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纸读者审美需求的总体趋势_读书论文

论报纸读者审美需求的总体趋势_读书论文

报纸读者审美要求的总体趋势浅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说论文,总体论文,报纸论文,读者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触及和调整了原有的各种利益关系。从报业的发展看,新闻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800多家报社,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040种,与1978年前的188种报纸相比,增加1852种。报业结构也从以党委机关报为主,发展成全国综合性报纸、部委机关报、专业报、群众团体报、行业报、企业报、晚报、综合性文摘报、生活服务报和军队系统报等多门类、多层次的报纸结构。一些报纸还纷纷改版扩版,增加刊期,甚至办“系列子报”,报业已从过去单一的党报变成多元化、多功能的报纸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报纸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接受读者评判和选择的问题。无疑,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报纸发行量的增减,读者数量的多少,直至报纸能否生存,在相当程度上都取决于读者对这张报纸的态度。在研究报纸发展及办报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潜心研究读者的审美要求,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

报纸读者的审美要求,指报纸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抱有的具体审美愿望和审美条件,并希望在阅报中这种愿望或条件能得到满足、实现。比如人们拿到一张报纸,他们的阅读期望总是指向“新鲜”的东西,这种期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受到审美愉快,如果内容陈旧,期待落空,用不了多久就会对报纸感到厌烦。一些报纸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崇。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专栏,刊发的文章都篇幅短小,言辞精炼,其论题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化和较强的新闻时效性,为读者喜爱;《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系列文章,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常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实,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切入转换到社会“热点”问题上,文字表达颇具文学、杂文的形象与幽默,读后回味无穷。当然,由于各个读者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观念、阅读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对报纸阅读的期待心理与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如有的读者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对报纸宣传内容中蕴藏无穷情思的想象天地,还不能细细咀嚼,仔细品尝,所以,他们只是较多地停留在有限的可观形象上去获取审美的享受与愉悦。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所自叙传略》中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这两个“不同”,的确是引发读者审美要求差异的主客观依据。由于报纸读者是依据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与报纸发生共鸣的,是按照自己的阅读需要与审美水平去感受、理解报纸的,因而一张报纸就会与无数个不同的读者发生不同的效应,成为无数个对应关系。当我们承认“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时,事实上就承认为读者群体是一个复杂纷繁的家族,从而进一步承认了报纸读者信息反馈必然多维的客观性质。我们在研究报纸读者审美要求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到由于主客观原因所引起的读者审美要求的差异性,就有助于我们信息反馈中了解它们的复杂性,区别它们之中合理或非合理的因素,就能准确把握广大报纸读者的普通性的审美趋向,从而充分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编辑、记者们寻觅线索,选择报道题材,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以适应读者的需要,从而赢得读者,赢得报业市场。

报纸阅读是人的个体性的活动,报纸只有通过个体读者的阅读实践才有意义。但是,每一个读者的阅读活动又不是孤立无缘的,他不能不受到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诸种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每一个读者必然成为阅报活动的庞大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因子。譬如,我国是具有数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纯朴的民族,我国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成就,一切历史的与民族的延续性与继承性,无不影响着每一报纸读者的审美观点和爱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的到来,时代的、社会的潮流,无不影响着每一个报纸读者,使读者的审美要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历史的、民族的、时代与社会的力量,始终牵引、制约着一个时代报纸读者的审美视界,使读者群体产生着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种读者审美要求的总体趋势。

根据我国的国情与时代特点,从带普遍意义的信息反馈分析,当前报纸读者审美要求的总体趋势的主要表现是:

