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_过程能力论文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教学过程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关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我感到,只要教师精心设计,任何一节课都可以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以“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节课共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 比较运动的快慢。

实验过程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教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次,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实验结论 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短的快。

这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可以激发其他学生观察比较的兴趣。在此之后,马上提出“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疑问,留下悬念,为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埋下伏笔,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必要性。

实验二

实验目的 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比较运动的快慢。

实验仪器及原理 [气垫导轨]:气垫导轨上有很多小孔,导轨连着气泵。当气泵充气时,导轨上形成一层气膜,使滑块的运动近似匀速运动。

[数字计时器]:数字计时器是一种精确测定时间间隔的仪器。两个黑色的装置为光电门,当滑块的挡片经过光电门1时,数字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滑块的挡片经过光电门2时,计时结束。数字计时器记下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对应的位移可由导轨上的标尺读出。

实验过程 使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两次,得到两组数据,比较运动的快慢。

第一次:滑块运动的位移为60cm,时间为1.621s。

第二次:滑块运动的位移为30cm,时间为645.3ms。

实验结论 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后得出,第二次运动的快。

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得到两组数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对待科学要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这样要比直接给出两组数据更有意义。

实验三(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实验仪器及原理 [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每隔0.02s打一个点。把纸带从小黑片的下方穿进去,插上电源,按住开关,用手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下很多小点,这些点记录了手的运动。

实验过程 两位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学生(将纸带实物投影)分析得出:由于每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那么通过点迹间距离的变化,可以判断纸带做变速运动。

设计实验三是为了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进而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实验一”中,学生要比较出谁走得快就必须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实验二”中,学生要观察滑块两次运动的过程,读取并记录数据。“实验三”中,学生要观察纸带上的点迹,分析规律。这三个实验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要合理分工、通力配合才能使实验获得成功。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平均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实验三完成后,取两段纸带(这两段纸带上的点数相同),将纸带平行放置(实物投影)(如图1),让学生比较两段纸带运动的快慢。学生的第一反应为:AE段和CD段运动的时间相同,AE段比 CD段长,那么AE段比CD段运动得快。接下来有学生质疑:并不是AE之间每一小段运动的都快,AE段中的GH段就比CD段中的CF段慢。又有学生补充:说AE段比CD段运动得快,应该是平均意义的快,在不分析中间过程的细节时这种说法也是对的。老师总结:“AE段比CD段运动得快”是一种粗略的说法,是指平均起来的快慢。因此又引入一个物理量“平均速度”来描述这种平均意义的快慢。

图1

提出问题时老师有意地设置了“知识陷阱”,使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矛盾的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心理动力,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正确的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生对于瞬时速度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极限的思维方法来理解它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考验和锻炼,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引导好思维的过程。为了突破难点,采取了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首先提出问题:(仍然分析纸带)要想精确的描述AE段运动的快慢,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求出每一小段的速度。老师追问:每一小段之间的部分速度就不变吗?学生回答:可能还不是,那么应求更短的小段的速度,最好求出每一点的速度。老师抓住机会继续问:如何求某一点的速度呢?如A点的速度?学生讨论后得出:用离A点很近的一小段位移比对应的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很接近A点的速度,取的这一小段越小其平均速度越接近A点的速度,当取的这一小段无穷小则其平均速度就几乎等于A点的速度。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做运动的物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概念建立之初,设置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以及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思维加工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提升思维层次,开拓思维空间。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设置了多个问题,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表述清楚、准确、全面、规范,从而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和思维的协调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比较复杂问题得到解决时,请一位同学给出最终的较为全面的结论,以及在小结时请学生来总结,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一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时,播放一个短片。

[短片内容]:在高速公路上,一位司机被交警拦住了,理由是超速(该高速公路限制时速为100公里每小时),司机觉得很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30分钟内才走了40公里,没超速啊!”

老师:是交警弄错了吗?

学生分析:不是,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超速,但高速公路限制时速为100公里是瞬时速度,那辆车一定是某时刻超速了。

理论联系实际二

在三个概念都清楚之后,老师问:请大家想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够显示速度?学生很踊跃:速度计,路标,测速仪。老师展示以上物品。

理论联系实际三

在课的最后,老师提出:请同学们说说形容快慢的词语。学生们分成两组比赛说词语。学生们很兴奋,说出了很多词语。

如,快:一闪而过,流星赶月,转瞬即逝,呼啸而过,健步如飞,追风逐电,白驹过隙等。

慢:慢慢腾腾,蜗行牛步,慢条斯理,闲庭信步,姗姗来迟等。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紧密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由于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很接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是人教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并不是大家热衷于研究的课,但就是这样一节本来看似平淡无奇的课,同样可以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

标签:;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