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一幅恢宏而富丽的蓝图——构建《中学生作文学》学科体系是中国作文教育史的呼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丽论文,教育史论文,一幅论文,蓝图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的困惑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一个文章大国。
既为文章大国,理所当然地也是研究文章创制理论的大国。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当它的形态比较完备、艺术实践比较活跃,又有较多的资料可供研究的时候,都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著述问世——尽管理论总是相对滞后,但它毕竟是理性的沉淀和升华。一旦理论的框架搭建起来并不断完善,它对于该艺术门类“产品”质量的提高,又必然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中国丰富的文论毫不例外,在某种意义上,是它,掀起了中国文章发展史的一个又一个波澜。
由于诸多文本既是文章(从实用的角度看),又是文学作品(从审美的角度看)——如古代的碑文、当代的报告文学等等。中国古代的文论,上自南朝(梁)刘勰所撰(成书在齐末)《文心雕龙》,下讫清末民初包臣的《艺舟双辑》和刘熙载的《艺概》,除了极少数诗论、词论和戏剧论著而外,绝大部分都是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统”而论之的。
显然,这种“合二而一”的“历史脚步”又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创作及写作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化。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推动下,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文章本质的认识的深化,大批以“应用之文”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学”范畴的理论专著,相继问世。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1949年至“文革”结束,文章学的研究又长期处于落寞的阶段。
“文革”结束之后,在解放思想、繁荣学术的自由民主的推动下,以首都师大张寿康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专家纷纷推出文章学专著,师范类大学相继丌设了写作课或文章学选修课,还有一些大学招收了文章学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文章学的研究,蔚成风气。
至此,我们该说到中学生作文了。
中学生作文无“学”。
指导作家创作的文学概论和创作论能指导中学生作文吗?似乎不少原理、技法还是能用,但到底该用哪些?
指导作者写作的写作学、文章学能指导中学生作文吗?似乎能用、该用的原理和技法远比文学概论和创作论的为多,然而将大学的写作教材、文章学教程搬到中学生作文教学课堂上来,行吗?
指导中学生作文实践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文学概论和创作论有有用的部分,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是不是离得有点远?写作学、文章学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可用,尽管离得很近,但却不能照搬——它是发现、揭示社会上的作者写应用于社会的实用之文的规律和写的一般技法的,中学生要学习其技法,掌握其规律,还需要对中学生作文的主体(学生)、客体(社会)、本体(中学生作文)作哪些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中国的文章创制理论史和中学生作文教育史把这些似乎有丰富理论而实则无系统理论的困惑,留给了当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和学生……
二、现实的尴尬
历史的困惑必然导致现实的尴尬。
当代中学生作文教育的尴尬,实则是中学生作文无“学”的尴尬:在理论方面,表现为虽无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系统(尽管在不少具体问题上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在作文操作及作文教学操作的技法上不乏以科学的理论为支撑的新的探索及归纳),但却有不少或片面或错误的“理论”在指导着或在实际上指导着作文教学;在实践方面,表现为大多数人或盲目地模仿不断花样翻新的操作意义上的小智术,或因循守旧重复着早已过时的做法,但却依然带领学生进行着高消耗、低效率乃至违背规律的无效“训练”。
先说理论方面。
一是没有形成本学科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在作文教学辅导类书籍中,在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的评估中,有极少数人引入了某些文学创作原理和技法,相当多的人则固守已相对陈旧的文章学、写作学概念,还有少数人在相对陈旧的文章学、写作学概念中再羼入一些时髦的政治、道德及新闻的概念……“话”不投机,便难于沟通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是无独立的、被广泛使用的中学生作文教材。