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箱罐的正装与倒装平行施工工艺的研究论文_杨竣,黄隆恒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为满足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火电厂的二氧化硫吸收系统需要在吸收塔顶部增加湿式除尘器,形成上大圆下小圆或上方下圆等多种样式的箱罐。因改造工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火电厂投产运营,晚一天投产,火电厂多损失一天利润,因此业主都将改造工期压得最短。而施工单位为了企业的生存,不得不响应业主工期。在采用传统正装、倒装方法都不能满足业主工期要求的情况下,上下同时施工工艺相应产生。

关键词:工期紧、箱罐、上下同时施工

1引言

为便于描述,本文以我公司承接的国电都匀发电有限公司2×660MW机组烟气脱硫超低排放改造工程1#机组二级塔、湿式除尘器的安装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现场主吊机具为1台川建M1000塔式起重机(50t)。

根据项目总体工期要求,从吸收塔基础交安至系统通烟工期为190天,施工内容包含钢结构安装、鳞片防腐、内部设备安装等。二级塔有18带板,1层除雾器梁,3层喷淋梁,1层托盘梁,上部湿式除尘器(以下简称湿除)有13带板,1层内部平台梁,1层阳极模块梁。根据以往经验及已施工过的同类项目,现单独的采用倒装或者正装无法按期完成。因此决定二级塔采用常规的液压顶升装置倒装施工,同时湿除的A4件及以上部件采用正装法施工,上下同时施工。

2超大型箱罐上下同时施工原理及操作要点

1.1二级塔湿除制作、安装工艺流程:

1.2操作要点:

二级吸收塔第一、二带壁板按正装法安装,在此不做详述。

二级塔吸收塔倒装用的顶升装置安装:

二级吸收塔上部两带壁板安装完毕后即安装顶升装置,示意图如下。每个提升架的稳定性影响整个罐体提升的稳定,必须平稳垂直固定,并在其径向与横向设置支撑槽钢加固,各提升架联接成整体。这样布置方式既可使单个提升架有足够的刚度,又使所有提升架形成封闭系统,充分保证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安装胀圈,胀圈底部离壁板底部约300mm。胀圈分段制作,用千斤顶顶紧,与塔壁间隙不大于2mm。胀圈采用[40a型槽钢制作。

安装[型传力板,尺寸为σ800mm*250mm,将胀圈卡紧后传力板与塔壁焊接牢固。传力板布置间距为1m左右,以将提升力传递到壁筒,采用δ20钢板制作。如下图:

在液压千斤顶处及传力板处,需对胀圈进行加强,需安装一或两块传力板,板间距比提升托板略宽,留有30mm间隙,使提升装置能够较好动作。同时在胀圈槽钢内对应安装三块δ10加强筋板,保证千斤顶受力处胀圈的刚度。

二级塔钢结构总重量618t,扣除底板30t,顶升重量按590t校核,但二级塔上部有湿除,钢结构重量470t,扣除顶盖80t,顶升重量按390t校核,因此最大顶升重量980t,布置30台60t液压千斤顶,整体顶升能力1800t,每台液压千斤顶最大负荷率54%(980/1800=0.54)。

当所有油路全部接通后,让千斤顶处于松卡状态,先进行全过程试验2-3次(不加压),然后再进行额定油压试验,观察各油路系统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同时检查液压控制柜工作是否正常。接着进行空载试验,检查千斤顶的往复运动、提升杆的步进动作及上下卡头的卡紧性能是否可靠。发现不正常应作调整。一切正常后,就可将提升架底板与支座板焊牢。液压提升装置的安装、就位即完成。

每次提升当壁板下口离底板100mm左右应停止提升并观察10分钟,分别对立柱、提升钩头、胀圈、液压千斤顶、管路等检查无问题后,方可继续提升;提升时,各液压千斤顶差异应控制在50mm以内,而且相邻的液压千斤顶差异应接近,调平时,一次调整的液压千斤顶数不超过3个,以防止钩头过多卸荷;提升高度接近带板高度时,应减慢提升速度,严格控制塔体水平,当提升至下带板高度时立即停止提升,且千斤顶最后一个行程不得回油。

