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可以无影无踪地培养出来的--兼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_数学论文

数学是可以无影无踪地培养出来的--兼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_数学论文

数学可亲 育人无痕——记北京大学附中教师张思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可亲论文,附中论文,无痕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思明,1957年10月生,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近年来,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有100多项数学应用成果在北京市获奖.

第一次接触张思明,是在教育部组织的“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中.一路上,他和报告团另一名成员——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是整个报告团的“行李员”,每到一处,从车上往下搬行李的必是他们;是报告团的“音响师”——每到一地,他们总要事先到会场去检查音响,调试设备.认识张思明的人告诉记者:他做事,一贯这样任劳任怨,不爱张扬.

张思明做人,与人为善,却律己甚严,他用自己的言行不着痕迹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是一个“让学生不得不服”的好教师;

张思明教数学,重过程,重体验,主张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数学可用.

总结自己29年的教育人生,张思明用了五个字:用心做教育.而他的学生们用这样两句话概括自己的老师:以数学研读生活奥秘,凭真情传达做人道理.

一、教育无形——“不着痕迹”地在学生心灵中留痕

张思明说:教育的主要力量来自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来自他做人、做学问中透射出的精神力量,这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更容易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一个缺了段手臂的女学生,在割草劳动时,女孩子不甘落后,流出的汗比别的同学要多得多,和其他人割得一样快、一样好.张思明默默看着这一切,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前线的信,一个战士诉说生活没意思.张思明将来信交给这个学生,请她给战士回信.学生吃惊地望着他:“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受到鼓励的学生给那个战士写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颗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心灵的同时也鼓舞着自己.毕业多年之后,这名学生给张思明来信:这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和张思明谈教育,他会谈到国家、民族,谈到社会责任感.国家、民族也是身为数学教师的他在课堂上经常和学生谈到的话题,他告诉学生:“一群优秀的教师+一群优秀的学生=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李昊回忆说,张老师甚至可以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听完张思明的一节数学课后,李昊的一位同学改变了以前想在国外做研究的想法,决心出国学习后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有一次,张思明在医院刚刚做完一个小手术,脖子上缠着的纱布仍然在渗出血迹,但他还是走上讲台.他的学生说:“张老师也会生病,但是他不会缺一节课.”

采访他的学生,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有多么“佩服”张思明,这是一个不仅教他们学问和技能,还教了他们为人的人.因为有了张老师,原本不喜欢甚至恐惧数学的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原本单纯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通透.学生们说:这就是张老师让你不得不服的能耐.

崇尚自然之美、热爱生活的张思明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二、数学“好玩”——让学生爱数学喜欢数学

和记者的交谈中,张思明的话题总会说到数学上去,在他眼里,生活中处处是数学问题.他对记者谈数学的魅力,谈数学的趣味和“好玩”,谈把他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之后的快乐……他痴迷的不仅仅是数学,而是怎样当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是张思明近30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他说——

我不企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如果通过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那他们将终生受益无穷.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促使张思明不断尝试对中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从1993年起,他开始尝试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科研实践和探索.

为了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张思明身上时刻充满了“问题意识”和数学的敏感性.一次,他发现一家复印店门口写着:本店承接工程复印,可以复印AO和BO规格的工程图.他想:一般常用的纸都是A4、B5规格的,AO、BO规格的复印纸有多大呢?一个实践中的数学应用问题产生了,张思明把它带到课堂上,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出了答案.

张思明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发现,如果班数是素数,“蛇形”排列就可以满足要求……

每年,张思明都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其中“关沟行”是他的经典教案之一.

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名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他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调教”下,张思明的学生们掌握了一套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小区保安巡逻的最佳走法、北大校园果皮箱分布的最佳方案、蚊香的持续燃烧时间与蚊香片的直径大小……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学生提出来,又不断被学生解决.他们的成果在各种竞赛中获得大奖,有的还被有关部门在实践中采纳,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数学好玩”,这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的题词.跟着张思明学数学,北大附中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张思明的学生,有的考入了大学数学专业,虽然更多的学生并没有进入数学专业,但“教数学的张老师”和他所教的数学给了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影响.

三、“凿泉”育人——和学生共同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张思明感到:这个说法现在已经过时了.“桶”的容量太小,桶水是“死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教师应该努力开凿“一眼泉”,保证有汩汩不断流出的活水.

为了“凿”好这眼“泉”,张思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近30年过去了,从一个被学生嘲弄、威胁要将其赶下讲台的教师,成为一个得到几乎所有学生的欢迎、信赖甚至崇敬的教师,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张思明靠的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凿泉”.

高中毕业初登讲台时,张思明深知,作为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自己欠缺得太多了.为了能够无愧地站在讲台上,他踏上了艰难、漫长的自学、自考之路.多年来,他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在北大附中任教的同时,他先后是北大数学系78届的旁听生、首都师大夜大的借读生.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自考,后来,又作过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

长期以来的双重身份使张思明具有了一种常人难得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使他能够非常平静地面对自己偶尔可能在学生面前“露怯”,“露怯”甚至成了张思明的教育智慧之一:在课堂上,他有时会故意卖个“破绽”,让自己成为学生批判的“靶子”,学生们在驳倒教师的同时,增强了自信,也提高了鉴别判断的能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张思明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做教育”.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要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数学教师张思明就在这种“用心”中,自得其乐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乐趣.

(本刊附记:张思明老师于2004年教师节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标签:;  ;  ;  ;  

数学是可以无影无踪地培养出来的--兼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