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301700
摘要:腰痛十分常见,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且腰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因椎间盘本身病变导致的腰痛比例占总人数的40%左右,可见椎间盘源性腰痛病发率较高。为了深入了解椎间盘源性腰痛,本文针对性的对其研究a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其治疗进展,望对相关研究与治疗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腰椎间盘发生多种病变从而受到刺激引发腰痛的一种病症,该病临床特点为神经无受压现象、没有根性症状且节段活动过度[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对于不同的治疗方式一直没有定论哪种方式最为有效,所以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现状
目前,临床上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式等。
1.病理基础研究
椎间盘不需要血液供应,目前对其神经分布进行了很多研究,正常的椎间盘不需要神经纤维进行支配,只有纤维环的后纵韧带和外层才由窦椎神经的分支进行支配。在出现病变的椎间盘中,神经纤维能够进入椎间盘深层,造成神经纤维的密度比正常椎间盘要高[2]。所以目前临床上常会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基础进行研究,这是临床诊断的基础,也是后期治疗的理论依据。经研究发现,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为椎间盘退变,主要包括两大机制,一是化学机制。所谓化学机制就是指该病病变时会释放白细胞介素、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这些物质会致使神经末梢出现化学性刺激进而导致炎性疼痛。二是力学机制。所谓力学机制是指病变后出现纤维环松弛和撕裂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椎间盘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腰椎出现“异常活动”,这些活动会刺激神经末梢,造成椎间盘源性腰痛。
2.临床表现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病后,腰痛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而且多为腰部深在疼痛,很难定位具体的疼痛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而且一旦久坐或久站就会出现疼痛刺激,如果治疗不当将会伴生腿痛现象,甚至会出现皮肤麻木等感觉。经过研究之后,临床发现多数患者的疼痛感都较为严重,经研究多是因为病变的椎间盘内分泌了过多的炎症介质所致,因为病变的椎间盘供血能力较差,所以导致炎症介质难以被吸收,在久站或久坐之后,炎症介质会更加容易集中,所以疼痛感会随之增加。因为疼痛感产生后,患者多会尽量避免随意活动,所以该病变多会存在于椎间盘内,不会影响腰肌和小关节等组织结构,尽管不会影响这些结构但是还是会造成患者的行动功能受损。很多患者的患病后及时卧床休息时也需要运用体位固定方式来降低其身体的疼痛感。因为椎间盘位置较深,所以在进行查体时往往难以直接产生压痛阳性体征,或者是反射性的腰肌痉挛表现。此外,该病不会对神经根造成受压感,但是会使患者的小腿外侧、腹股沟以及大腿前外侧出现疼痛感。这些疼痛感多为放射痛,多呈根性分布状态。不同位置的疼痛感产生机理不完全相同,所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之所以产生,多是因为炎性化学物质通过撕裂纤维环全层从而漏出到相邻的神经根进而引发了疼痛感,或者是炎性物质损伤了神经根周围的软组织,随之产生了疼痛感。
3.诊断方式研究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诊断方式为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普通X线、椎间盘造影术以及MRI检查等。①腰椎普通X线。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X线显示不存在椎间隙变窄现象,同时不会出现骨赘和终硬化情况,小关节的关节面软骨也较为正常,但是患病患者的X线显示则相反。②MRI检查。这种检查方式在筛选椎间盘源性腰痛方面的作用比较小,如果患者具有持续腰痛和外伤史,MRI上显示单个椎间盘信号强度改变时,那么MRI才可判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正常人的椎间盘是明亮的,但是在MRIT2加权像上却可见脱水椎间盘为黑椎间盘。黑椎间盘可以作为退行性椎间盘病变的早期表现。③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造影术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诊断较为可靠,能够激发原有的症状,诱发疼痛。整个造影术能够利用造影剂评估椎间盘的弥散情况,清晰表现其纤维环的撕裂程度和退变情况。在椎间盘造影中,可以利用纤维环撕裂指标作为诊断指标,此外,如果MRI检查结果显示黑椎间盘纤维环完整,那么必须运用椎间盘造影术才能确诊。
二、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进展
1. 保守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方式也就是非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休息保养
休息保养,也就是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卧床休息,以此来减轻患者的腰痛。在没有神经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建议患者卧床休息两天,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患者进行长期和短期卧床对功能恢复没有太大的差别。
1.2药物方式
应用药物进行疾病治疗一直是常见的治疗方式,所以在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时可以应用肌肉松弛剂、糖皮质激素、外周和中枢性镇痛药以及抗抑郁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但是难以干预产生疼痛的椎间盘本身。
1.3功能训练
所谓功能训练就是指进行适当的按摩、功能康复训练以及腰背等肌体训练等。李连飞等[3]对按摩治疗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最终发现按摩可以有效的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在非特异性腰痛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比例高达73%,在此基础之上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再配合以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4采用椎间盘内类固醇激素注射
这种激素注射的应用机制为抑制椎间盘内的炎症反应,保证椎间盘退变,稳定脊柱节段,以此来缓解病症。有相关研究内容显示[4],使用椎间盘内类固醇激素注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其短时间内极为有效。
1.5神经根阻滞
庞晓东等[5]研究内容中论述了L2神经根阻滞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最终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腰痛感消失,说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在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持续性腰痛6个月以上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神经系统体检以及MR检查,如果试验结果显示阴性,神经系统没有发现异常且MR检查结果不存在脊髓受压现象,那么就可以采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进行局部热疗,确保产生裂隙的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发生收缩和再塑形,进而愈合撕裂处。此外,电热疗法可以灭活椎间盘内的炎症因子,最终消除化学性致痛因素。这种方式中的深部热疗还可以改善椎管内的微循环
1.7椎间盘内臭氧治疗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应用到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每毫升60μg的高浓度的臭氧的治疗效果较好[6]。这种治疗方式设备简单,很多基层医院经常采用这种方式。
