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3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物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物理课程的发展历程上看,30年的变迁只是其中的一个瞬间。然而,重新审视这一特定时期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正视现在以及预测和把握将来。从课程变革的本质特征来看,这30年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改造基于苏联的物理课程模式(1978~1986);以义务教育法为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方式(1986~1996);以面向新世纪为目标,创建放眼世界的物理课程范式(1996~)[1]。
一、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改造基于苏联的物理课程模式(1978~1986)
(一)
1977年8月,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座谈会后,开始起草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次年1月后相继颁发。这是“文革”后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该计划所提出的“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反映现代物理学成就,加强技能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2]的主旨,在此后30年来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课程理念层面,突出了“牢固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目标层面,强调了“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基本目标。
在课程内容层面,重点内容以力学和电学为主。初中阶段安排力学和电学的简单现象和简单规律;高中阶段安排力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热学部分,初中阶段安排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和简单的热现象,高中阶段安排气体分子运动论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光学部分,初中阶段安排几何光学,高中阶段安排物理光学;此外,高中阶段还安排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等内容。
在课程实施层面,强调了“讲好物理基础知识,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3]等。针对高中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一方面调整学制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实施两种教学要求。
客观地讲,与“文革”前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在内容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二)
根据中央1980年84号文件的精神,教育部开始实行重点中学延长学制的改革。并于1981年4月17日颁发了第二套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学计划,其中包括两个《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一个《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这一计划的理念和目标几乎影响了20年。
在课程理念层面,提出了“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注意防止和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课程目标层面,强调了“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能力的培养。侧重理科的,要加强实验;侧重文科的,可适当降低要求”;在课程内容层面,与试行草案相仿;在课程实施层面,强调了“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适应和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4]等。并在高中二、三年级实施单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课程。这一时期的实施要求对此后的课程改革都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于1983年颁布了(83)教中字011号文件。文件提出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等课程理念;提出了基于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特别是较高要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要求提高。例如,关于斜抛运动的问题,在基本要求中,只作定性讨论;在较高要求中,要求会计算飞行时间、射高和水平射程。[5]与之相应,编制了甲、乙两种版本的物理教材。
(三)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985年6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调整初中数学、物理等四科教学要求的意见。“教材不动,只是在教学内容,习题的深度、广度上加以控制。”“对于少数师资、生源较好的学校,可增开选修课、提高课。”[6]在总结改革开放近十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86年组织力量修订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于年底付印。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不冠有“草案”“修订草案”或“试行草案”的教学大纲[7]。
在课程理念层面,强调了“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目标层面,突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在课程内容层面,初中阶段强调了“观察、实验、实际应用,学习兴趣和习惯”;高中阶段强调了“抽象思维,推理论证,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在课程实施层面,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等。”这与我们当今课程改革的主旨相近。
我们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间,物理课程和教材虽经多次各种形式的修订或称改革,但是,从课程改革本质上看,基本上没有跳出基于前苏联的课程模式。[8]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从这一时期物理课程发展的径迹来看,我国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促使基于前苏联的物理课程模式逐渐地得到改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方式已经向我们招手。
二、以义务教育法为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方式(1986~1996)
1986年4月,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在国家教育层面,我国开始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整体构建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
(一)
在初中阶段,1987年冬季,国家教委初步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1988年1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步审查通过。同年9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初审稿)。
该计划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旨。该大纲强调了“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课程理念;突出了“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的课程目标;提出了“选取最常用的、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的课程内容。
在随后的实施中,鉴于“负担过重,内容偏多,要求偏高”,国家教委开始修订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1990年颁发的修订本基本保持了初审稿的架构,附上修订意见。1992年制定的课程方案(试行)是我国第一次将沿用40年的“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且将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统一规划设计。该计划进一步强调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主旨。基于此,相应的教学大纲(试用)安排了球面镜等少量的选学内容。
伴随每周工时的减少及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国家教委于1994年再次修订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9]。我们看到,修订后的计划和大纲,在基于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
在高中阶段,为了制订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课程计划(拟于1997年试验,2000年全国试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89年9月起对北京、江苏、甘肃等九个省市进行前期调查论证工作[10]。国家教委于同年11月和次年3月先后印发了调整意见。该文件作为过渡性的计划,减少了内容,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
