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政治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6-0007-05
政治发展是当代政治学研究和各国政治实践都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明确和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
关于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问题,是当代国内外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问题。西方政治学者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就基本方法和内容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分化、政治过程结构分化和政治政策结构分化三个大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1](P22-418)。二是现实主义学派政治学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标志是采纳西方民主政治体系模式,其核心主张是从原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的完全彻底转变,即实现政治“制度化”[2](P1-21)。三是从政治过程分析方法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不仅取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上述国外政治学者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把政治发展主体定位于民族国家,着眼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发展,以及采用比较分析、过程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然而,就其本质意图而言,他们都是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完全西方化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他们都以美国民主政治体系的“现状”为标定价值取向,显然是不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而且事实上他们也未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加之其中内含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政治理论原则质素,是断然不可认同的。
国内政治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政治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狭义上的和广义上的两种概念性分析框架。狭义上的分析框架着力从现代化这一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中探讨政治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认为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系统的变迁,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并进而认为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于政治权威的强化、政治系统职能范围的扩大、政治体系科学化、政治运作制度化、政治参与大众化等方面[3]。广义上的分析框架则把政治发展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或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4](P237);或认为政治发展“是适应经济与社会变革要求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建构、调整与变迁”[5](P301)。上述国内政治学者提出的关于政治发展一般模式的概念性分析框架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既从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得以借鉴和启示,又对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发展观进行了必要和有益的努力与探索。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和面向世界并与国际社会结合起来深入考察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
笔者认为,从人类社会史宏观角度看,政治发展应是指人类从政治国家产生起,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态向新质态不断发展变化、上升前进的政治文明运动过程。历史事实表明: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迁;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渐进量变与根本质变的统一;政治发展的一般逻辑顺序是由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然后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发展过程的主流取向是由政治专制到资本主义民主、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等。
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每一个民族国家的体现和实现,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因而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实践模式。就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而论,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地要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质变而走上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新的时代特点,又客观地决定了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也就是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既定历史前提和逻辑框架。
二、21世纪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应该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不仅面临着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也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早在1957年毛泽东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关系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6](P328)这一论断实际上已经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的根据和动力,也涉及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容、目标和要求问题。这对于我们分析当前和今后的政治发展问题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客观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明确提出了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对中国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作了原则性的阐述。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7](P178)这一总体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已经指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将继续指导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进程。
展望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将更加复杂和艰巨,这不仅是因为在21世纪我国将面临国内外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要适应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市场的发展,而且由于政治作为相对独立领域,政治体制改革牵及各个复杂环节和处在相对滞后的时态。按照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和党的“十五大”的战略部署,在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基本目标和要求在实践中的推进和落实,必须要着力于从整体上和全局上有利于下述五个方面的发展:
(一)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体系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和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不可动摇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力,将始终与中国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息息相关。党和国家的活力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也必须着眼于为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创造条件。
(二)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实践反复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包括政治进步和政治发展在内的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特点和优势,并已初步地显示出了它的超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社会主义制度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以及其优越性的完全发挥,都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完善,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得以保持、优越性不断得以显现和充分发挥。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基本保证。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更需要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发展的全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高度警惕和努力消除一切破坏性因素,努力维护和发展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有利于充分、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建设力量,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世纪,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实现我们的任务和目标。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实现,为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21世纪,我们仍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政治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三、21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途径
在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将有许许多多的政治发展的具体任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需求的框架内考虑21世纪初期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致力点主要应该在如下几个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的方面:
(一)健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进一步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充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P293)。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为核心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支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体系的框架已经确立,21世纪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应该在坚持和完善这一框架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各方面的各层次的具体民主制度,从而为中国社会政治的稳步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以法制体现和保障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生成和发展规律,也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初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途径和形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并通过政治立法基本实现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在中度水平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和要求,在努力建设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基本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权威的基础上,应重在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行政执法、司法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法制建设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法治素质,逐步把我国建成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和健全高效有力的政治管理系统。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管理系统,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发展所面对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范围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机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但是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使得一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应该说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21世纪初期,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并继续深化机构改革,努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治管理体系和行政体制,从而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其它方面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为政治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和政治思想保证。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和政治系统的特殊政治现象,是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在现实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在21世纪初期,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抵御一切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蚀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教育,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此外还要加强公民的政治心理素质教育,优化政治心理结构,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努力培养训练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要求的合格公民。这是中国政治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
[收稿日期]1999-11-22
标签:政治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