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经济注入脉搏_新经济论文

为新经济注入脉搏_新经济论文

把脉新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泡沫的破灭导致新经济的调整,也促使人们反思新经济。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信息技术(IT)革命创造的新技术经济体系下运行,其主要特征为:以知识为基础,以IT产业为主导,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新经济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统一体,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依托。IT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改变传统的周期规律:扩张期大大拉长,经济运行轨迹背离“菲利普曲线”。随着IT革命的深化并向全球扩展,加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整合,新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

本文以美国新经济为实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新经济问题,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用的启示。

一、新经济的主要特点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在增长速度、周期规律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

1.新经济具有较高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可归因于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量的增加表现为GDP增长的加速,质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后5年,美国无论是GDP还是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均提高。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0~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3.24%,均高于70年代(1970~1980年为3.20%)和80年代(1980~1990年为3.19%)。经济增长率提高在较大程度上是IT产业高速增长推动的结果。在1995~1999年间,IT生产部门(包括电脑硬件和软件、通讯设备和服务及工具等)仅占美国总产值的8%强,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30%。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1995~200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近3%,相当于到1995年为止的20年间生产率增长的两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结构性特别是技术因素起作用。据分析,1995~2000年劳动生产率增长比1973~1995年高出1.63%,其中周期因素贡献率为0.04%,结构性因素贡献率为1.58%。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每个工人小时资本量增长(即资本深化),二是劳动力或劳动质量技术的改善,三是所有产业(包括IT产业和其他产业)全贡献率增长。其中电脑硬件和软件等投资对结构性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9%,高于整个资本投资的贡献率(24%)。因此,IT产业的创新和外溢成为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IT产业本身直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第二,IT产业在整个经济的扩散也通过资本深化提高生产率;第三,在IT以外的部门机制创新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也促进了熟练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新经济的周期规律发生较大的变化。新经济的周期仍存在,既有扩张也有衰退,但在IT的作用下,其周期规律已发生如下变化:首先,生产扩张期拉长而衰退期缩短。二战后以来,美国共出现过9次扩张期,前8次中最长的60年代达106个月,90年代初以来的扩张(到2001年3月)已达120个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其次,扩张期间生产高涨但通胀率低,即经济运行的轨迹与“菲利普曲线”(据“菲利普曲线”,失业率走低时通胀率就上升;反之,亦然)相悖。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失业率低于6%,通胀率就开始加速上升。而在90年代下半期,失业率一直低于5%,而通胀率仍低于3%。

3.新、旧产业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新经济以IT等新兴产业为主导,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人们以“水泥加鼠标”的说法来形容新经济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有道理的。新兴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和扩散,使传统产业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零售业在使用技术对从营销、设计到顾客付款、运输、批发、采购和生产等各环节进行联系与协调,这就为改善企业经营所用的电脑硬件、软件创造了需求。由于传统产业成为顾客和最终用户的信息部门,IT产业的产品也就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其结果是新、旧经济产业的相互融合,走向更高层次的经济形态。因此,新经济不仅只有IT和网络部门才能有用武之地,传统产业和老企业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是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方式,并在与新经济的彼此共存和相互融合中,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新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前景

尽管美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其生产关系的调整依然落后于生产力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因此新经济也无法避免周期性衰退等问题。近10年来,美国新经济运行中潜伏着不少隐患:严重的股市泡沫、对IT产业过度投资及高贸易逆差、高私人债务、低储蓄率等。其中最突出的是股市泡沫和对IT过度投资问题。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发生转折性变化,从高速增长已变成急剧减速,新经济发展处于调整阶段。美国GDP增长率从2000年第2季度的5.7%降到2000年第3、4季度的1.3%和1.9%,2001年第1、2、3季度进一步降到1.3%、0.3和-1.1%。工业部门出现一年的衰退,工业生产从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减少6.3%。其中IT部门首当其冲,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严重亏损,大量网络公司破产,其他公司纷纷缩减投资、大量裁员。失业问题急剧恶化,全美失业率从2000年10月的3.9%上升到2001年10月的5.4%,从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美国新增加失业人数达200万人。

