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科研院所论文,技术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型科研院所的特点,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新机制管理模式的一种思路和发展新管理模式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科研院所 管理模式 重要性 措施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科技体制改革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如何面向经济,使科技更好地与经济结合,大家都在寻求、探索两者结合的最佳机制和模式。本文就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 建立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1.1 能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 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在我国科研行列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除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中有一部分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其它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开发型、技术服务型的科研单位。这些研究所过去大多套用苏联研究所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很多研究所已走出了科研大院,到市场中找课题、找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技发展的新型科技管理模式,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的科技第一生产力。
1.2 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新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怎样使科技与经济有效地结合,改变过去那种计划部门下任务,研究人员钻实验室,成果出来去发表论文的管理模式。现在选课题的着眼点在市场,在经济发展。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大市场,把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3 能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比较多的科研院所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旧观念,旧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科技夫妻店、小农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还有科研院所在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发挥规模生产与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势,促进产业化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领导最近提出科研项目产业化是一个方向。科技成果的最后归属,就是商品,就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4 能促进人才的成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所, 人才基本上是单位所有制,有的甚至是课题组所有制,调动不了积极性。新的管理模式,人员是流动的、双向的,环境是宽松的,在内部大胆引进竞争机制,重业绩,讲实效;在分配上建立激励机制,把个人利益同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大小直接挂钩,能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的业绩。
2 管理模式的一种思路
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发展的总目标是逐步从现在的研究所发展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先导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基本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立足于科技与生产结合,从产品到小批量试制,通过中试,形成规模。要实现上述目标,其途径和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单位情况不一样,不可千人一面,诸如从研究所转变成科技型企业,从事业管理转变成企业管理、研究所股份制改造问题、“产、学、研”工程中心管理等。每一个研究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佳管理模式。本文重点研究从研究所转变为现代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
2.1 体制问题。“一所两制”是一种较好的转换方式。 研究所的体制继续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稳定一支(20%左右)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攻关队伍,为不断推出高技术新产品打好基础。总公司的体制则着眼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凡能形成产品,并有一定市场的研究成果,进入总公司,组织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公司的目标是规模经济,高效益,支持研究所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研究所与公司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双向支持,共同发展。
2.2 干部问题。“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是一种较好的精简机构方式。所长有两个头衔,研究所所长和总公司董事会董事长。所长、董事长是科技企业成功的基础,必须认真选拔好。在选拔干部的标准上应不同于研究所,不仅要有技术型和技术管理型干部,更需要经营管理型干部,这正是研究所的薄弱方面。经营管理型干部来源是多渠道的。一是本所有致力于销售经营活动的科技人员,能吃苦、能开拓市场,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能胜任的,可委以重任;二是从一些工厂、企业选拔一些热心科技、作风正派、有管理经验的销售经营干部,加强科技型企业领导班子。从国家来讲,也可以从研究所调一些干部到工厂,加强企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型企业的一般干部除老人员外不再设固定编制,全部为流动编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岗位招标,人才招聘,待遇从优的方针,真正引入市场机制。
2.3 经费问题。 改变“拨款制度”是对开放型研究所最大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动力,。研究所一向是靠国家拨款来维持生机的,1985年实行拨款制度改革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行业部门、地方的科技院所大都能做到经费自给,有的还有节余,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向产业化过渡的科研院所要加快经费自给的速度,多渠道地获取经费,首先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其次是要加强经济核算,按企业要求,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4 市场问题。“面向工程”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途径, 面向工程是科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一项重大工程计划。考虑的因素是:第一,科技面向市场、选课题、开发产品,进行方案论证时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市场需求;第二,建立市场机制。科技产品,投放市场,为社会所用,本身就是商品流动交换的过程,凡是商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如商品竞争,价格、质量、营销策略,打入国际市场策略,还有售后服务等。企业必须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第三,不断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市场是动态变化着的,产品也是有周期性的,从生产、发展、高峰到下降,要根据市场,不断更换新产品,新品种。领导要善于了解市场,把握发展方向。特别要注意研究国际市场,寻找产品出口机会和合作伙伴。
2.5 中试问题。 “中间试验”是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过程的必经之路。研究所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工厂的目标是出商品、出效益。而“中间试验”这一重要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于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很低,很多有用的成果,打入冷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放大,成果在技术上仍具有不稳定性,不成熟性,要促进科技成果的系统化、工程化、实用化,要进行大量的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开发,多品种的设计、试产、试销,以致新产品的主导设计定型和标准化等产品熟化过程。通过中试的孵化作用,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所,能很好的解决这一中间环节问题,将是对科技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3 发展新管理模式的几点措施
现代科技企业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国家要制定鼓励和扶持转化的有关政策,努力促进、推动科技企业的形成,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应立法,进入法制轨道。为此,提几点建议。
3.1 在税收上要给予必要的减免。科技型企业在发育、生长期, 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市场供求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即使有少量产品投入市场,利润额也是微乎其微。国家政府要扶持新型科技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如规定在一定年限内减免所得税,新产品在多少数额内减免增值税,或者采取增值税先征收后返还的办法,还有的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的收入,报税务机关批准,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它能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2 多渠道扩大资金投入。有高水平的拳头产品要打开市场, 必须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国家政府应投入一些强化、催化资金,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返还;金融问题要给予优惠政策及低息贷款,组建科技信用社,科技信托投资公司和科技开发银行,以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企业本身也可建立科技成果商品化开发基金,用于中间试验和扩大再生产上。
3.3 建立现代科技企业制度。首先科技企业是企业,因此, 所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内容在科技企业里都可借用。另外,科技企业有它本身的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主体。重点应放在投入产出上,成果转化的机制上,产品质量的保证与营销策略上。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现代科技企业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开拓创新的管理制度。
3.4 推进科技产业向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 单一的科技产业是极少的,大多是综合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加之市场激烈竞争,形势要求企业把规模扩大,提高层次,加强集成,在理顺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联合多家企业,实行合伙经营、合作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组成集团军,采取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强化企业竞争意识,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在行业的科技进步上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科技产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对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3.5 培养和造就产品开发应用人才、企业管理人才。 高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作为技术载体的人才竞争,没有大批高技术人才,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只是一句空话。为此,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劳绩挂钩、高薪重奖政策,改革统配制和终身制等不利人才流动的用人制度,推行科技人员的聘用制和合同制,注重精神鼓励,大力表彰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以形成高尚的新型企业文化。
(2)改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法。 研究与开发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应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技术开发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应以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为主;在职数比例上应有一定的倾斜;企业根据需要,按条件自身评聘,内部有效;在待遇上,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允许上下浮动一定的额度等。
(3)注重培养一批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管理人才, 特别是青年人才,跨世纪的人才。
(4)抓好在职中青年技术工人的高级职业教育和培训, 这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
(5)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精通贸易和外语的高级营销工程师,这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条件。
(6)积极造就新一代科技企业家,特别是要造就有胆识、 有建树、有开拓精神的一大批科技企业家。
3.6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职工生活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