;三是分析解释并符号化表征前概念属性(模型),形成前概念产生式系统.

      比如,慢教育研究组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设计两个维度的问题组块:

      其一是,用类比的方法基于数学内部关系创设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概念情境.即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写出1个一元一次方程;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吗?请写出3个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尝试符号化表达.

      其二是,用还原概念的方法设计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启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概念系统.即让学生通过对“正方形桌面问题”“花圃围栏问题”“图书册数增长率问题”“梯子靠墙问题”及其系列变式问题的解决,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再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征,并符号化、一般化,终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

      从知识加工学来说,加工数学内部关系材料,前概念系统简单明了,但抽象思维水平高,需要类比、比较以及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方法的支持,方能获得高质量的陈述性前概念.因此,第一个情境适合学优生认知加工.

      而加工实际背景材料,前概念思维过程带有“全程倾向”,即“实际问题→建构模型→拓展应用与解释”.思维加工水平起点低,适合“大众思维”,但是抽象、表征、符号化以及辨析、举例、类化,需要元认知监控与调节,方能突破前概念的思维定势,落实知识加工质量的“可靠性”.综上可知,“唯情境生活论”的知识加工思想“走偏”,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事实”来确定情境创设走向;无论加工的材料是数学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世界,都需要让学生自主加工前概念模型,才能提升前概念生成的质量,终于概念的前概念关系形成.

      2.程序化加工定位主概念关系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中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质量,是通过运用概念和规则的精准度来反映的.程序性知识[7]包括技能、算法和技术等,这个阶段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应用(执行和实施)、分析(区别、组织和归因)与评价(检查和评判).数学慢教育重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强调通过程序性加工,人人获得相应水平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给学生充分的领悟分析、简单应用和适时评价的机会,使其获得应会能会的程序性知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层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在我们获得陈述性前概念后,需要进行程序性加工,在获得一定程序性心智技能前提下,前概念行为才自然转化为主概念行为.慢教育数学课堂,通常是通过变式练习加工,促进程序性问题解决产生式形成.这一阶段,除了要重视练习的适度性、变式性和针对性以及层次性特征外,还需要巧妙的渗透方法程序性知识,才能提高个体生产的程序性知识的质量.常用的方法程序性知识[8]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抽象、模型化及其验证.

      比如,慢教育研究组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一是让学生任意写出1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表达式;二是让学生在自修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这些方程的可能解法;三是让学生借助合作交流平台,概括质疑解法步骤以及根的状态;四是教师进行针对性理答并渗透方法程序性知识,主要是集中指向分析与比较、概括与归纳、模型化与解释等程序;最后是让学生在“正本清源”的元认知监控中,获得系统的适配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如果说第一步是前概念加工转化为主概念加工的“立交桥”形态,那么第二、三步是程序性加工的主概念行为,也是主概念定位的关键阶段,而第四、五步则是主概念产生式系统高质量形成的重要标志.就理解性加工来说,第一步是目标加工的起始状态,第二、三步是过程性目标状态,第四、五步则是结果目标状态的产物,终于“大概念”关系的加工与理解.就支持性加工来说,第一步为程序性加工提供先行组织材料;第二、三步是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思维事件(归纳、变式与优化);第四、五步是在元认知监控下的逆向思维加工,终于落实全程思维范式的题旨(解法选择力),标志概念的主概念系统关系的建立(双向回流力).

      3.迁移化加工联结后概念关系系统

      迁移在学习中普遍存在,是一种认知活动对另一种认知活动的客观影响,或者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主观影响.数学解题学中的“会一题,通一类,连一片”就是迁移的典型正例.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就这一点来说,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数学慢教育突出了学生已有经验对后续学习的迁移作用,尤其是慢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重视知识的连续性教学,强调后概念的发生作用,终于迁移加工对后概念系统形成的联结作用.

      实践证明,迁移化加工与后概念系统的联结作用显著相关.就这一观点来说,也是慢课堂教学为什么非常重视教学环节过渡、章节体系过渡的根本原因.一般方法意义,迁移加工是靠模型化加工、系统的问题解决加工和元认知加工来实现的.数学慢教育课堂环境下,迁移加工有三个层次:一是通过模型加工,获得解决变式问题的基本套路(经验结构);二是通过问题解决加工,获得以概念关系为指向的新问题解决策略;三是通过元认知加工,获得以思想方法为线索的后概念体系的完备性.这些层次常因常态课堂的“赶进度”“抓容量”而消退,是慢教育课堂实现教学迁移的可靠方法.

      比如,数学慢教育研究组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起始课教学时,就是从上述三个层次进行过渡性“结课”,提高认知迁移加工的质量.具体实施如下:其一是,让学生任意写出1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给这一方程模型赋予适当的问题背景并求解解释;其二是,让学生刻画课本提供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尝试寻求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其三是,让学生回归总结,在以前哪些知识学习中,用了类比化归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这里,“写方程→赋背景→寻求解释”的过程,属于模型加工化迁移过程,反映单元后概念体系联结关系;“刻画数量关系→探求解法”,属于问题解决加工化迁移,反映章节后概念体系联结关系;“概括思想方法→回归思想方法体系”本身就是由一般到特殊思想的具体化行为,属于元认知监控范畴,反映教科书后概念体系联结关系.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迁移加工,抑或是哪种后概念联结关系的生长,最终都为提高知识获得质量的灵活性目标服务.

标签:;  ;  ;  ;  ;  ;  

数学慢速教育中的“全”、“程”思维范式:内涵、价值与解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