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_福州话论文

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法论文,层次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汉语方言的层次问题逐渐得到语言学界重视,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讨论,比如,Jerry Norman(罗杰瑞1979:268-73),郑张尚芳(1983:108-20),丁邦新(2004:1-9)、梅祖麟(2001:3-15),王福堂(2003:1-10)。这些论著有的讨论方言层次的定义,有的讨论层次的分析方法,有的讨论层次之间的竞争演变。总的说来,历史层次分析法尚处于草创阶段,讨论方言历史层次理论的学者多,讨论历史层次分析法以及具体分析历史层次的学者少。本文拟从历史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

历史层次分析法包括两个方面:(1)对语言历史形成的看法,即语言史观;(2)历史层次分析的具体方法。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历史层次分析法首先是一种语言史观,其次才有在这种史观指导下产生的层次分析法。历史层次分析法是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语方言时遭遇种种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

1.1 历史层次分析法产生的背景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它研究的内容是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比较法。这是语言研究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在广泛研究印欧语系语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能体现这种语言史观的是Schleicher的谱系树(family tree)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Schleicher运用类似生物学上的物种分类的模式给印欧语做了个形象的描述。他把整个印欧语系比做一棵树,树干是印欧母语,树干下分成若干个大枝,各大枝下面又分成若干小枝。(见图1)

图1 Schleicber的印欧语谱系树(徐通锵2001[1991]:15)

历史比较法是建立在语言同质说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完全同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异质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虽然印欧语系语言的层次并不显著,异质的成分也比较容易鉴别,但是印欧语同样是有层次的,比如不同年代的借词。波浪说(wave theory)、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正是从语言接触、语言扩散的角度,纠正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形成史观上的简单化倾向。

汉语的历史形成和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汉语方言历史上经过了多次大规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是方言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另一方面,汉语方言也受到来自历代北方权威方言持续的影响。因此,汉语方言,特别是东南部方言的历史来源非常复杂。所以,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传统的历史比较法不宜直接用来比较汉语方言,历史比较法只能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进行。如果一种语言存在两个以上来自不同年代和地域的历史层次,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些历史层次分清楚,然后再通过层次关系字,寻找对应的历史层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在不同的历史层次内部各自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只有这样分层以后,历史比较法才有可靠的比较基础。

历史比较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构拟原始母语。但是,传统的历史比较法并不注意汉语的层次,对汉语同一个音系的音类内部的层次不加区别。假设有A、B两个方言,A、B各包含三个语音层次,分别为A1、 A2、A3和B1、B2、B3。1、2、3分别代表先秦、唐宋、近代三个历史层次。如图2所示:

图2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图

很显然,将A方言先秦的语音层次(即A1)和B方言近代的语音层次(即B3)一视同仁,或者将A方言近代的语音层次(即A3)和B方言唐宋的语音层次(即B2)等量齐观,以此为基础来构拟原始母语,必然是错误的。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95[1940]:494)构拟的中古音,就有层次不分的问题。以高本汉构拟中古音果摄开口二等(即假摄二等)所使用的材料为例(作者稍做修改):

假摄开口二等*-a

上述构拟表有许多问题。首先,“家”厦门话既有读为a音类,也有读为ε音类。但是,高本汉认为厦门话假摄这两个音类的又读无关紧要,都可以直接作为构拟中古音的素材。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厦门话假摄读为a音类是属于文读层,而读为ε(今读为e音类)属于白读层。请看下面厦门话的比较表,材料引自《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3-12):

表1 厦门话假摄e、a音类比较表

厦门话假摄的a音类是受官话影响而产生的,年代应该相当晚近。而e音类则是闽语的早期层次。这两个音类对原始母语构拟的价值显然是不一致的。宁波话也有类似的问题。同是假摄二等的“家”字,既有o音类一读,也有yo音类一读,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但是高本汉却未加考虑。