1、期待报纸有思想的深刻性与强烈的时代感。

报纸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动态过程,读者初触报纸,平静的心境受到新闻事实的激发,会升起对美的追求与希翼的情绪,产生一睹为快的心态;随着对报纸的进一步审视,读者还会从感性的感受阶段跨入理性的思考阶段,从而对报纸作出审美判断。此外,读者的阅读还会包含内容审美和形式审美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尽管内容的审美要通过形式(新闻载体及报纸版面)的审美而实现,但内容的审美毕竟是主要的,因为读者的阅读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消遣,而是为了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以扩大生活知识与人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由于阅读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与启迪意义的特定作用,读者自然要把报纸内容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摆在审美要求的首位,渴望我们的报纸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成为给人以崇高,给人以美德,给人以向上力量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譬如,《羊城晚报》、《广西日报》率先报道山东妇女韩素云为支持丈夫倪效武卫国戌边,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支撑九口之家的事迹,并披露了这位好军嫂因操劳过度和营养不良,患上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症,由于经济拮据而面临的困境。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立即引发出了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决定免费为韩素云治疗,广州市妇联发动全市姐妹为韩素云筹措治疗费用,广东各界和倪效武服役的广西、他们的家乡山东以及港台的热心人纷纷向韩素云伸出热情之手等感人事迹。这些报道的思想意义是十分深刻的,它不是突出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这个新闻炒热,也就很容易引发了社会的参与,这样的宣传就很容易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由此我们应引起注意,在了解报纸读者审美要求的总体趋势时,要透过现象的东西,掌握实质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近年来在街头报摊上,娱乐性的报纸红红火火,而一些思想理论性较强的报纸却相对沉寂,象报纸周末版一类“短平快”的东西很受欢迎,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心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股票热、房地产热等商业投机活动退潮,又一次学习热悄然升温,许多“下海”的年轻人开始报考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报纸仅靠煽情、猎奇的文字招徕读者是不行的,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有深刻思想性的报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明智的报纸都会把具有深刻思想性放在办好报纸的首要地位。笔者编辑的《漓江日报》注意了适应读者这种审美的需要,近年来压缩了一些枯燥乏味的栏目,新设了“热点评析”、“青春时光”、“行行状元”等栏目,紧紧抓住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流行心理,作出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吸引读者、服务读者来引导读者。编辑经常收到一些热心读者的来电来函,赞扬最受欢迎的一些文章,该报也随之被评为1994年度广西优秀报纸三等奖。这是报纸渐入佳境的表现。

广大读者在要求报纸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也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读者不仅是报纸的读者,而且是时代的读者,我们的报纸只有立足于现实,及时地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极其重要的变革时期的工作,才能震摄读者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感情波澜,也才能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报界近年较集中地报道了一批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例如徐洪刚、赵雪芳、白雪洁、包起帆、叶乔波等等,这些先进典型中,有的人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保护群众的安全;有的人舍身为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国家财产;有的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为别人送去温暖和爱心;有的人放弃国外忧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把知识和才华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有的人奋斗拼搏,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们具有崇高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反映了九十年代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报纸大力弘扬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是读者审美要求的迫切需要,因为这不仅包含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反映读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2、期待报纸以多样化的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报纸是读者的使者,是读者与消息来源的中介人。现代生活领域五彩缤纷,无限广阔,报纸的读者更是多种多样。一张成功的、有作为的报纸应当将自己的新闻活动置身其间,多线条、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审视现实生活,唱响主旋律,兼顾多样化,充分发挥报纸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广大报纸读者不仅希望看到直面现实,开掘深刻,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历史责任感的成功之作,以便从中获取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教育和启迪,同时,也希望能看到揭示日常生活一瞥的玲珑小品(如短新闻、人物速记等),以获取事实的美的享受,即使是个体读者,他的阅报兴趣也是广泛的,有的喜欢阅读一些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是为了了解社会阶层人们的思想、愿望、情感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有的喜欢在茶余饭后阅读一些小品以及以时事为背景的杂文,用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或放松精神。总之,从宏观、整体的读者角度分析,多样化是读者审美的共同要求。因此,我们的报纸不仅要报道希望读者知道的信息,也要报道读者希望知道的信息。我们越是善于报道读者希望知道的新闻,读者越会喜欢我们的报纸,也就有更多的读者追逐我们的报纸。因而,围绕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使报纸内容、风格和形式达到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境地,准确捕捉到生活中的热点,在读者关心的问题上做文章,努力抓出“独家”新闻,应是报社追求的目标。

3、期待报纸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审美效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位读者在《中国报纸月报》对1993年报纸十大假新闻进行曝光后,曾致函说:“存心说谎的报纸和无心地传达假话的报纸都是一现的昙花。因为说谎者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仍然是在说谎,不能震撼多少读者的心灵。”可见报道的真实性是报社首先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用事实说话,客观地叙述事实,是读者公认的审美规律。以偏概全,主观武断,随心所欲地拔高,都容易导致新闻失实。如有的报纸由于对“市场经济”误解,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以追求提高“经济效益”为由,忘掉办报的真实性原则,降格以求,以适应极少数读者的低层次需要;有的把一对青年男女的私奔说成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有的把同居吹捧成新时尚,有的为“人体画册热”叫好,有的甚至不惜姿意编造,用A、B、C,某、某、某将道听途说之事串编起来,在内容格调、舆论导向和报道真实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样的报纸如此发展下去,必然要遭到读者的唾弃。

