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场为何纷纷倒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型商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以来,中心城市豪华商场纷纷破产、关门,先是雄踞北京西单黄金地段、号称京城“巨无霸”的信特商业大厦,开业不到半年就不得不“停业整顿”。接着,沈阳的协和、天津的亚细亚、广东国丰等商业大厦也纷纷关门停业。进入1997年,大型商场倒闭现象不仅没能得到遏制,反而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一批商界新星、老牌名店,也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纷纷落马:上海一百西安分店、广州“仟村”相继停业;北京的卡玛商业大厦、亚视商城、万惠双安也开始闭门谢客;杭州7 家中型商厦与合肥拥有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宏图等4家商城也难以为继……
大型商场不能成为发酵面包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生产与消费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阶段。在都市中装修豪华、商品丰富的大型商场一变成为不灭的神话。大型商厦成了人们眼中的“摇钱树”,诱人的高额利润使兴建商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大型的豪华商厦成为投资人最热门的选择。
但市场是无情的,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旦超过了应有的限度,陷入盲目和疯狂的误区,其“摇钱树”的神话便会不攻自破。
大型商厦的发展速度过快,远远超过了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发展,有的城市大型商厦的密度甚至远远超过合理范围。比如,北京每千人拥有百货商店面积达5000平方米,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10倍,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却只有西方城市的1/10。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王府井一条街现有营业面积9万多平方米,目前平时客流量为13—15万人。 节假日可达20万人左右。1998年新东安开业后,再加上在建的东方广场(暂名),整个营业面积将增加5倍,也就是说, 要维持目前每平方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将来王府井每天必须保持80—100万的客流量,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将来的王府井一条街部分商业企业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在其他大城市也程度不同地存着着。如上海南京路聚集了10家大型百货商店,郑州“二七纪念塔”周围有8家商厦在角逐。 商厦分布过于集中,加剧了商场间的过度竞争。有的不惜巨资、不计成本地抢占黄金地段,却忽视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致使一些商厦尚未获得收益就背上了沉重的租金包袱,有的甚至开张之日便是陷入困境之时。决策者才发现费尽心血建成的漂亮商城仅成了城市的观赏景点。
商场太多,顾客只想当自己的“上帝”
有关数据表明,1996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存款已经接近4万亿元, 城镇居民户平均金融资产超过3万元。假如居民将其中的1/3用于商品消费,大型商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也会增加数十倍。或许这就是大型商厦纷纷上马的基本依据。然而,他们不懂得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不能用平均的尺子来度量的。据《瞭望》周刊估计,就全国来说有3000万人进入富有阶层,他们虽然不到人口的3%, 但私人存款却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的40%。就北京市场情况看,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仅占3.2%,年收入3—10万元的家庭也只占20.8%,年收入1—3 万元的家庭占73.4%,年收入0.5—1万元的家庭占2.6%。也就是说,北京有70%以上的家庭尚处于中等收入以下。对此类家庭来说,他们收入的大部分要用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支出上,其主要消费品一般来自于那些物美价廉的连锁超市、仓储商场、便民店和购物中心。诚然,他们中的一些家庭每年也要添置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然而此类家庭往往把这种消费行为当作一件大事,总是货比三家、反复权衡。难怪许多大型商厦的售货员埋怨逛商场的顾客总是看的多、买的少,表面上熙熙攘攘,而营业额却上不去,其原因就在于豪华商场与大多数消费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另外,居民用于教育、旅游、通信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的日益增大,使许多现实购买力没能转换成商厦的利润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化水平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劳动者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教育投入摆在首位。
都市中一些大型商厦销售额增幅缓慢,经济效益大幅滑坡,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
就全国整体来说,大型商场的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大都市的大型商场趋于饱和,城市郊区、新开发区发展不足;东部沿海城市趋于饱和,中西部发展不足;单体的百货市场趋于饱和。多功能购物中心不足;重复性的经营商场趋于饱和。这说明大型商厦只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优质服务要利润,扭转效益严重滑坡的局面是可以避免的。
神秘的“杀手”:网络商业
所谓市场,其本意就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过去几乎所有的商品买卖都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形的商品场所将被无形的交易场所取代,这就是电子商业,也叫网络商业,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种手段。电子商业是一种新型的买卖方式,用户可以将自己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业网络,网络便会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给用户多种买卖选择;电子商业又是一个资源丰富的信息库,它能够适时地为用户提供各类商品的供应量、需求量、发展状况以及买卖双方的地址,从而为企业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提供大量的世界范围内的准确资料;电子商业也是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好渠道,全球性联网使电子商业网络上的广告传播最广、费用最低。
