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新趋势论文,秩序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贸易秩序及其变迁
国际贸易秩序,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往来中形成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社会客观性、系统性、他律性、习惯延续性等特征(注:蔡文浩:《商业制度创新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8页。)。国际贸易秩序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制度,它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国际惯例,但更多是通过谈判磋商达成的国际协定。一种国际贸易秩序的形成,必须具备四方面的要素:(1)一定的力量中心;(2)力量中心之间就相关游戏规则或行为模式达成某种共识;(3)这些力量中心达到一定的规模,或具有足够的影响力;(4)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以确保遵守所达成的共识和游戏规则(注:方柏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国际贸易秩序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是指产生和维持原有秩序的条件发生变化,使系统从原有稳定状态进入新的稳定状态。秩序的变迁总是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新的秩序的产生是各种力量相互较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国际贸易秩序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种博弈均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也遵循“均衡—不均衡—均衡”的规律变化。国际贸易秩序发生变迁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即所谓的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一般而言,导致国际贸易秩序发生变迁的因素总是同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历史事件或者现象主要有:科技革命、国际分工、国际政治秩序、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和国际贸易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动力,借助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所实现的技术和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扩展。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全球市场逐步形成,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扩展,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尤其是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极化、“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国际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国际交换关系呈现出全球性特征,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同时,WTO体制的建立也使全球多边贸易协调得以机制化,国际贸易更多呈现出共赢、多赢的利益格局。原有国际贸易秩序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秩序产生新的变迁。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
1.更为泛化的国际贸易新秩序
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更多考虑到全球各个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各个国家对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贡献和作用,更多体现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倚赖关系不断增强的趋势,表现为一种泛化的、全球性的特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目前,WTO成员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全球90%以上的贸易量,这使WTO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次秩序变迁中,WTO不再是富人的俱乐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与GATT相比,WTO显得更为公正、惠及的发展中国家更多。具体而言表现在:(1)从成员构成看,在GATT创立初期,GATT的缔约方仅有23个,当时的国际贸易秩序基本体现的是OECD成员的利益;到1995年WTO成立,大批成员加入,参加WTO的国家或地区数量达到120个;截止到2005年2月,全世界181个国家中,已正式成为WTO成员方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8个,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占到近2/3。(注:http://www.wto.org)(2)从制度规则看,签署了很多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优惠安排,主要体现为各贸易协定中一般都包含有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制定的“特殊条款”和“例外条款”。(3)从涉及的领域来看,WTO更多考虑了世界各个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贸易项目也被纳入到国际贸易秩序的规范中来,如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已被纳入到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议程中。
2.双边的、简单多边的区域化合作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秩序表现出集团化、区域化的特征,各种区域性贸易组织纷纷建立,世界贸易的竞争格局由原来的单个国家之间的个体博弈转变为不同区域集团之间的群体博弈,基本形成了分别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大贸易集团相互鼎立、众多弱小贸易集团并存的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WTO 新一轮谈判进展步履维艰和坎昆会议受挫,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明显加速,国际贸易秩序变迁更多趋向于一种双边的、简单多边的区域性贸易合作。这种贸易合作的基础最初一般是基于地缘关系,但近几年更多表现为跨区域的贸易合作。据统计,截至2004年1月,全球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已达290多个,其中约九成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仅在2003年,全球就签署了12个区域贸易协定,同时启动了9个新协定的谈判(注:陆燕:《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趋势》,商务部网,2004/7/5。)。 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贸易运作的重要形式,估计在2005年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下的优惠贸易有可能发展到全球总贸易的51.2%。以美国为例,在2002年底全球200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加入的只有2个(与约旦、以色列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但自此之后,美国贸易战略的重点就放在地区层面。布什政府在2004年的1—8月间,共与9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与其他10个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也正在进行当中。
3.国际贸易秩序外延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与投资的日益融合。同时,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与贸易的相关性也日益密切。与之相应地,国际贸易秩序在变迁过程中,其管辖范围不再仅仅是贸易本身的问题,还吸收了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等很多与贸易相关的内容,国际贸易秩序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全球多边贸易规则规范的范围从GATT体制下的贸易领域延伸到WTO多边贸易体制下“与贸易有关的”领域。具体体现在:(1)国际贸易秩序的内涵在不断扩大。除货物贸易外,服务贸易也被纳入WTO规范的贸易范畴,其标志就是1996年《服务贸易协定》(GATs)的签订;(2)国际贸易秩序的外延在不断扩大。WTO管辖的范围从一国实施于其边境上的各类贸易政策和措施延伸到一国实施于其边境内的各类与贸易有关的政策和措施。投资、知识产权等与贸易相关的问题被纳入到国际贸易秩序之中,其标志就是1996年《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两个协定的签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贸易有关的”的国内政策也被试图纳入到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之中,如竞争政策、环境政策、劳工标准、道德标准、社会责任等。
4.各国政府间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政府级别的交流与合作从最初随机的、松散的发展到日趋机制化、体系化。这主要表现为:国家元首间的频频互访、部长级会晤层出不穷,各国政府为代表参加的双边的、区域的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不断扩大。各国政府间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的不断加强,主要是源于以下原因:(1)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关性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已从原来的零和博弈转变为现在的非零和博弈,即贸易竞争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局面,而更多是一种共赢、多赢的局面。为了取得共同的利益,客观上就需要加强国与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2)随着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许多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内容被纳入到国际贸易秩序,这些新的领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和影响越来越大,但这些领域更多涉及到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如产业政策、竞争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的相关性明显提高。(3)全球化导致了新一轮的贸易扩张和市场扩展,进而导致各国利益的重新分配,各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相应的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就不断升温。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反倾销案件,1995—2003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2436起反倾销调查,且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5.有规则的、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
