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传英
【摘 要】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不足表现在校园公共空间缺乏参与和体验,校园公共场所缺乏参与热情。其原因分析包括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价值观的混乱,高校公共道德教育的不理想状态,大学生“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双重标准。培育途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参与能力;高校深入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对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表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校园公共空间缺乏参与。学习上,被动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能认真完成的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对于非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或考查课,老师的课上的好不好并不介意,及格就行,上课的热情度大幅度下降。有的学生整节课“忙”自己的事都不抬头,有的被老师点名回答也是一副漠然的表情。学校聘请的优秀专家或老师来校讲座,大部分学生要么是强制参与,要么是为了获取学分,极少数愿意主动参与。生活交往上,除了必须要去的场所,大部分只宅在自己的宿舍里,煲电视剧、玩游戏、玩扑克牌、打麻将、喝茶聊天各种情况都有。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只有上课的时候碰面,由于交往不多导致彼此都不认识,更不要说认识同专业同学乃至校友。社团活动上,关注的是趣味性、娱乐性以及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至于社团开展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总之,只要是活动能玩的开心,有学分,能交到朋友,那还是愿意去体验的。
大学生缺乏公共参与意识的原因可以从社会、高校维度来分析。一是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价值观的混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展,促进并形成了现阶段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思潮是其中的一种。个人主义思潮主张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二是高校公共道德教育的不理想状态。学生处的管理主要是辅导员和学生,处理一些矛盾或者纠纷,多半是事务性的,公共道德教育并未真正深入课堂,深入大学生头脑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的公共道德教育周期并不长,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期一年或半年的学习,学生学完考试了自然又少了一块公共道德教育的力量,很难让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于社会公共道德的系统性印象和实践性行为。
二、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开创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高校的学生会和理论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每学期策划和演出多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向上和振奋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广大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和得到教育。另一方面,开展几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学术论坛活动,从理论上更深入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其次,广泛运用以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创造公共精神的传播符号,大力宣传参与意识、鼓励参与行为,通过亲民的话语风格、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贴近和引导学生,促使他们转变对公共事务的冷漠态度、纠正错误的参与方式,积极融入到社会公共生活中。
(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参与能力
首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或邀请部分大学生代表参与到学校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以便大学生们能便捷地进行意见表达,提高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组织学生深入学校了解公共事务管理过程和校园治理,对后勤管理、校园规章制度制订、教学改革的实施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沟通反馈等。
其次,学校以团委为核心的组织可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对于社团组织,成立义教中心和志愿者驿站,引导学生到中小学参加乡村支教公益活动或专业实习等非公益性活动。到周边社区开展教育服务实践活动,到敬老院、社区中心开展献爱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各学科负责人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周边企业的实习工作、兼职岗位,帮助其通过实践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为参与公共事务做准备。
最后,辅导员鼓励学生组织加强与社会其它组织的互动和合作,如正当的社会兼职工作,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高校深入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首先,高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中加入公民学、公民教育的理论知识,明确公民意识的内容并养成正确看待社会公共事务的习惯。同时,开设伦理学、儒学等关于公民道德素质的公选课,增强大学生的公共情怀,增强参与积极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开拓思维,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增强参与公共事务的体验、热情和兴趣。
其次,在参与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们在充分享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优良资源下,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在校园内形成公民意识教育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2]刘鑫森.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李祥祥.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
基金项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佛山市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课题编号YC2017502
论文作者:江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大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社会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公民论文; 思潮论文; 高校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