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5114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86例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降血糖联合甲钴胺穴注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患者在给予降糖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这对促进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注射液;温针灸
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极高,高达60%以上,其随着病症的发展和变化,会逐渐累及运动神经、感动神经及自主神经,进而引发运动障碍等并发症[1]。为分析对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症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该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5例行上述方案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神经功能减退症(DPN)诊断标准与WH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相符合。86例患者,男39例,女47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4.1)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6.8±2.4)年;周围神经病变7个月-8年,平均(3.6±0.8)年;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选取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保证血糖稳定,且控制在正常状态(FPG低于7mmol/L,2hPG低于10mmol/L)。对照组在行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注甲钴胺1次1安瓿,(含钴宾酰胺500μg),一周3次,肌注;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系统降糖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器械材料:华佗牌针灸针(型号: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40mm),药艾条(厂商:苏州东方艾绒厂;规格:长20cm 直径1.7cm)。取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曲池、合谷、外关针刺并予温针灸,共计留针2Omin。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消失,且神经病变范围缩小幅度≥90%,MCV(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升幅度≥2m/s;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50%≤病变范围缩小幅度<90%,MCV和SCV较治疗前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s)表示,采取t检验;(%)表示,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MCV、SCV对比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两组间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情况(x±s)
2.2 治疗效果对比
分析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2。
3 讨 论
糖尿病神经功能减退症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还会产生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下肢坏疽等致残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糖尿病对周围和中枢神经均可造成损害[2]。其主要原因是血糖的波动对脑细胞的影响。葡萄糖为脑部主要能源,但脑细胞储糖量很有限,故将有赖于随时血糖供应,当血糖控制过度造成低血糖,因低血糖症反复发作而且历时较久时,脑组织可出现水肿、出血性淤点及缺血性点状坏死,尤以大脑皮质基底节,海马等最明显。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引起一系列脑部征群,包括痴呆[3]。
甲钴胺主要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细胞器,并在线粒体中聚体,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卵磷脂的合成,另外是提高轴浆蛋白的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使得神经元的生长明显增强,最终使受损的神经纤维和髓鞘得到修复,发挥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促进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到治疗的目的[4]。对糖尿病的针灸康复治疗,是在饮食、药物康复的基础上对神经病变施以针灸,这样可排除血糖因素对神经病变的影响。有研究报告了针灸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及慢性腹泻的影响。黄南滨运用针灸治疗DPN患者30例,主穴: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胃管下俞,配穴:手部感觉异常取内关,足部感觉异常取三阴交,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受累取攒竹、承泣、阳白、丝竹空、大椎、风池。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本文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患者应温针灸治疗,发现该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该种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超.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药学实践杂志,2013,06:462-463.
[2]冯栋.血塞通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2,04:444-445.
[3]张永进,丁建强,李建华.甲钴胺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14:19-21.
[4]薛磊.前列腺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0,12:27-29.
作者简介:霍湛新 出生年月:1984 年 02 月 07 日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性别:男 籍贯:广东番禺 科室:针灸住院部 学历:本科 职称:住院医师 主研方向:中医针灸。
论文作者:霍湛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周围神经论文; 神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