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也是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但这种自由化不是抽象、绝对的自由化,而是一种有规则的和有选择的自由化。首先,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是有规则的贸易自由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强调在统一规则下实行有序竞争。在WTO体制下,各成员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相应的协议,并根据在谈判中做出的承诺,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其中,货物贸易方面体现在逐步削减关税和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服务贸易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不断增加开放的服务部门,减少对服务提供方式的限制。WTO与GATT相比,体现在它的强制性制度约束,强调对共同规则的遵守,“全球多边贸易规则规范机制从GATT体制下的斡旋、调解和调停为主的柔性规范机制转向WTO体制下以裁决为主的刚性规范机制”。其次,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也是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过程。即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由化程度;区域集团内部自由化程度高于外部国家之间的自由化程度;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自由化程度高于传统产品的自由化程度。这种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主要是源于目前国际事务中通行的实力原则,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秩序新的不均衡,发展中国家从中的获益相对很少,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趋势
1.单边主义愈演愈烈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多边贸易规则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同时,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一直图谋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国际秩序,美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越来越多地考虑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单边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2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对进口钢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同年,美国出台的新农业法,又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的补贴;2004年,在世贸组织各成员解决公众健康危机的努力中,美国拒绝签署可以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地区)通过贸易规则例外购买基本药品的协定,使发展中成员对抗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希望化为泡影。这些事件都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它严重危害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权威性,对国际贸易秩序中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谈判协商机制进行了严重的挑战。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在能源问题上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美国的实力进一步得以扩张。因此,预计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当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会不断上升,而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又不会轻易屈从于美国的压力,而是以WTO 等国际组织为平台,通过多边合作和协调的渠道,以对抗美国的单边主义,单边与多边的较量将日趋激烈。
2.发展中大国的作用日益明显
近几年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大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对世界经济、贸易秩序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国家具有大规模的经济总量、较强的综合国力、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高精尖的技术能力和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提高,并且成为全球投资比较集中的热点地区。同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更快,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四个国家中,中国的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85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根据高盛2003年10月发布的BRICS 报告,在未来50年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将会超过现在的发达国家G6(美、日、德、法、意、英),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一只强大的力量。他们预测,以美元计,中国可能在未来4年超过德国,在2015年超过日本,在2039年超过美国。印度的经济规模可能在30年内超过全世界除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家。俄罗斯可能在2050年超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由此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大国的崛起,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变迁当中,这四个国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明显,与以往相比,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方向和内容可能越来越多地受到这几个大国的影响。
3.美欧日均势集团将成为主导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实力对比的悬殊,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尤其是美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发达国家仍将是主导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主要力量,但发达国家内部的实力对比将发生变化,美国的全球地位相对下降,欧盟和日本的全球地位相对上升,美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事务决策中的超级霸主地位很可能将被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组成的均势集团所代替,多国将取代单国,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方向更多是由几个国家共同主宰,而不是由美国一个国家来主宰。同时,在由美欧日三方组成的均势集团中,欧盟在国际贸易或其他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有望逐步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未来主导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可能是欧盟。美欧日三方实力对比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分析:在未来的若干年内,美国的经济依然会保持较大的优势,但面临的全球性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诸多问题也会给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报告,未来10年后,美国的赤字增长将达18000亿美元,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安全和重建上的军事开支也将达6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随着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欧盟的整体实力在不断上升,自2004年十个国家加入之后,欧盟变成一个拥有4.5亿人口的大市场,其经济规模达到10 万亿美元,与美国大致相当。同时,欧洲实现了货币联盟,目前欧元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第二大货币,而且欧元的地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除了在经济一体化中取得突出的成绩之外,欧盟还计划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也实现更大范围的联盟,因此,未来的欧盟将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4.科技和文化因素更为凸现
国际贸易秩序的变迁离不开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变迁中,传统的国际政治关系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将相对下降,而科技、文化因素的作用将相对上升,成为未来影响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两个主要外部因素。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进步对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影响作用将更为突出。科技将是影响未来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一国科技实力的强弱是促进或者制约该国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将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将更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会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科技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流向和利益分配。其次,文化因素也将成为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重要外部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竞争与冲突将显得日益突出,在21世纪,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伊斯兰文化将是世界最主要的四大文化,“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注:[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p418。)
标签:wto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