其次,高本汉用来构拟的材料不全,选择的往往是对自己构拟有利的音类,不利的证据常常被忽略不计。事实上,厦门话假摄除了读为a、e音类之外,还有ua音类一读,而且,假摄的ua音类是闽语最具特色的历史层次之一。但是高本汉对假摄该音类只字不提。比如,厦门话“麻”白读,“沙”白读sual。该层次的字闽语各地的对应如下(横线表示没有该层次的音类):

表2 闽语假摄*ua音类比较表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都比较复杂,同韵里的音类可能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有的可能是上古音,有的可能是中古音,也有的可能是很晚近才产生的。如果该音类属于上古音或者是近代音,而我们把它当作是构拟中古音的语料,那么这样的构拟,其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历史比较只能在同一历史层次之间,历史比较的前提就是区别同一方言的不同历史层次。在各个次方言的历史层次都区别清楚之后,再通过层次关系字,系联不同次方言中相同的层次。然后再在这些相同的历史层次间进行历史比较,构拟原始母语。(如图3所示)

图3 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分层示意图

1.2 历史层次的定义和类型

层次(stratum)这个术语来源于考古学。语言的历史层次指叠置在一个共时系统中不同来源的语言成分。虽然,图3也借用考古学的层次示意图表示语言的层次,但是这两种层次有很大的不同。考古学的层次是一个层次压着一个层次,多重层次处于不同的时间平面上。也就是说,考古学的层次是从纵截面截取的,而语言的层次却是处于同一个共时的平面上。上述的语言层次示意图是我们经过梳理之后重排的结果。

语言的历史层次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从语言结构系统来看,可以分为语音系统的历史层次、词汇系统的历史层次、语法系统的历史层次。历史层次也可以按产生的年代来分,比如上古的历史层次、中古的历史层次、近代的历史层次。历史层次还可以按来源来分,比如,汉语方言中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一般称之为底层;而本方言自身历史传承的语言成分(包括滞后性音变层次),相应称为上层;受权威方言影响而产生的层次,可以称为顶层,这是个借自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另外,邻近方言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层次,可以称为旁层。上述四个层次,大体可以区分一个共时系统中不同来源的成分。尽管具体的称谓上还有些分歧,一般都认为上述四层应该属于历史层次。至于条件性音变,一般倾向于认为不属于历史层次的范畴。以浊声母北京话今读为例:

并平并仄定平定仄澄平澄仄

送气 +

-

+

-

+

-

不送气-

+

-

+

-

+

表3 北京话全浊声母今读比较表

从表3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古全浊声母北京话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并非是北京话浊声母今读包含两个历史层次,而是条件性音变。

滞后性音变的音类之间是演变的关系(徐通锵1988:35-52),异源的历史层次的音类之间是竞争的关系(陈忠敏2003:43-59)。不过,对于滞后性音变是否属于历史层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丁邦新(2004:1-9)、陈忠敏(2003:43-59)等主张滞后性音变(或者同源异读)不属于历史层次,因为这些都可以用音变规律来解释。王福堂(2003:1-10)、郑张尚芳(2004:1-4)等则都认为历史层次既包括外源(异源)层次,也包括本源(同源)的层次,如果把历史层次限于外源接触形成,就和汉语南方方言多层白读的实际不合,不利于方言比较。

在1.2小节中,我们将本方言自身历史传承的语言成分称为上层,如果把滞后性音变层次也归入历史层次,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滞后性音变的历史层次暂时称为滞后性上层,而把历代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层次称为传承性上层。至于如何区别上述两类层次,陈忠敏(2004:1-17)等提出很多看法,简述如下: (1)滞后性音变多发生在特定词类(封闭类);(2)滞后性音变一般是个别的现象;(3)滞后性音变属于内部音变,可以用音理解释。

历史层次的各种分类标准并不矛盾,实际上,我们总是从不同侧面综合讨论语言的历史层次。比如,我们可以讨论闽语音韵系统的历史层次,同时我们还希望了解闽语各个历史层次的来源以及它们产生的年代。

