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践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0029(2004)01—023—03
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的活动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重温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著作,回顾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制定、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人民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的代表。
一、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现代化是指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动态发展过程。四个现代化是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初期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立即着手抓经济恢复工作,医治战争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劳动人民初步得以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保证新社会制度的胜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1953年2月,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审定的,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能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宣传提纲》中的意见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当时还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战略目标。
1957年6月,在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话提出了“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比,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时,他把1954年9月周恩来已经提出的国防现代化又加上了。至此,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已完整地提出。196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他说:“我国过去的科学技术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段话除了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还把农业现代化提到工业现代化的前面。这些改动被中共中央所采纳。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纲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次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再次给中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
毛泽东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时间的估计上作过多种设想。1955年3月,他在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在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在同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参加八大会议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时又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至100年的时光。但在“大跃进”期间,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他一度把时间估计的很短。后在总结反思“大跃进”的教训时,他不仅回到原来的估计上,而且认为时间可能会更长。1961年9月,他在接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格马利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告诫全党:“宁可把困难想的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的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有什么不好呢?”他还指出:“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的短了反而有害。”
1962年3月,周恩来在第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依据毛泽东的上述设想指出:在我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英国和法国花费了300多年时间所做的事情,美国花费200多年时间所做的事情,我们只要花费100年左右的时间,就一定能够做到,而且要做的比他们更好。
毛泽东提出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表明是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
通过调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后,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提出了按“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翌年12月到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完成;第二步,力争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比。现在看来,经济发展按“两步走”战略设想,把实现四个现代比的时间估计短了。“两步走”战略设想提出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其受到了严重干扰。
二、邓小平“三步走”的经济战略是对毛泽东“四化”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构想的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正是根据建国以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经验,在上述时间的估计和“两步走”战略设想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独创性的发展。
(一)邓小平首先构想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比,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说,中国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在实践中必然呈现阶段性。1979年9月,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讲活中指出:“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期到高级的过程。”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把今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已有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在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
(二)邓小平十分谨慎地构想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目标实现以后,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谈话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八百美元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它意味着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时,邓小平把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算作第一步,把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算作第二步。以后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并一直沿用到1987年初。
1987年1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格的谈话中,把第二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提“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提法的改变,充分说明邓小平在构想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战略目标时是十分谨慎的。同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邓小平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改变成为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段话标志若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已经成熟。后来,邓小平构想的四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写进了我党的十三大报告。
由此可以看到:第一,邓小平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提法;第二,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既不是急于求成的,也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第三,它以体现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一系列阶段性目标,诸如“温饱型”、“小康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人民觉得这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献身工作的积极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毛泽东“四化”战略、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毛泽东四化战略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在现代化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将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进一步具体化。
在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及其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即到2010年左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即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即到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个阶段的部署,相对于邓小平提出的跨世纪“三步走”战略,可称之为“小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制定、完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四化目标——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的渊源、历史的根据。它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的领导集体经过艰辛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代化建设,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