从教学大纲(修订本)来看,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层面,个别文字稍加改动;在课程内容层面,对具体内容做了说明;在必修(高一、高二)和选修(高三)的两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必修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程要求有重点地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从总体上看,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在要求上略低于当时的教学大纲。
为调整高中课程计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再次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93年3月进行全国范围的有关调查研究,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做前期工作。伴随每周工时的调整及贯彻全教会精神的需要,国家教委于1994年再次修订了教学计划[11],制订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于1996年3月和5月相继颁发[12]。
在课程理念层面,突出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在课程目标层面,强调了“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课程内容层面,增加了课题研究,提出了“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提出了“学生探究,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实施必修、限选和任选物理课程。1997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山西两省和天津市试验。1998年4月,教育部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要求。“不改变现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删减数学、物理两科的部分教学内容和降低部分教学要求”[13]。
(三)
为了进一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教育部于2000年颁发了经试验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初中教学大纲。
在初中阶段,在课程理念层面,提出了“科学探究”;在课程目标层面,强调了“创新精神”;在课程内容层面,增设了实践活动和科普讲座;在课程实施层面,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为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在课程理念和目标层面,强调了“树立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层面,提出了供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物理课程(Ⅰ类)和适合于基础较好学生学习的必修加选修物理课程(Ⅱ类),强调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安排了17个研究课题示例;在课程实施层面,列出了较低要求的层次(A层次)和较高要求的层次(B层次),强调了“落实课题研究,发挥物理课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这些都为新一轮课程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总结近年来课程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于2002年对试验修订版进行了再修订。在总体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在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联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施(跨学科选修、探究性学习等)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从这一时期物理课程发展的径迹来看,基于义务教育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方式在逐渐地形成。这些都为后来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以面向新世纪为目标,创建放眼世界的物理课程范式(1996~)
以面向新世纪为目标,1995年11月1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和华夏基金会的资助,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课程中远期发展研究》(1995.7~1997.9)。其间,1996年6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组织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993年秋在全国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自1998年开始进行了国际课程比较。
我们主持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中的课程目标研究,也曾自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有关方面协助下,先后对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80多所高校的专家、一般教师以及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做过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调研。此外,我们还对包括港、台在内的三十个省、市的教育署、教研室、教科院(所)、教育学院以及工作在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中,大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4]。基于此,我们分别从课程的特殊性、时代性、多元性、阶段性和开放性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5]。
例如,基于课程目标特殊性:懂得物理学的价值,即懂得物理学在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能用物理学的概念、方法、态度去观察、分析、解释现象,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唯物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学会物理学的语言,即掌握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形成科学的思维范式,实现理论实际的有机结合;掌握物理学的方法,即注意物理概念的提出和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物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学会物理学的语言,即初步应用简洁、准确、深刻的物理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自1999年6月开始整体构建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编制各学科课程标准。
在初中阶段,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课程理念层面,提出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析体系”;在课程目标层面,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基本目标;在课程内容层面,提出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主题[16];在课程实施层面,提出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怎样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怎样联系科学、技术、生活、社会”等基本观点。并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试验。伴随试验面的逐步扩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等也在接受检验,目前正在修订之中。
(二)
在高中阶段,为了做好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与之衔接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课程理念层面,提出了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重视基础、体现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内容,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在课程目标层面,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基本目标;在课程内容层面,分为必修和选修(12个模块)。两个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引导全体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10个选修模块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17]。在课程实施层面,提出了“从三项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和社会,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并于2004秋季在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首批试验。随后试验面逐渐扩大。值此,我国以面向新世纪为目标,正在创建放眼全球的、动态开放化的物理课程范式。
标签:物理论文; 教学计划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