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非正常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股市非正常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

赵宏[1]2002年在《中国股市非正常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把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将第叁个阶段即1999年1月证券法实施以来做为研究重点。在对上证综合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外成熟股市对比后发现,我国股市存在非正常波动现象。通过对股市影响因素的分析,将其分为宏观政策和各类离散事件,造成股市非正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各类离散事件,然后应用事件研究法对各类事件影响股票市场的力度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了非正常波动对股市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过高的系统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各种缺陷,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即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改变政府调控方式、推动证券公司发展创新、完善股市稳定措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童元松[2]2016年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波动性很大,流动性风险时有爆发。与此同时,我国机构投资者也一步步走向壮大,成为股市投资的主力军。它们既可能增加股市的广度和深度,又可能对股市产生不良冲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包括持股、增仓与减仓以及买空卖空等对股市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值得研究,这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行为模式,也有利于国家更有效地加强监管使之与股市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论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中外的相关文献,提炼出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从正反角度、中外角度加以比较分析。相对而言,我国文献更能结合沪深股市与具体机构投资者展开研究,但时间跨度较短,实证方法创新较少。然后,去粗取精地介绍了传统与现代的相关经济理论,包括股票供求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行为金融理论、股市脆弱性理论和流动性风险理论,并且运用它们解释机构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我国的股票市场。为了使研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文章再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论述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股市的发展历程,归纳出机构投资者受政策和股市的影响较大,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机构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进而在剖析目前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机构投资者和股市优化发展的具体策略。接下来,规范性地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影响股市的途径,既包括持股、增减仓等直接路径,又包括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治理、股指期货交易等间接途径。在此基础上,论文展开了机构投资者行为影响股市的实证研究。先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整体性影响,选取2009-2013年末沪市A股样本4328个,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方面研究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直接影响,并观察在不同市道下的差异;另一方面研究机构持股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与治理结构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股价变化。后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一是比较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券商、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持股对股市质量的影响大小;二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在沪深股市中选取508个样本,研究2014年末不同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减仓对股价的差异性影响;叁是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研究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变动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选取2004-2015季度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和模型稳定性等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SVAR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从而比较了证券投资基金、券商、保险的资金规模对股市波动率的差异性影响。最后,论文给出了主要结论,包括机构投资者持股显着降低了股市波动性,但是对流动性有负面冲击,在牛市中更为明显。不同机构持股、大幅增减仓对股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社保基金、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积极影响较多等等。因此,我国不但要继续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而且要优化结构,注重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并实施分类监管、权变管理策略;机构自身要注重内部治理、理性投资和业务创新,发行的产品须逐步实现基金化、差异化与规模化。

侯新[3]2014年在《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农业的兴旺也关系着国家的社会安定、团结与稳定,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也决定了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多年来对农业的发展予以扶持。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经济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叁农”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仍然有诸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农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及在农业经济中发挥充分的组织作用问题。农业企业有股票市场中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进一步组织化的体现,是解决小农业与大市场的重要载体。但是不同于其他农业组织的地方在于,农业上市公司借助股票市场这个资本平台,融集资金,实现公司资产的增值与规模扩大。同时,也是通过农业上市公司实现了股票市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其功能的发挥在于股票价格机制的发挥,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倍受关注。股票价格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基础,而且要受到来自于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政策市”着称的我国股票市场更是与各种政策息息相关。1982年以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培育”到“扶持,,再到“提升”的惠农政策不断推出,更加体现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其它上市公司具有特殊性,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研究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揭示农业板块在股票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表现,探究农业政策对公司股价波动的长期效应,进而分析其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不仅对于农业投资者以及市场管理者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够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使我国的农业政策具有更好的政策效应,也可以促使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本文着力于政策效应角度,运用比较、描述性统计及建立模型实证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围绕所提出的研究目标,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绪论。针对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必要性及农业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的必然关系,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股票市场股价波动与政策效应基本理论。对本文研究主要依据的股价波动理论,股票市场政策效应理论进行分析介绍,为文章后面章节的实证分析找到理论支持。第叁,我国主要农业政策及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有影响的农业政策进行回顾与分析,并总结了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尤其是农业产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意向,明确了农业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从上市时间、行业分布、地区分析、资产规模、盈力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基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第四,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特征研究。采用统计性描述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进行刻画,总结农业政策影响下的沪深两市农业指数的整体波动行为规律;并对两市农业指数股价波动与沪深综合指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两市农业指数股价波动的特点。最后利用ARCH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波动性进行验证。第五章,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短期影响研究。以股票市场的政策效应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政策市”特点,以农业“一号文件”作为主要政策事件,运用金融领域比较成熟的政策事件研究方法,通过对股价超额收益的计算与统计分析,从短期影响影响角度总结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第六章,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在利用F—0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票内在价值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在价值的变化趋势与规律,总结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影响效应,最后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进行测算。第七章,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主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虽然农业市公司受到政策影响最多,但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走势弱于市场,波动水平却强于市场;股票风险高于市场风险。(2)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具有聚集性特征,波动超过合理区间范围。(3)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短期内存在一定适度的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的在农业政策的影响下能够获得短期超额收益,引起股价的短期波动且波动明显。(4)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提升效应没有达到,农业上市公司股票存在严重高估现象,农业政策对股价的长期影响效应不足。本文的研究结论分别从短期及长期两个角度提示了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股价波动的影响问题,提出完善农业政策实施的配套制度,以期能够为各方管理者作为参考,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日益发展壮大。

