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对高中古诗文预习环节中素读的应用进行研究,在已有的相关的定义的范围内,探索高中古诗文预习的现状,分析素读的特点、使用条件及在预习环节中的价值,找出预习与素读之间内关联系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改进古诗文预习环节的基本方向,并结合篇目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关键词:素读;古诗文;预习
一、素读的概念及价值
(一)素读的概念
素读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有相应描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他喜欢读书,但并不追求具体字词句的理解,有所会意并能够领略文章主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读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最早对素读下定义的是日本学界,他们是根据我国古代传统私塾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日本人查阅日本国语辞书,素读有如下几种定义:在《广辞苑•第五版》(岩波书院出版)当中的解释是“暂且不管对于文章意义的理解,首先只是放声读出文字,它被视作是学习汉文学的入门”;在《大辞林•三版》(三省堂出版)当中的解释是“不考虑意思只是大声读出文字”;在《国语大辞典•新装版一版》(学馆出版)当中的解释是“不去想书本的意思内容,仅仅读出文字,也叫做そよみ、すよみ”。从中可以看出,素读的阅读方式是近代日本人在学习汉字及中国的传统书籍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只是拿起书本进行朗读,着眼于学习内容,大声朗读并反复朗读出文字,使文章内容烂熟于心,而对文章的具体意思不求甚解,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学习效果。
(二)素读的价值
以素读的方式对文章尤其是古诗文进行记忆,是一种长期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根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言应用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和掌握古诗文当中词类的用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文字的使用特点,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在思维提升方面,思维的提升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语言上的实践与运用,获得思维的多向发展,通过对古诗文进行素读,在头脑中形成语言运用的思维形式,不仅能提升直觉思维,还能锻炼敏捷性及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在审美鉴赏方面,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初步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美感,尤其在朗诵诗词时可以体会到汉字的音韵格律之美;在文化传承方面,首先素读这一学习方式就是对古代学习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在所读内容上,学生可以拓展积累古诗文,了解各种形式样式的诗词、歌赋、古文等等,掌握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样式,为将来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古诗文预习环节素读的实施现状
现代学生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学后,他们所储备的传统文化经典,或者说记忆非常清楚的具体的古诗文篇目可能大多都是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甚至说是小学阶段,正是用到了素读的学习方法。素读一般是在小学阶段进行实践,这是由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学习能力所决定的,并且对学生未来经典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不知其义,反复诵读,直到其义自见,记忆才能越持久越深刻。
而在高中的古诗文学习阶段,师生的学习更多的会去贴近高考,功利性明显,没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死板,古诗文应该强调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挖掘古诗文诵读的内在美,并进行深度挖掘以及延展性的拓展,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学习语文在于积累,在高中古诗文预习环节中进行素读便是一个举措,记忆不止于死记硬背,让素读回归,是对优秀传统方法的一种继承,在其基础上注入新时代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古诗文预习环节中素读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朗读的技巧
朗读方面,预习之前指点学生掌握朗读常识,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古诗文的朗读有轻重缓急之分,要注重在抑扬顿挫中体会诗韵,这只是在阅读技巧上,而学生应将阅读视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阅读的过程。首先,学生应该进行快速阅读,边读边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用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切记不能借助参考书,快速阅读后,学生依据自己获得的感性材料,再进行细读品味。细读时应该注重断句和轻重音的朗读,能够在阅读时体会作者写作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豁达或悲壮,从而得到一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朦胧之感,这种基于感性阅读之上的细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古诗文的快感。
(二)体会语言的妙处
在语言的妙处方面,从朗读中给人最直观的便是听觉上音韵和谐之美,古诗文的句子多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也是学生进行断句直观上的依据,同时学生在应该调动之前所学到的文言知识,对虚词意义以及位置进行判定进而阅读原文进行断句。素读的时候给学生最直观的就是语言文字,最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成就的古诗文,其语言上是最值得推敲的,不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上的意义,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内容上,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字的现象,词类活用的知识应该让学生掌握,而在结构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尤其在文言文中,虚词“之”“于”“矣”“者”“与”“乎”“也”等在句子当中的位置,前后连接的实词,都有规律可循。
(三)于细节处进行品读
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言知识,可以提升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欣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体会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作用,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名言警句,铭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坚定信念丰富自己的头脑,在学习上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进而终生学习;而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则是要体会烛之武劝秦王时语言逻辑的无懈可击的严谨性。
(四)素读后的体会与评价
素读过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是基于素读之上的一种体会,学生可以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与体会,比如,四六骈文的句子对仗工整,散文的句子言简意赅,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除了这些直观的形式,在古诗文所体现的风格与其所营造出的意境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依据之前学过的该文作者的相关作品,便可推断出作品的大致风格与思想。最后,学会“温故而知新”,教师还应经常带领学生在课前温习背诵学过的古文古诗,以防止出现不断忘记又不断背诵的恶性循环。
结语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语文预习和素读的理论与研究越来越完善,研究者们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语文预习和素读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获得的基础上,兼顾人文关怀,追求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预习低效、未达成预期课堂效果的问题。笔者意图将语文预习与素读联系在一起,以素读之方法提升预习之效果。
参考文献
[1]樊璐琴,王国均.日本学界对素读及其教学的争论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7(01).
[2]吕凤香.分析“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4(19).
[3]费红亚.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05).
论文作者:李国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古诗文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论文; 语言论文; 知识论文; 环节论文; 文言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