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论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杨根乔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2019 年3 月4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又提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两次重要论述,立意深远,思想深刻,抓住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特别是“四个坚持”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做学问、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本质所在,为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科学指引,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切实落实到研究工作中去。

1.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实践也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有了这样的学术理想,就能用学术书写家国情怀,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国家富强贡献韬略,学术研究才会富有影响力、生命力。有了这样的学术理想,就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困,通过知识传授、学理支撑、思想引领,为人民幸福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才会在服务人民中不断迈出新步伐、开拓新境界。有了这样的学术理想,就能自觉地将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推动社会文明传承创新,学术研究才会富有深情,才会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万’就是要利用3年的时间服务1万户种植大户,这些大户包括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化经营的种植基地,这是我们目标客户的调整。”杨福旺表示,对这些大户,天脊集团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措施,帮助这些大户节约成本,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2. 涵养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必须具有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必将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人民需要的学问提供更多机遇和更高平台。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真挚的爱,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既要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之中,研究人民、书写人民,把人民群众的精彩生活表达好、展示好;又要着眼于人民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为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实现学术进步。

抽油机井工况分析主要包括抽油管柱完好情况、排液情况、以及设备负载情况等,根据油田生产科研人员对油井多年来管理经验,通过反复计算“泵效偏差值、沉没率偏差值、泵深实现率、抽油机负载率”可以实现油井工况诊断分析,实现油井的潜力挖潜。

3.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理论需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人民群众接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需要的学问,就是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理论需求的学问。而要满足人民的理论需求,就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既观照人民生活,又表达人民心声。观照人民生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照人民物质生活,重视研究人民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善于总结和发现其中的规律;(2)观照人民精神生活,着眼于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研究成果更多惠及人民;(3)观照人民利益诉求,把如何有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更好满足人民合理利益诉求作为重要课题,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献计献策;(4)观照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思路。表达人民心声,就是要走进人民的内心世界,与人民进行心灵对话,解决人民精神世界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关注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了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为解决人民精神世界的问题提供可行的理论和方法。

4. 打牢做人民需要学问的坚实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需要练好基本功、打牢做人民需要学问的坚实基础。必须以先进思想为引领,打牢思想理论基础,要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统一。必须加强思想修养,锤炼良好品格,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以深厚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必须打牢研究能力基础,坚持与时代同步,立足学科理论前沿,把握研究自身规律,找准研究切入点,提升专业研究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在记录、书写和讴歌新时代中,实现敬业、勤业、精业的统一。必须培养专心专注的心力定力,学术的思想性、科学性、探究性等特质决定了学术研究过程是漫长的、孤寂的、艰辛的,需要淡泊名利、潜心问道、静心为学的心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实现坐得稳、立得住、行得远的统一。

5. 坚持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必须落实到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应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现实性、自主性、独创性。为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正在经受革命性锻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聆听时代声音、解读时代课题、回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必须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精品力作,为新时代中国更加出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