目前,国际互联网商业以每月15%的速度扩张,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勾通,进而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费用。在发达国家,家庭电子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电脑已经逐步进入家庭,而发挥电脑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捷径手段就是加入国际互联网。虽然目前电脑还没象电视那样普及,但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扩张速度,便可感知电脑进入普通家庭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对于来自电子商业方面的严峻挑战,许多有远见的商家已经开始谋求对策。北京十几家大型商场开通了消费者免费咨询、购物电话,有的商场依托传媒开辟了电视商场。消费者通过电视导购小姐对商品性能的解说和展示,便可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商品,然后拨通电话,不用出门便实现了消费目的。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既对于大型商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给他们寻求新的“卖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我们商界的老总们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现有的或正在兴建的豪华商场,将来很可能被无形的电子商场取而代之。目前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各类豪华商厦很可能落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境地。
民族商业请蒙上外商凯觎的眼睛
从允许第一罐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售,就意味着中国零售市场大门已经打开。接着外国各种名牌的专业店、特许店、代理店相继开业,经历了从商品到销售形成的开放,直到资金和资本引进。
目前,虽然国际跨国公司以多种形式抢滩中国市场,但所占份额毕竟有限。就已经批准的18个大型合资零售企业来看,除了上海八佰伴、深圳沃尔玛、广州万客隆由外方直接经营外,其余的像北京燕莎商城、上海的东方大厦基本还是由中方管理,整个销售额只有三四十个亿。加上其它形式,其份额不到中国零售总额的0.5%, 目前尚不足以构成对中国零售商业的威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外商实施的是长远战略。当初美国沃尔玛在深圳投资创办合资商场时,出现了两个“没想到”:外商没想到中国市场买力如此之强;中国老百姓没想到沃尔玛的商品如此之便宜,进口大屏幕彩电售价比中国境内的任何一家商场都低。也就是说,他们以其雄厚的资金,实施低价进入战略,逐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领。
世界最大连锁企业——美国沃尔玛在深圳建立了购物广场和会员商店;荷兰万客隆抢占广州,又挥师北上,计划在北京市的东北、西南、正南三个方向建三家超大型连锁仓储商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意图覆盖整个北京市;其它像法国的家乐福、英国的玛沙、日本的佳世客、马来西亚的百盛集团和泰国的正大集团,无不凯觎中国市场。外资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中国的民族商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加快,不断开放中国市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零售商业特别是大型商厦,如果不居安思危,照目前形势发展下去,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失去大片市场,民族商业的存在与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大型商厦,自己为自己寻找机会
笔者对有关大型商厦管理者进行过采访,他们就对如何振兴企业,再创辉煌,初步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思路和看法。其一,要主动挖掘内部潜力。一方面要狠抓优质服务,树立企业特色,调整经营的品种结构,牢牢抓住优势名牌产品,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扩大知名度,不断光大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在经营战略上,必须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中心,扩大总代理、总经销的比重,提升经营结构。其二,积极向联合、协作、兼并、连锁要效益。上海的华联商厦积极与其他公司合办超市,目前除了已经拥有100多家分店外,还将加盟店扩展到苏、浙、皖三省, 并且实现了公司总部与配送中心电脑联网。其三,在其他行业开拓新市场,走多元化经营道路。对许多效益严重滑坡的大型商厦来说,应当设法走出单一经营零售业的“围城”现象,在其他行业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注重规避市场风险。在这方面,成都商场、上海第一百货、汉商集团、兰州民百等商业企业作了有益的尝试。成都商场整体接收了破产后的成都华胜皮鞋厂,从而实现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他们先后又投资两家金融机构,通过资产重组为最终建立成都商场集团提供了前提条件;上海第一百货有限公司则建立起了物流中心、销售分公司、广告装潢公司和商业管理咨询公司;汉商集团则把主业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投资于饮食、服装业、摄影以及个人存贷业务等领域;兰州民百在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之后,迅速参与了厦门华辉百货有限公司的投资。这说明,大型商业企业应当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可以使企业从过去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迈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其四,要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上海第一百货在江阴、吴淞、合肥、西安等地设店;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在青岛开店;北京王府井在广州设店开业。这种异地经营的思路,必然会扩大经营区域,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会。
大型商厦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贸部要求各地政府对大型商厦建设进行规划调控。上海出台了对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厦实行预审的制度;北京也对大型商场建设亮起了红灯,规定从1997年起对新立项的建筑面积在10000 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凡不符合首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再批准建设;广州市于1997年7月做出规定,5000 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项目,必须进行立项前的预审。
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的大型商厦,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会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