宁晶[4]2010年在《中国股市价格波动与政策事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论上来讲,股票价格波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走势、经济周期、经济结构等宏观层面因素,行业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等中观层面因素,甚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资者心理博弈等微观层面因素。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中,我国股市较多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股票价格波动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外学者对股价波动原因的文献研究出发,探讨了政府调控股市的必要性和基本调控手段,通过对文献和理论的研究总结出诸如以GDP、CPL、M1等指标调控为代表的连续性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是长期且不明显的,而短期冲击性较强的离散性政策(政策事件)才是引起我国股市波动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文献和理论的研究,紧接着笔者利用波动点鉴别方法、事件研究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股价波动与政策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股市的政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小,投资者趋于理性,政府的调控手段也更为成熟,但在调控过程中仍然存在时滞、谨慎性和稳定性不足以及政策失效等种种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笔者又分别将政策事件和重大政策事件分成四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政策事件在不同时段上与股价波动的关系。研究表明:行政类政策是政府调控股市最常用的手段,该手段见效快但却极易对市场产生破坏性伤害,今后应适当注意政策“去行政化”以及出台的节奏、顺序和力度;经济类政策在不同市况下有迥异的效果,尤其是印花税率的调整在市况较好时对股市波动有较大的影响;舆论导向型政策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受到有关政策制定者的追捧,因其温和性、舆论导向性和预期管理性等特性更易使管理者和投资者接受。最后,在前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股市价格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体制不健全、市场有效性不足、政策制定不够谨慎、尚未建立适当的预期管理和舆论管理机制、缺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多元化目标管理体系等。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进股市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完善政策决策、披露与执行程序;增强政策制定的谨慎性与稳定性:建立预期管理与舆论管理新机制;“宏观市值管理”应该逐渐成为政策制定的新理念。

侯燕明[5]2008年在《基于ARCH类模型的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波动性是股票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股价的正常波动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的前提,对证券市场的成熟和规范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股价的非正常波动则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冲击。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波动特征,既有促进股市和经济发展的合理波动,又有延滞股市和经济发展的非正常波动,这两种波动对股市和整体经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所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现代金融理论和现代统计理论为指导,以沪深两市大盘指数的波动性为主线,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跨越我国股市整个发展过程的整体分析,又有详细的分阶段分析,既有与国际市场的横向对比,又有各阶段的纵向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股市波动的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股市波动的相关理论和测定股市波动性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最后建立ARCH类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研究表明:我国两市大盘指数符合一般金融数据的特征,可以进行一般性统计分析,也可以建立ARCH类模型进行分析;两市在整个分析期内收益率均值要高于同时期国际主要股票市场,但我国两市收益率波动的标准差、偏度和峰度却要比同期几个国际指数都大,说明我国两市相对于成熟的股票市场更加不稳定,风险更大;深市的收益.风险比大于沪市的收益-风险比;上证指数存在信息冲击的非对称性,“杠杆效应"明显,“利坏消息”对股市的冲击要比等量的“利好消息”的冲击大;深证成指不存在“杠杆效应”,不能断定它的信息冲击曲线的对称性,等等。