2.历史层次分析法的操作

历史层次分析法为历史比较法提供分析前提,但是,历史层次分析法并不只是历史比较法简单的补充。可以说,历史层次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分析方法。

首先,两者的分析原则不同。历史比较法通过外部比较,即不同方言之间的比较来拟测原始母语的音值。也就是说,要从事历史比较法,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方言。比较的方言点越多,拟测的结果就越准确。在这一点上,历史层次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刚好相反。历史层次分析法可以说是一种内部比较法,这一点与内部拟测法有些类似。它一般是在同一音系内部,以中古韵摄为单位,通过音韵地位相同的字所使用的不同音类之间的比较,分析出不同历史层次。从理论上讲,它是完全可以在同一个音系内部进行比较,并不需要在几种不同方言之间进行比较。历史层次分析法也引用其他方言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两个:(1)验证本方言的历史层次。此类引用的材料一般仅限于同一个大方言内部,比如闽语、吴语、客家话。这是因为同一个大方言内部各方言点的音类比较类似,可比性较强。如果在不同的大方言之间比较,可能因为各自的音类差别过大,无法找到对应关系,从而失去层次比较的基础。另外,这种次方言内部层次的比较和系联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为我们寻找同源词以及拟测原始母语提供真正可靠的基础。(2)寻找本方言各历史层次的来源。此类引用的材料一般限于权威方言(顶层)或者邻近的方言(旁层),偶尔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 (底层)。

其次,两者分析的目的不同。历史比较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拟测原始母语,而历史层次分析法所关心的是层次的离析,以及各个层次的来源和年代。

2.1 如何确定不同的历史层次

我们所说的层次包括两方面:历史上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历史层次和语音的内部音变所产生的历史层次。上文我们说过,内部音变产生的历史层次是演变的关系,而异源的历史层次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一般说来,从共时的平面来看,一个音类历史上的内部演变,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为由内部演变所产生的新形式总是不断地代替了原有的旧形式。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已经发生内部演变的音类,因为某种原因而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音质,那么这个音类就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即这个音类还同时保留了滞古层。一个音类是否滞古层,大抵可以通过音理分析得到解释。这是因为音类的滞古形式和音类的创新形式之间一定是演变的关系。既然是音变的关系,滞古层和创新形式之间就存在音理的关系。所以只要音类的演变不至于太过剧烈,我们还是能找出二者之间的演变轨迹。

不过,当我们面对一个历史层次复杂的语言材料时,首先要处理的并不是滞古层和外来层之间的区分,而是将同属于一个音韵地位的语音材料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其次我们才分析该层次是属于滞古层还是属于方言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层次。应当承认,要认清一个音类究竟是否属于滞后性音变的历史层次,有时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两个音类之间明显有音理上的演变关系,所有构成对立的音类都不是滞后性音变,而属于其他类型的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分析法划分层次最重要的依据是音类的对立关系。如果两个字a和b所属的音韵地位相同,那么从理论上讲,在相同的音变规律的作用下,这两个字历史演变的过程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a和b读法应该是一致的。如果这两个字的读法不一致,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中的一个字受了其他方言的影响而产生异读;一是其中的一个字因语音的内部演变产生了比较新的层次,而另外一个层次保留了滞古层。而这两个层次都是我们分析历史层次所要面对的。从理论上讲,凡是同一摄音韵地位相同的韵中出现不同音类的,我们都应该给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立原则。

以闽语莆仙话“鹅、俄”为例,这两个字都属于中古果摄开一歌韵见系,如果受相同音变规律的指导,那么,现代莆仙话中这两个字的读法仍然应该是一致的。事实并非如此,莆仙话“鹅”读为kya2,“俄”却读为。根据对立的原则,我们应该把它们划归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白异读现象最典型地体现层次的对立原则。再以闽语莆仙话“我”为例:“我”在莆仙话中有文白两种读法:文读,白读kua3。根据我们所做的分析,果摄读为ua音类体现的是上古音层次(和假摄同读为ua音类,果假不分是上古音的特征),而文读则是反映了宋代中原官话的影响。

