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21世纪的图书情报学核心课程体系——海峡两岸第三届图书资讯学术研讨会观点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第三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和台湾图书资讯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第三届图书资讯(情报)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图书情报界的6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就确定图书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及如何进行核心课程建设等问题积极发表真知灼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1 关于图书情报学课程变革的背景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图书情报学课程变革的背景有较多的论述。台湾大学李德竹教授、庄道明副教授认为,影响图书资讯学课程变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图书馆进入资讯传播的时代后,图书馆与其他资讯服务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图书馆工作由资讯处理转变为知识的整理,跨领域或跨国界研究合作的需求增加。由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图书资讯学课程变革呈现出如下趋势:资讯技术与资讯服务的发展将主导课程设计,课程应时更新成为常态;核心课程的界定更为困难,选修课程成为发展的主流;课程内容应强调理论及研究;终身学习与教育成为课程发展的核心。
代表们在讨论影响图书情报专业课程变革的背景时,着重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因素:①社会需求,即毕业生就业途径的多元化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有更大的兼容性;②教育改革,即“大信息教育观”要求以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广泛的适应性;③学科发展,即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在更高层次上集成,要求从社会信息工作的共同需要出发,构建基础性专业核心课程;④科技进步,即现代信息技术和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再也不是图书情报教育中的点缀和装饰,而应该成为专业核心课程。
社会信息化浪潮对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变革的影响不容忽视。武汉大学严怡民教授重点分析了社会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图书情报教育及学科建设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层次的图书情报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的适应性问题。
2 关于确定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来确定图书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孟广均研究员认为,确定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推动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有利于学科面向21世纪的发展。据此,他认为确定核心课程的原则是:应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独特性,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有明确的层次概念。
武汉大学詹德优教授等人提出了确定核心课程的四条原则:①专业性原则,即核心课程应具有明显的学科专业特点;②学术性原则,即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③社会性原则,即核心课程的设立必须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④时代性原则,即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中山大学谭祥金教授提出了三条原则:①专业性原则,即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内容与特点;②基础性原则,即保证学生学习后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③趋势性原则,即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传授新的知识。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对图书资讯学课程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台湾大学卢秀菊教授、辅仁大学陈昭珍副教授认为,设计课程应考虑如下因素:社会及资讯服务环境,专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目标,图书资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学生的需求与程度。据此,卢教授等提出的课程设计原则是:以学生利益为优先的原则、整体原则、系统原则、合作原则、必然改变原则与持续性原则等。
关于确定图书情报学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许多代表都作了阐述。尽管表述各有不同,但基本观点大体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即必须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学科建设、社会需求及时代发展等因素,以此来确定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3 关于核心课程的设置
图书情报学专业究竟应设置哪些核心课程,是这次研讨会的焦点。绝大多数代表都提出了自己对核心课程设置的见解。
我国台湾地区资深教授胡述兆、卢荷生先生从当今图书资讯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图书资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构想。胡教授认为,图书馆学导论、资讯技术及其应用、馆藏建设、图书知识的组织、图书资讯的利用和图书馆管理应当成为图书资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卢教授则认为,图书馆学概论、资讯科学概论、电子计算机概论、目录学和初级统计学是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研习的基本科目。
按知识模块来构建图书情报学核心课程体系,是许多代表的思路。武汉大学谢灼华教授提出分三大块构建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即:①理论与事业研究,其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图书馆管理与发展;②基础知识,其课程有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编目、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读者研究、图书馆现代技术;③相关学科,其课程有文献学基础、目录学概论、情报学概论。谭祥金教授将图书情报专业核心课程分为概论课、文献处理课、计算机应用课三种类型。其中,概论课包括文献信息学导论和图书馆学研究、情报学研究、档案学研究;文献处理课包括文献的收集与服务、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文献编目、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课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统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郑州大学柯平教授提出的模块化核心课程体系则包括四个模块,即:①专业知识概论模块,包括文献信息学概论、文献目录学、文献资源与用户研究、图书馆管理;②文献信息系统模块,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③文献信息组织模块,包括情报语言和文献编目;④文献信息检索模块,包括文献咨询与检索原理、计算机情报检索。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图书情报学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图书情报工作者要承担知识信息组织的任务,同时要成为高速信息网络的导航员、协调员和管理员,应当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加工处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及信息系统与信息组织方面的知识。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提出的核心课程方案正是以此为背景设计的,更趋向于InformationScience的核心课程结构。它所包括的课程是:图书馆学基础、情报学概论、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信息组织、网络信息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等。虽然该课程结构中没有列入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图书分类编目”、“图书馆管理”等,但新课程中的“信息组织”实际上包含了文献信息的整理、分类、标引、编制文档等方面的内容,“信息系统管理”则包括了广义信息系统(信息机构)和狭义信息系统(如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而且其内容涵盖面更广,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意义。
利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书目数据库进行主题计量分析来选择核心课程,是武汉大学陈光祚教授的一项新的尝试。陈教授在其自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书目数据库中,依照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有关主题在90年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频率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0门核心课程:文献信息工作管理学、文献信息服务学、读者用户研究、藏书研究、文献情报检索、数据库建设、图书馆自动化与现代化、文献信息网络及其信息源、信息经济学、分类法与主题法。尽管该数据库的收录范围还不够广泛,所得出的核心课程名单还有待商榷,但运用文献计量法来选择核心课程,是一种能反映学科发展水平与动向、较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此外,南开大学钟守真教授采用统计分析法,考察海峡两岸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此为依据确定核心课程;武汉大学焦玉英教授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的情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核心课程的设置;还有些代表就图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后,核心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993~1995年,在国家教委的组织下,召开了几次图书情报系系主任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学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一些与会代表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符合核心课程的原则要求;也有代表提出,需要对原定的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优化的途径为:一是通过砍、并、改,对核心课程数量进行控制;二是改革核心课程的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4 关于核心课程建设
确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很重要的,但建设核心课程则更重要,也更困难。因此,核心课程的建设也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话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比较重视核心课程建设,他们以“核心课程设计理念”为总论题,向会议提交了系列论文,并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所涉及的课程包括资讯科学课程体系、图书馆学基础课程(图书馆学导论、资讯科学导论、目录学、图书馆统计学等)、图书馆管理、资讯征集与组织、读者服务之规划等。他们还探讨了这些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课程内容大纲。
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历来受到重视。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就目录学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材配套形成系列及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是加强目录学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还有的代表就情报检索语言、文献分类、文献检索等课程的建设,提出了颇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和完善核心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詹德优教授联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更新内容,加强课程微观建设;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的学者建议,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筹措核心课程建设基金;同时采用科学研究方式,对图书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总体结构和内涵结构进行立项研究,并对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加以推广。
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还就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的关系、核心课程的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以及核心课程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收稿日期:199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