徐灿[6]2009年在《我国股市政策对股价指数波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而今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又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政策经常左右股市的涨跌,对于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难以把握股市的走向,对于政府来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难做到切合市场要求,有时甚至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的研究,把握股市波动的原因,对政府,投资者来说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上海股市的波动性研究,分析股市波动的规律,找出股市波动的原因,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建议,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领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是从理论上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指出了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及研究意义。接下来,对国内外关于股价波动和股市政策效应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的综述,总结了研究股票市场波动的不同方法,概述了研究股票市场政策效应的多种角度。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将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对我国股票价格指数波动性的统计分析。首先介绍了关于股票价格指数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运用第一部分提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并采用与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进行横向比较以及上证指数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的方法,利用股价指数、极差、振幅等指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上海股票时常波动性的若干特征。最后,从多个角度简要介绍了股指波动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关于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特征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股市政策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股市政策是如何来影响股指波动的。引起股指波动的原因非常众多,该部分分别从政府、投资者、监管部门、市场参与者四个层面,对引起上海股票市场呈现如前一章所描述的波动特征成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博弈均衡模型分析了股票市场各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条件及原因。最后分析中国股市相互博弈现象的原因。第四部分:选取了自1993年以来中国股市上具有代表性的12个政策事件,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股指对政策事件的敏感程度,以及政策事件前后股指的波动率变化情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政策性特征正在逐渐减弱。第五部分:也是文章的结语部分,首先分析了“政策市”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危害,然后针对这些危害,对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中国证券市场能够规范、高效、稳健的发展。

宋玉臣[7]2006年在《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选择》文中指出本文重点研究股票市场失灵的政府行为选择。行为金融学运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市场并非有效的结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是股票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主体就是政府,由于政府行为也不会实现绝对理性,在矫正过程中有时使市场失灵减少甚至消除,但有时可能会使市场变得更加糟糕。原因是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决策者的寻租行为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政府在矫正股票市场失灵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这就给政府行为选择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利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事件分析法检验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及政府行为选择;运用自相关检验和方差比例数量方法检验股价指数是否呈均值回归,以此判断股票市场对宏观信息反应特性,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对宏观信息的过度反应的结论;运用博弈分析法研究了股票市场上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分析了如何规范股票市场的政府行为;把作为市场活动主体之一的政府的风险与其它风险作了严格区分,专门研究了股票市场的政府风险及防范。