分析历史层次所运用的对立原则,实际上只要求中古的声类和韵类条件相同,调类是否相同则往往是被忽略的。声类相同指的是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比如分为帮组、端组、见组。至于精组、知组、庄组、章组应该如何分组,则要根据具体的方言具体情况。有些方言这四个声组都读为ts或,比如部分吴语,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就不必再将这四组声类细分。至于闽语,知组要独立出来,其他三组就不必细分,除非有特殊情况。

以上是判断韵母的音类是否构成层次的方法。分析声母的历史层次,其实用不着这么烦琐,大多不必考虑韵母的类型。因为声母的历史层次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观察。如果中古的一个声类因不同的韵类而产生不同的读法,则说明这两个读法互补。比如北京话的ts、tsh、s和两套声母,ts、tsh、s这套出现在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前、这套出现在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前。其音变的过程大多很容易解释。另外,声调可能影响到韵类的互补,但是一般不构成韵类的对立。如果分析韵类层次的同时,也考虑调类的不同,那么我们只能分析同音字的历史层次了。如此则过于烦琐,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类也没有必要。

划分层次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音类之间的互补关系。这与我们划分音位变体的方法相似。如果两个音类出现的条件刚好是互补的,那么我们应该将这两个音类划归同一层次,而不是根据对立的原则将其划为两个层次。以北京话为例,假摄开二麻韵北京话读为a、ia两个音类,这两个音类出现的条件具有互补关系:

音类 声母条件 例字

a 非见系 马拿茶查

ia见系家下鸦

表4 北京话假摄麻韵今读比较表

从上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麻韵北京话a、ia两个音类的出现条件,是以能否和见系声母搭配为条件,麻韵和非见系声母搭配时读为a,和见系声母搭配读为ia。可见两种不同的读法是由于声母的不同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将其划为同一历史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声母产生的音类变体之外,有些方言声调的不同也可能造成音类变体。以福州话为例(陈泽平1998:76),“恭、容、勇、供、共”同属通摄合口三等钟韵,《戚林八音》都归“银”韵目下,该韵类福州话凡属阴平、阳平、上声字读为本韵,凡属阴去、阳去字读为变韵。福州邻近的方言也有类似的情况。请比较:

至于声调不同造成声类变体的情况很常见,不再举例。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白异读来划分历史层次。同一个韵读法相同的两个字,可能会因属于文读或白读的不同而分别属于两个层次。以闽语泉州话豪韵为例。豪韵泉州话有au音类一读,不过,这些同是读为au音类的豪韵字又有文白读的区别。请看下面的豪韵字:

白读:老草扫

文读:抱牢好浩冒操袄

在泉州话中,这些字都读为au音类,但是有的字属于白读层,有的字属于文读层。属白读层的au应该是闽南话里的较早期层次,而属文读层的au应该是较为晚近的层次。文读层之所以能和白读层融合为一个au音类,是因为闽南话的白读层au音类和北方话的效摄豪韵读为au一致,北方话的au音类就借着这种一致性扩散到闽南话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文读层au。如果我们仅仅根据音类之间的对立和互补的关系来划分历史层次,我们就无法将其中的两个层次区别开来。

2.2 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年代及来源

确定各个历史层次的绝对年代是历史层次分析法的最高目标之一。要确定历史层次的年代,最好是有历史文献做依据。但是汉语方言这方面的资料缺乏,所以要准确地推断汉语方言各层次的绝对年代相当困难。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确定各层次的相对年代。