上一圈壁板安装完毕后,松开千斤顶,下放胀圈至新壁板上,重复以上步骤安装新壁板直至全部安装完毕。

壁板上加强筋,平台及吸收塔内部支撑梁,支吊架随壁板一起安装,同步提升。焊缝打磨,探伤及外壁油漆防腐施工也是同步进行。人孔、管座视情况安装部分。

在顶升支架平衡槽钢上搭设平台,作为打磨平台用。吸收塔安装、焊接时、间接穿插作进行吸收塔内壁板打磨作业,打磨金属表面及焊接口不平整度处;处理焊接倒角半径成R≥5mm并圆滑过渡,内壁焊缝磨平。特别要注意角焊缝处的打磨,除了用一般砂轮片打磨,还需用到金属的旋转钻头,形状有椭圆、圆柱、圆锥形。

因是倒装,刚开始顶升重量较轻,顶升装置负荷率小,开始时可减少液压千斤顶的数量,随着顶升重量的增加再增加布置液压千斤顶,但应对称布置,负荷率不得大于最大负荷率。

1.3二级塔、湿除上下同时施工

因现场二级塔位置特殊,二级塔直径小,上部的湿除直径大,是一个倒椎体形状,二级塔基础位置紧邻厂区综合管架,导致上部直径较大的湿除已经在管架正上方。因此安装上部湿除前,必须先安装2段直径较小的吸收塔。

在顶升支墩上采用正装法安装二级塔第一、二带板。内外搭设脚手架,再安装湿除变径段A123件。该段为变径的圆弧段,设备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安装进度,在正式安装前,需在工厂预组装,到现场后复查壁板尺寸及圆弧度,对不合格处立即校正。

湿除A123件安装完毕后,拆除内外脚手架。在A3内部平台及除雾器支撑梁上搭设上下同时施工的隔离:支撑梁上满铺钢跳板,钢跳板上面铺一层防火布、防火布上再满铺彩钢板,下一步湿除正装时,内部脚手架也从A3内部平台上往上起。A3外部平台原设计仅1/3圈,且采用材料仅是[10槽钢,不能满足外部脚手架搭设要求。现采用[16槽钢作水平支撑,[10槽钢作斜支撑及环向连接撑,制作一整圈外部平台,平台上满铺格栅及防火布。外部正装脚手架从该平台上往上起。脚手架铺设安全网,防止高空坠物。

在电控楼西侧,靠近二级塔位置搭设至湿除的上下通道以及至二级塔的安全通道,如下图。其他位置禁止通行。Z型上下通道,宽3m,长5m,采用脚手架管搭设,外部设置安全网。

下部二级塔顶升期间,上部湿除全部人员、未固定的工器具撤离,待顶升完毕后才能恢复施工。同样上部湿除正装时,壁板未形成一圈整体前,下部吸收塔禁止顶升。

湿除的正装,与常规箱罐正装方法相同。

顶盖的安装:顶盖分三段组合吊装,如下图,最重件32t,满足吊车工况要求:

因进出口烟道处开口较大,考虑在倒装时开孔顶升不稳定,烟道口位置壁板一样安装,但仅花焊,顶升完毕后再拆除。

1.4支架受力计算

二级塔顶升支架受力校核

传力筋板受力校核:二级塔顶升校核重量980t,安全系数考虑1.5,

隔离1层,采用2m×200mm钢跳板满铺。需要材料:φ48*3.5钢管3695m,扣件约2000个,钢跳板810块。脚手架理论自重约18623㎏。工器具及人员重量按5000㎏计算,安全网等措施材料按5000㎏计算。理论净重为28623㎏,安全系数1.5,总校核重量42935㎏。支撑平台水平撑采用#16槽钢,斜撑采用#10槽钢制作,每1.5m布置一个,共60个。示意图如下:

结论

本工艺采用的上下同时施工,虽然增加安全风险,但过程中搭设多层隔离,将此风险降低到最低,另外整体顶升重量达980t,创造了我公司采用液压千斤顶施工顶升重量之最,但是该工艺却可节省工期2个月,为业主提前启机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施工工序主要优点就是节约工期,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在工期要求紧张的条件下可推广该工序。

参考文献

[1]《焊接技术及验收规范》(DL/T5418-2009)

论文作者:杨竣,黄隆恒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  ;  ;  ;  ;  ;  ;  ;  

大型箱罐的正装与倒装平行施工工艺的研究论文_杨竣,黄隆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