杨世伟[8]201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波动成因、预测及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与此同时证券价格的波动也十分剧烈,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也给监管者带来新的问题。而自1990年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历经20多年,截至2015年12月中国A股市值达52.96万亿,约占同期全球股市总市值的10.9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市,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与西方磨练百年的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证券市场的波动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如不能正确理解、度量市场风险或对风险认识不足,则不仅会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资产配置效率、增大经济运行成本,还会因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误判市场行情,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甚至诱发恐慌,所以对证券市场波动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也正处于深化金融改革关键阶段,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更好控制风险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文献综述,其他章节的内容如下:第叁章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波动的成因,首先将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分为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运作机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政策等不同因素,并随后以行业面板模型为基础,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资金的替代变量,检验了市场基本面和资金面对股票波动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股市仍处于以资金推动为主导的市场;其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分层处理,分析了M0、M1和M2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研究显示M0和M2与股市波动具有显着关系;最后从微观层面研究了资金账户和流向变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方面将投资者分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并根据账户市值分为五类并同时归纳了证券、基金、信托等资金账户变动的情况,检验了资金账户变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分析成交量和成交额与股市波动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资金的净流入量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第四章在考虑跳跃行为的基础上对波动率进行了预测。一方面由于BS公式的推导需市场有效和服从随机分布,期权市场的缺乏等也使得隐含波动率模型的使用受到限制等,另一方面SV和GARCH类等模型多应用于低频和低维数据,由于高频数据包含更多的数据优势而可更好的反映真实波动信息,而已实现波动率构造简单并可结合高频数据扩展到多维变量,因此采用已实现波动率对市场进行分析。本文以2013.1.1-2015.12.31共叁年的5分钟高频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得到已实现波动率对我国市场进行研究,首先检验了市场的长记忆性和异质性,然后对隔夜信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将已实现波动率分解为连续和跳跃波动率两部分,并根据公式推导出检验金融资产日间跳跃的方法,同时考虑市场微观结构噪声的影响对检验方法进行了修正;最后分析了HAR-RV-CJ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并使用此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率进行检验,同时检验了不同时间窗口下波动率的预测效果。第五章根据行为金融学研究了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与国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目前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而机构较低、投资者整体素质偏低且违规行为较多、金融衍生等工具的缺乏使得投资风格单一不利于市场稳定,这使得以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章根据行为金融理论通过2000.1-2015.12共16年的数据构造了投资者情绪指标,检验了羊群效应和情绪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并建立了含情绪变量的SENT-EGARCH-M模型研究了正负冲击对市场的非对称效应,最后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并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波动的贡献率在10%左右且加入此指标可更好提高预测精度。第六章根据市场波动率等研究了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考察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然后通过叁个方面对监管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一是根据方差比率法对次贷危机前后的市场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二是根据事件研究法对所选政策出台前后的市场超额收益率进行分析,叁是对政策出台前后市场波动率的变化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市场并没有达到弱式有效,但随着政策的完善市场效率在逐渐提高,另外政策的颁布对市场收益率能够产生显着影响,但由于稳定股市并降低波动也是我国政府监管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监管部门稳定股市的目标可能并没有完全实现。第七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根据文章实证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及建议,一是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以保障信息有效性,二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市场风险警示监控机制,叁是应完善波动率指数等的构建以实时监测股市风险,最后应构建证监会、交易所、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协调一致的多层次监管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检举揭发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行为,并加大对这些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建立有效的证券违规惩戒机制,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更为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赵玉[9]2010年在《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快,从交易规模来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价格波动的风险问题最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其所带来的危害正如汉书所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大豆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和开放相对较早的农产品之二,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整合较好。在国产大豆受到国外转基因大豆不断冲击、国内大豆价格数次出现剧烈波动的背景下,研究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问题可以为其他农产品提供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经验。本项研究围绕两个现实问题即“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如何建立既符合国际期货市场运行规律,又符合中国期货市场实际的价格波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来展开,将农业经济学、期货理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以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按照从验证已知到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范式对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按照风险测度、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逻辑关系,使用较为精确的数量分析方法详细地实证研究了包括大豆1号(豆1)、豆粕和豆油合约在内的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诱因以及如何使用保证金制度更好地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全文共分为七章。除首尾两章外,其余各章均可独立成篇但又统一于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框架之中。