2.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方式是该种病症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其治疗适应证为腰痛时间超过1 年,同时椎间盘造影显示为阳性,而磁共振检查则显示椎间盘的退变速度加快。目前,临床常被研究和常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人工椎间盘 / 髓核置换术、椎间融合术、动力稳定装置以及微创手术等。
2.1人工腰椎间盘 / 髓核置换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椎间盘功能的内置物被逐渐应用到椎间盘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而80年代后,全椎间盘置换术开始盛行。该置换术可以留存椎间盘的生理运动性,能够降低局部节段不稳定情况,同时缓解疼痛,该手术可以避免小关节和临近的间盘出现退变问题。常用的人工置换假体多为聚乙烯内衬的钛合金金属板等,具有一定的耐磨损性。应用该置换术的适应症为病变节段小于两个节段,同时后方小关节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此外,髓核置换术可以留存椎体终板和纤维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髓核假体是Ray设计的,其手术成功率接近91%,但是这种置换手术对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具有严格的要求,一旦纤维环不完整极易造成假体脱出。曹瑞等[7]进行了该种置换术的应用研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最终发现患者ODI评分、VAS评分以及Prolo功能状态评分均有所改善。
2.2椎间融合术
这种手术方式主要对致痛椎间盘进行切除,同时融合相邻椎体,稳定其运动节段,可以阻止椎间盘退变,缓解疼痛。主要包括360°融合术、后路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还有经椎间孔椎间盘融合术[8]。①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该手术可以减压后方的结构,对椎间建立纵向支撑,恢复腰椎的生理前凸和椎间高度。但是这种手术一旦操作不当极易损伤神经根,造成出血现象。②经椎间孔椎间盘融合术:这个手术是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上进行改进而生,该手术可以在患者的单侧椎间孔摘除椎间盘组织,然后置入植骨,这种方式只需在皮肤上切个小切口即可,出血量也较少[9-11]。③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该手术与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可以切除椎间盘的纤维环,椎间高度恢复更快。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一旦操作不当易损伤交感神经丛和腹腔大血管。有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手术治疗方式同非手术治疗方式相比,其术后2年后的ODI评分更高。而短期评分差异不大。
2.3动力稳定装置
动力稳定装置是为了弥补脊柱融合术而研究产生,其应用原理为建立一个腰椎负载模式,在保留节段自身的活动度的同时降低退变椎间盘的载荷,这种装置韧带假体为非弹性带。目前这种装置的应用研究相对仍然较少[12-14]。
2.4微创手术方式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手术创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产生了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这种微创方式创伤小,不是切开方式,而是在软组织扩张基础上进行手术入路。同时不会损失脊柱生物力学功能,留存原有的脊柱运动节段功能。而且该手术不影响其他手术方式的应用,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仍处于研究前期阶段,今后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属于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现代工作、生活模式的不断改变,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驾驶时间过久、缺乏运动、睡姿不正、错误按摩等导致本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尤其以生产线工作者、电脑文员、教师、学生等生产、教育重要岗位发病较多。本病有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趋势,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5]。目前临床研究主要包括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式等,就现存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仍没有哪一种方式绝对有效,所以今后各大医疗结构和研究部门应该积极深入研究,提出系统的预防方案及早期诊断措施,多样化治疗手段,应用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仪器,争取有效的治疗该种病症。
参考文献:
[1]王金台,刘世华.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26-27.
[2]王磊,谢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现代认识及治疗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3):1472-1474.
[3]李连飞,王国桢,罗试计,等. 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保守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42-3443.
[4]林友禧,沈建雄. 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5(6):534-537.
[5]庞晓东,杨洪,李端明,等.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12,10(6):381-384.
[6]李猛,蒋戈利,石晓明,等.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物理治疗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28-31.
[7]曹瑞,韩月娥.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西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1):1521-1524.
[8]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 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应用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179-1181.
[9]曹文;薛桂松;;适应于脊柱融合的动态系统的循证研究[J];医学综述;2011年12期
[10]连浩;陈剑虹;刘光德;杨立超;冯晓燕;;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11年04期
[11]赵耀;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D];郑州大学;2012年
[12]崔家伟 . 椎间盘丸联合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D].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13]王程;王文军;王麓山;晏怡果;朱永顺;;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81例[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年04期
[14]马刚;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适应证及疗效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5]李淳德;孙浩林;;腰椎棘突间稳定系统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8期
论文作者:时香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8
标签:椎间盘论文; 腰痛论文; 方式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纤维论文; 腰椎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