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语文教学论文_刘敬磊

从改革语文教学论文_刘敬磊

刘敬磊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冯家寨中心小学

摘要: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改革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语文教学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必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开放教师,树立全新教育教学观念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要解放思想,正确认识教材,学生和自己。什么样的观点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呢?首先要认识到教材只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例子,是语文训练的凭借,教师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其次要认识到教师应是学生思维的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第三 点是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是不断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教师还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没多大改变,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理解塞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把原本十分灵气的语文课变成了呆板、公式化的形式,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机械的抄写,花空心思地虚构作文,这都是为了应试,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缺乏积累语言信息,没有形成语感的情况下,为应付阅读分析,只能死背教参以及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开放思想,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语文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二、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三、创设“创新情境”,让学生主动创新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画、摆、拼、做的活动,让学生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等。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 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五、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刘敬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  ;  ;  ;  ;  ;  ;  ;  

从改革语文教学论文_刘敬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