首先,我们可以参考汉语史来确定方言层次年代。除了少数的底层外,汉语方言的绝大多数层次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中原官话。因此,汉语史上各个韵摄之间分合的年代也大致可以用来分析汉语方言各层次的年代。以闽语莆仙话果摄的“蓑”为例。果摄莆仙话读为ya、ua、uei、ai、o、ieu、、a等九个音类,只有“蓑”字例外。“蓑”莆仙话读为,非常独特。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个保留上古音的层次,直接的依据就是汉语史上歌部和微部的分合。上古“蓑”字属于微部,不属于歌部,直到中古“蓑”字才由微部转入歌部。以莆仙话为例:

可见,“蓑”闽语读为ui音类体现了上古歌微相混的历史层次。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汉语史上各个音类之间的分合关系,可以为我们分析方言历史层次的年代提供重要的线索。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方言区的文献资料来确定各个层次的年代。有一些韵书、方志可能会提供某些方音情况的线索。地方韵书是专门描写当地方音情况的,这是我们划分历史层次年代最可靠最直接的依据。不过,这种地方韵书产生的年代大多比较晚近,一般是明代以后才有的,比如《戚林八音》、《汇音妙悟》最多也只是反映明清时代闽语的音系。但是,一般认为闽语音系的架构远在宋代就已经确立了。另外还有一些传教士的方言学著作也可以利用,不过这是更为晚近的语音材料了,大多是清代鸦片战争以后的著作。

有些笔记、杂谈、地方志等文献也能够反映一些方言的某些语音特征,这也是确定方言历史层次年代的可靠依据。比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说:“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又说:“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颜之推是南人,世居金陵。他的说法表明,隋唐时代,北方人鱼韵和虞韵读音相同,而南方人鱼、虞韵两韵读音有别。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言区当地文人的作品,也有可能体现当时的语音。刘晓南(1999:54-97)通过分析宋代福建籍文士诗词等文献,发现宋代闽语的许多重要特征。比如,歌豪通押、东阳通押、阳声韵尾合并。

总的说来,能够反映方言区语音史的文献不多。要确定方言层次的绝对年代往往不容易。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依靠文白异读来确定各层次的相对年代。

以下讨论如何确定层次的来源。

确定方言历史层次的来源,最有效的办法是方言比较。具体音质的相似性,只是为我们寻找方言接触产生的层次提供线索。我们只有通过不同方言语音特征的规则对应,才能证明方言层次的来源。下面以莆仙话的边擦音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比较来确定方言层次的来源。

莆仙话的边擦音音质相当特别,至于它的来源,学者说法不一。《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下简称《概况》,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1962:90)认为:“凡是福州话和厦门话读为s的莆仙话中就拿去代替。”叶宝奎(2002:291-6)则认为莆仙话的边擦音是古越语的遗迹。我们认为《概况》的说法不全面,“古越语底层”说则是错误的。不可否认,福州话和厦门话的s声母的确与莆仙话的有对应的一面。请看下例:

表6 莆仙话音类与其他闽语比较表

不过,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对应关系似乎没有人留意过。为此,我们找到几个很特别的字。这些字的声母闽南话读为ts,莆仙话读为,福州话读为s。考虑到闽语可能出现复杂的文白异读的情况,为了避免文白异读比较时层次出现错位,我们同时把各个方言的文白异读(如果有的话)都一并列出。

表7 莆仙话音类与其他闽语比较表(1)

表8 莆仙话音类与其他闽语比较表(2)