美国经济减速和新经济调整是过去经济扩张期积累问题恶化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面对当时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美联储从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间6次加息,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和对利率敏感的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的生产。其次,2000年油价比1998年最低点上升3倍,使企业和个人多支付相当于占GDP1.5%的费用。再次,股市泡沫破灭,其中纳指暴跌近70%,导致“财富效应”逆转。据估计,在1995~1999年,股市升值使家庭每年消费的开支增加额相当于GDP的0.5%~1.25%,在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股市下跌使股票缩水6.5万亿美元,导致家庭消费开支大量减少。第四,近几年企业对信息技术(IT)等产业的过度投资造成这些部门的生产过剩,存货积压。据统计,1996~2000年,电信业的资本投资年均增长率达25%。巨额投资创造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在近来需求疲软和大量存货积压情况下,投资必然收缩,电信业2001年的资本投资下降15%。此外,“9·11”恐怖袭击美国事件的发生,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特别是打击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使已濒临于衰退边缘的经济继续下滑,并且陷入衰退。随着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指狂泻、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及大批网络公司的破产,否定新经济的观点沸沸扬扬,有的甚至断言新经济已经死亡。

实际上,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从三次产业革命历史来看,在每次产业革命中,经济和生产率增长出现高涨、停滞或下降阶段,但后来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化和新技术的扩散和广泛应用,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产业结构乃至社会生活都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近来美国经济衰退表明美国新经济进入调整阶段,但美国经济今后还将继续发展。因此,尽管因特网泡沫已破灭,但IT仍将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因特网将改变世界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但这不可能在几个月、几年内完成,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战争”,而不是小规模的“战役”。因此,新经济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

美国新经济将何去何从?这次经济衰退是表明新经济“结束的开始”,还是“开始的结束”?笔者认为是新经济初始阶段的结束,新经济经过调整仍将继续发展。从近期看,由于股市继续低迷、企业利润预期下降,生产过剩未缓解,企业对IT投资难以出现新的高潮,因此新经济的调整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从中长期看,美国新经济将继续发展并逐渐成熟。

首先,网络经济的调整可为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其一,网络对经济的影响正在深化。目前,它仅是一个能降低成本和能拉近公司与客户的工具,在今后10年,网络将改变公司内部工作方式,可以成为每个环节和每项工作的信息中枢。其二,因特网公司经营更加务实。他们体会到,最终决定制造商成败的是他们是否开发出了好的产品,是否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否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不是拥有最耀眼的网站、最大的虚拟市场。在零售业、制造业和运输业,物质因素的力量超过了虚拟因素的力量。然而,改变公司和市场结构是一个艰难、痛苦和缓慢的过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麦卡菲指出:“迄今为止,在利用因特网方面,人们仅仅做了一件好做的事情。”据估算,建一个最好的网站需要1500万美元到2500万美元,而建造一个仓库和为个人用户网络建一个配送系统至少需要投资1.5亿美元。其三,企业改变经营理念与模式。其中突出的是多样化模式。网络失败的教训之一是:长期以来网络公司依赖于单一的收益来源。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模式,这意味着用户将对以前免费的使用服务付费。2000年底开始,网络公司增加了对那些原本免费提供的联网和送货服务的收费。网上零售商也在提高网上商品的价格。最后,网络技术也发生重要变革。随着万维网历经10年发展而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各家公司正在寻找逾越它的新途径。一系列新的非万维网技术将提高人际交流的效率,并将导致新一代因特网明星的诞生。