我们说报纸读者期待报纸的真实,一是说期待报纸要写出生活的“已然”。所谓“已然”,是指社会生活中确已发生的事,我们的新闻载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等,应当忠实于生活的已然,力求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绝不杜撰生活的基本事实,否则,引起读者对事实的怀疑,也就会动摇读者的阅报信念,失却审美的基础,最终失去读者。二是说期待报纸要反映生活的“必然”。所谓“必然”,是指报纸的宣传报道能揭示事物的逻辑与事物的发展趋势,因而读者相信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并从中有所收获,而对报纸产生信赖感、依靠感,乐于阅读报纸,报纸也就从而收到很好的办报效果,继而在读者群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我们研究报纸读者多维的信息,需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个体读者的反映,但我们的确很难对无数个个体读者的信息都一一加以研究,因此,我们应更着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对报纸读者群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要求的总体趋势进行研究,从而掌握报纸读者审美趋向与阅读动态的一般性规律,把握报纸发展的契机与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把自己的报纸置身于与读者更密切、更协调的关系之中,深入到千家万户。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应强调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是我们的报纸要面对读者的审美定势,“生产”出与其审美要求相适应的“产品”,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面,还在于要以坚定正确的办报方向去创造崇高、健康、真实、富有魅力的“产品”,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发展他们正确、高尚的审美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者审美要求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的关系。这归根结蒂是报社的编辑、记者们要有受众意识。报纸是为读者办的,报纸的神圣职责是为读者服务,报纸只有有了读者才能发挥它的“喉舌”功用。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其标准往往是看读者喜欢不喜欢,社会影响面广不广。只有具有受众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读者需要,改变报纸与读者脱节的现象,催化报纸的改革与发展。当然,读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需求又表现为千差万别,要想在报纸有限的版面上适应如此千差万别的需求,似乎极难办到。但是,所有的读者,不管其年龄、职业、文化、经历、爱好如何差异,都要受“有口同味,有目同视,有耳同闻,有心同思”等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制约,有了受众意识,报纸的编辑、记者们就容易探索到读者需求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从而使得自己的版面、自己的报道适应读者的需要,找到拥有万千读者的广阔市场。

其次是我们的报纸要致力于读者阅读类型的转化。在现实生活中,读者由于审美理想、观点、趣味、能力、修养的相同或近似,常常被划分为不同的阅读层次与需求类型。报纸要完成自己“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崇高使命,就要以自己精美的“产品”去改善他们的胃纳,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成为报纸的知音。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曾提出一个办报口号,叫做“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关系,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到九十年代,人民日报对这个口号又作了补充,在“三可”之外又加了“一可”——“可用”。这一补,把办报的要求概括无遗,体现了办报的动机和目的与读者审美要求的高度统一。近年来,许多报纸十分注意给读者提供又新又快的新闻,而且注意提供各种各样合“口味”的新闻。比如,在抓好重大题材的报道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注意经营好“软件”,即题材多样的、有广泛兴趣的新闻,有的还开办了“经济版”、“生活版”、“青年版”、“科技版”等等版式,使版面上既有政治性、政策性比较强、题材重大的“红花”,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绿叶”。当然,在适应读者审美要求的同时,要注意掌握一条标准:坚决不搞庸俗、低级猎奇的东西。

最后是我们的报纸要办成高质量的、适应读者需求的报纸,还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热情讴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运用大量事实令人信服地报道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在读者中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他们能激情满怀地报道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展示他们不同凡响的业绩和崇高的精神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能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穷山僻壤,扎扎实实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开掘报道主题,并在采编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同读者打成一片,了解读者的喜怒哀乐,掌握读者真实的思想动向,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他们在采编实践中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探讨报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路,力求报纸从形式到内容都为读者喜闻乐见,引人入胜。一张报纸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协作的采编队伍,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日趋多样化的读者审美要求,要想办好报纸赢得读者,那是十分困难的。

标签:;  

论报纸读者审美需求的总体趋势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