以上我们用来比较的六个字,分别来自中古以母、禅母、船母、邪母、从母。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福州话、莆仙话、闽南话的文读音的声母一般都读为s(),但是各个点的白读音的声母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凡是莆仙话中声母读为边擦音的字,福州话必定读为s;反之,凡是福州话声母读为s的,莆仙话就一定读为。闽南话声母读为s的字,莆仙话也是读为,这是两者共同的一面,但是莆仙话声母读为边擦音的字,闽南话则不一定读为s,也有读为ts的例子。这种对应的例子我们已经找到六个,相信实际的口语中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用例。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福州话s和莆仙话具有整齐的对应关系。早期的莆仙话是闽南话的分支。所以,以母、禅母、船母、邪母、从母字,莆仙话早期应该和闽南话一致,都有s、ts两种读法的。但是后来莆仙话不断地受到福州话的影响,福州话的语音层次不断地叠加于莆仙话之上,并最终取代闽南话的ts声类层次。莆仙话以母、禅母、船母、邪母、从母的演变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莆仙话音类的历史演变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莆仙话的边擦音和福州话有整齐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莆仙话的边擦音来自福州话s,不必说是“古越语底层”。

3.历史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首先应该区别语言中的各个不同的历史层次,然后再在不同的层次中从事历史比较,从而纠正了传统汉语研究中对语言材料不分年代层次、不分地域来源的简单做法,使汉语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史观,历史层次分析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历史层次分析法所使用的一些分析原则的合理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文白异读的认定问题。陈忠敏(2003:43-59)认为“文白异读是区别一个方言层次的利器”,可见文白异读在分析方言历史层次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就我们所知,目前学术界对何为文读、何为白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目前文白异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当地人的语感。一般来说,一个方言的文读层和白读层大体是可以分清的。但是,在有些场合,不同方言区的人对同一个语音层次该归文读或白读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是同一方言区内部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层次也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文白层次归类的不同,势必影响各个历史层次相对年代的顺序。比如,漳州话“曝”属文读,但是仙游话的却属白读。漳州话“热”读为dziat8是文读,但是,仙游话的却是白读。

另外,文白读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比如,从共时的音系看,莆仙话的“五”白读是,文读是。但是经过比较,我们(另有专文论证)发现“五”文读的源自闽南话的,但是白读的则借自福清话的。可见,白读音并不一定都是本地原有的,还应该仔细鉴别。当然,以上属于闽语内部的借用,不会影响闽语历史层次的分析。但是也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语言间借用的情况很复杂,往往并不限于闽语内部的借用。

(2)汉语语音史的适用问题。汉语方言的形成和中原官话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汉语方言层次的复杂性主要原因,还是历代北方的移民以及历代北方权威音系流播的结果,而不是其内部语音演变的结果。汉语语音史能够为汉语方言的层次研究提供参照的线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音演变的线索是随处可用的灵丹妙药。一些后起的演变就不能直接从北方话的语音史中找到根据。以闽语莆仙话的果摄为例。果摄读为音类的层次在闽南话、莆仙话、闽东话中都是新文读层,这应该是个受宋代北方话影响而产生的语音层次,形成的时代是比较晚近的。但是从音类的分合关系来看,它却是属于果假不分的前中古音层次。

闽北话、闽中话没有该层次,沿海片闽语是后起的文读音层次。如果不结合其他的历史材料的话,我们就可能将其归结为上古音层次。所以我们在运用语音史的材料时还应该谨慎。

(3)音类对立和互补原则的适用问题。根据音类的对立和互补的关系来划分历史层次,是我们从事历史层次分析的第一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运用该原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以果摄“阿”为例。果摄影组所属字闽语莆仙话出现得非常少,只有一个“阿”字,一般用作词头,读为,比如:阿公、阿建等等。请看果摄一等歌韵的音类分布表:

表9 莆仙话果摄歌韵音类分布表

这样,“阿”读为音类既可以跟端组、泥组、精组、见组音类构成对立的关系,也可以和这些组的a元音音类构成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音类到底该归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层次,还是和其他的音类合并为一个层次呢?这是很麻烦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碰到这种情况,历史层次分析法所依据对立和互补的原则,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4.小结

近年,历史层次分析法逐渐成为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史观,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阐述了历史层次比较法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定义、类型以及划分层次的原则、方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期待大家能够在具体的分析实践中,一起来完善这种新方法。

标签:;  ;  ;  ;  ;  ;  ;  ;  

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_福州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