第1章导论:从我国大豆期货市场运作的实际出发,根据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所涉及的疑难问题;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了一般分析框架:界定了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凝练并细分了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假说以及验证假说所需的模型;总结了研究中可能的创新、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需要改进之处。第2章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特征研究。选择代表性的大豆期货品种,给出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材料;在描述大豆期货价格以及收益率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使用多尺度向量自回归(MVAR)模型和多尺度方差分析研究了投资者交易行为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使用修正的方差和极差重标定方法以及分形维数理论研究了大豆期货市场的分形特征;最后分析了引致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原因以及诱发价格波动风险的原因。研究表明:大豆期货价格以及收益率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交易行为和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因果关系;大豆期货市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和长期记忆特征;诱发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因素、投机交易行为等期货市场内部因素并涉及到生产、需求、库存、贸易和经济环境等期货市场外部因素。第3章大豆期货市场有效性检验。分别使用非均衡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基于市场模型的事件分析方法检验了大豆期货市场上的日历效应和事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并非有效市场。这为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支撑,即风险是可以测度、识别和控制的,按照“经验”来管理风险是可行的。第4章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测度与比较。针对大豆期货市场建立了HS(历史模拟)、MC(蒙特卡洛)、GARCH、IGARCH、TGARCH、EGARCH、PARCH、CARCH以及ACARCH等模型;通过比较这些模型在测度左、右尾部风险时的误判率和对左、右尾部风险的覆盖率找出了风险测度效果较好的模型;分析了诱发大豆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分布假设如t分布下,参数方法对尾部风险的覆盖好于非参数方法,而大样本可以提高这些参数及非参数方法的风险覆盖率并降低误判率;各种方法对风险的右尾部风险覆盖率要高于对左尾部风险的覆盖,即大豆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是有偏的,左尾部风险高于右尾部风险。第5章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的国际诱因与识别。从国际大豆价格(美国CIF价、巴西和阿根廷FOB价)、国际石油期货价格(NYMEX原油期货价格)以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等国际因素着手分析了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的国际诱因。采用分位数建模理论建立了CAViaR-X模型并实证研究了国际油价和人民币汇率对价格波动左、右尾部风险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美国大豆CIF价格、巴西大豆FOB价格对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美国大豆CIF价格与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巴西大豆FOB价格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阿根廷大豆FOB价格和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具有相互引导的关系;石油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均可诱发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风险,,并且这两种因素所诱发的左尾部风险高于右尾部风险。第6章基于效率视角的大豆期货风险保证金制度改进。从保证金对风险的控制效果、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等方面评价了大豆期货市场上的保证金制度;比较了我国内地期货市场上的保证金制度与成熟和新兴期货市场上保证金制度的优劣;在风险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理论的动态保证金M-IGARCH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波动风险的增加,保证金与价格波动风险线性相关性越来越高,但保证金率的变动并没有很好的起到抑制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而且保证金制度对价格涨跌停板的反应并不敏感;现有保证金制度在设计中更多的考虑了市场稳定而牺牲了市场效率,而使用动态保证金模型M-IGARCH来确定风险保证金水平既能更好地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又能提高期货市场上资金的使用效率。第7章结论与对策建议。总结了全文主要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结论从建立有效市场、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应对国际风险以及改进风险保证金制度四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夏敏[10]2017年在《中国股市非理性泡沫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0年12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股市正式开始了它的交易之旅,至今股市已经历了近叁十年的摸索发展,其规模及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中。无数企业的规模扩张、快速成长离不开股市的融资功能,可以说股市对我国经济的推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股市时常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如羊群效应、千股跌停涨停、月份效应等现象,而这些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并不能合理解释。中国股市炒作之风盛行,炒作热点经常随着政府发布的政策而改变,也因此获得“政策市”的称号。2007年与2014年年底,中国股市大盘过快上涨又急速下跌,违背了股价应围绕其基本价值上下波动的理论假说,带给股民从疯狂到绝望的心理落差,也带来无数惨重的损失。可见,中国股票市场较于其他国家,呈现出一种极不稳定也不健康的繁荣状态。而这些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们应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出发,在对股市泡沫相关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进行分析和解释。股指的疯狂上涨,巨额的成交量,较高的换手率与市盈率,剧增的新增投资者数,都透露了股市存在非理性繁荣的性质。通过剩余收益模型对中国股市非理性泡沫的大小进行度量,证实我国股市确实存在非理性泡沫,近年深市的表现较为明显。因此再对股市产生非理性泡沫的原因进行理论及实证两方面的发掘,即理论分析引起股市非理性泡沫的因素的同时,发掘这些因素影响非理性泡沫形成的深层因素、模拟泡沫生成过程以及实证检验其影响力度,从而认识非理性泡沫的生成过程。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与流动性过剩确实会引起非理性泡沫的生成,同时过剩的流动性也会对投资者情绪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为如何避免或减少股市上的“赌博”式投资、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本文从投资者教育、加强信息公开、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引导资金流向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股市健康发展、投资者理性投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股市非正常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D]. 赵宏.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影响研究[D]. 童元松. 苏州大学. 2016

[3]. 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侯新. 沈阳农业大学. 2014

[4].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与政策事件关系研究[D]. 宁晶. 西北大学. 2010

[5]. 基于ARCH类模型的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研究[D]. 侯燕明. 江苏大学. 2008

[6]. 我国股市政策对股价指数波动影响的研究[D]. 徐灿.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 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选择[D]. 宋玉臣. 吉林大学. 2006

[8]. 中国证券市场波动成因、预测及监管研究[D]. 杨世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9]. 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研究[D]. 赵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0]. 中国股市非理性泡沫的实证研究[D]. 郭夏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股市非正常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