其次,IT革命方兴未艾,作为IT革命产物的新经济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少专家认为,美国IT革命尚处于发展阶段,IT的潜力迄今仅发挥出1/3。未来几年,美国企业将继续扩大对信息及其相关高新技术的投资,IT本身也在不断改进。电脑的信息存储量在扩大,运算速度在加快。因特网采用宽带技术后其速度也将大大提高。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01年3月底《金融时报》上载文指出:数字革命仅仅是新经济这一更大、更长的过程的前一阶段,后一阶段将是信息技术与生物革命的充分融合。在上一阶段中,信息技术使生物学发生巨变,在下一阶段中,生物学将使信息技术发生巨变。目前美国不仅在生物技术方面领先,并且在宇航技术(如加紧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等将有新的突破。当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时,这将再次使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再次,随着新经济向全球扩展,美国新经济发展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新经济成为世界性现象的“硬”、“软”等方面条件已逐渐具备。从“硬”环境看,各国竞相发展IT产业,近年来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制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经济的计划,增加对IT的投资。作为IT领头羊美国,正在加快研发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电脑。为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盟加紧制定适合欧洲新经济的发展计划,1999年底,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建立“网络欧洲”的“政治倡议”。2000年8月,欧盟国家领导人在里斯本会议上决定,在今后两三年内全方位发展新经济。日本近几届政府已决定加速IT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网络技术和普及网络作为战略重点,以此摆脱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利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韩国2000年开始实施“21世纪韩国网络化”计划,2000年11月,东盟国家出台了《电子东盟的框架协议》,2001年10月在我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新经济倡议》,印度近年推出了争取在2008年建成“超级信息大国”的计划和政策。此外,不少拉美和非洲国家也积极致力于建立IT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从“软”的方面看,许多国家放松对电信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快对IT等新经济需要的人才培养,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板股市。欧洲近几年来已建立起创业板股市,在风险资本机制运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欧盟还决定在2001年前完全开放电信市场,并要求各成员国所有学校都连接因特网,培养IT技术和管理人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在建立IT基础设施上起步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培养人才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机制的新阶段。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社会还设法建立有关因特网经济管理政策框架和法规,这些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电子货币、远程金融服务、网上交易税收管理以及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以规范新经济活动的各种行为,保障新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在IT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新经济已出现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确,新经济目前正面临经济急速减速的挑战,高技术部门正为前几年的股市泡沫和投资过度付出重大的代价:对高技术投资锐减,风险资本投资下降,从而影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进而影响美国生产率和竞争力。然而,这是新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调整阶段,可使非理性的股市向理性化回归,使过热过快的网络经济发回到适度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新经济的认识应更全面、更理性和更辩证。在新经济发展顺利时不要全盘肯定,在出现挫折时也不要全面否定。

三、新经济对中国的机遇、挑战和启示

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将在21世纪继续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经济对于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向新经济过渡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首先,应采取先进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次,我国可发挥经济科技发展后发优势。采取跨跃式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学习曲线”的高点和“成本曲线”的低点上进入信息时代。再次,我国具有发展新经济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我国拥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强的综合实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学科较为齐全,有一支较强大的科技队伍,有一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然而,中国发展新经济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二元”发展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阶段向信息化过渡,我国目前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努力和财力。第二,我国在科技特别是科技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要研究并借鉴国外发展新经济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并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发展战略。美国在发展新经济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发展新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这里的创新既包括知识和技术创新,也包含制度和政策创新。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对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不会有以知识为基础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也不会有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2.新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与之运行相适应的硬、软环境。这就是说,在投资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建立和健全新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这些均是发展新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3.新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建立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并行不悖。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同时,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等“旧经济”转变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与旧经济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两者联系日益密切,两者结合可产生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效果。因此,发展新经济要采取“双管齐下”的战略,即建立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把传统产业改造为新经济,让所有部门和各个经济单位都进入新经济的轨道上经营。

4.新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类资源”。新经济是全球化经济,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我国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并进一步扩大开放,既要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和吸引外资,又要继续扩大内需,以增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金融等风险的能力。

5.新经济运行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不排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在金融、电信等许多领域解除管制,为企业间进行公平竞争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对经济、股市等方面的运行加强了宏观调控,以保障运行的平衡、稳定和持续进行。美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进行超越国界的国际调控或政策协调,为美国新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更有利和更广泛的外部环境。

6.新经济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和“磨练”的结果。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这用来比喻美国新经济的酝酿和锻造过程是不过分的。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基于两个结构性调整过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是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两个调整过程从80年代下半期就启动,90年代进入高潮,9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的成效凸显。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过程。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面临着国民经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我们在新经济发展过程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但又不可操之过急。在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的同时,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的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标签:;  ;  ;  ;  

为新经济注入脉搏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