因为无“学”,自然难得有“术”——自建国至今,仍无被广泛使用的作文教材,作文教学的无序、弱化乃至在个别地区和学校实际上被取消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即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依然将作文作为揭示、漫谈式的知识短文组成单元,编在各册教材的后半部分,虽有简明、精要、实用的特点,但显然缺乏作为“教材”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上述这些,还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内容上的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是新旧教材,在与作文有关的短文和练习题中,每每陷入一种临时抱佛脚、只管局部而不顾整体的匆忙:一谈到某一“写”的技法,往往写道,作家××ד曾经说过……我们中学生作文也应该……”。我们是否应该用文本的形式,明确地告诉中学主,作家创作的哪些原理和技法同样适用于中学生作文,哪些不适用,即便是适用的,在运用上有没有某些差异或不同?一谈到某一“写”的原理,又往往顾此失彼,忽略了文章学的常识——譬如初中第一册(人教社编著)的作文知识短文《作文贵在创新》写道:“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文章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这里,如不说明这些话只适用于记叙类作文而一般并不适用于应用类作文,势必会引起学生在文体入门上的某种混乱。
三是作文教学研究和作文教学改革尚未追本溯源。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一批有志之士,或从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入手,或从自己的长项着眼,选取各自的突破口,标新立异,大胆探索,可谓“旗帜”飘扬。必须承认,在每一面“旗帜”(如“绿色作文”“轻松作文”“快乐作文”“趣味作文”“快速作文”“创意作文”“情境作文”“新概念作文”等等)背后,都有一个新鲜的见解或一个给人启迪的思想,而且一般都有富于操作性的付诸实践的案例——所有这些,都给构建“中学生作文学”提供了开拓性的理论启示或可从中提炼思想的材料矿石。然而,它们还远不是严密、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它们,总给人一种既已见到秀美的独木便渴望走进博大的森林的渴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中学生作文教学改革之“本”与“源”,当是“中学生作文学”的严密而科学的学科体系。大厦未成,若只是停留在一砖一瓦、一柱一石的花样翻新上,新世纪中国中学生作文教育的步履,依然不会轻盈而敏捷。
四是诸多长期流行的和新兴的作文观念,需要重新审视。理论的地带,从来不是真空,不是科学的理论去占领,就是半科学、伪科学的理论去占领。
譬如长期流行的一个观念是:中学生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从字面含义看,完全正确。而且大学以及某些“作家班”也都不是培养作家的;培养作家的,是生活。但从命题背后的“思想”及由“思想”所派生的观点和做法来看,则有许多是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第一,有些规律,是管着创作和作文(当然二者又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的——譬如要写真情实感和独特的感受,要写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写前要成竹在胸,然后尽可能一气呵成等等。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拒绝作家创作经验的认识和做法——如强调“感情”要“真实健康”(高中大纲)。《课程标准》关于感情的提法则是“感情真实”(5、6年级)、“感情真挚”(7~9年级),后者比前者少了“健康”二字,我以为这体现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观念。由于受“载道”的遗传和几十年来极“左”思想的影响,现在最担心的依然是学生不敢写、不会写、不能写(因为本来就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刚刚萌生了一点写自己感情的念头,但又吃不准是否“健康”,于是不是写大感情(如“看到人类环境恶化,我为人类悲哀”),就是写公众感情(如“祖国啊,我的母亲”)。或者干脆抄别人的感情(如“得到时并不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遗憾的是,不少特别强调“中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的研究者、命题人还要在见诸于文字的试题评分标准、竞赛作文评分标准之中的感情“健康”之前再加“积极”,之后再加“向上”。我们以为不用“健康”二字,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对学生通过作文教育活动培养其“健康”的感情。要知道,感情丰富细腻、厚重博、“积极健康向上”(这些要求原本都不错)乃是学生在知识上广博、思想上深刻、做人上成熟、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的标志——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完成这个过程。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包括教者自己)毕其功于一“文”呢?第二,由于过分强调了中学生作文与创作的不同点,因而坚守一些违背“写”的总规律的中学生作文的清规戒律,使学生在条条绳索的捆绑之下,举步维艰。诸如:必须写真人真事,必须要有“时代精神”(不少同仁心目中的“时代精神”实际上则是时政热点甚或最响亮的中心工作的口号,写真正的时代精神当然不错),要写对自己最有教育意义的事,必须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甚至某一年的高考试题让考生写35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不一而足。第三,由于过分强调了中学生作文与创作的不同点,便不重视让学生在熟读乃至背诵大量名家名篇的时候,去潜移默化地体悟作文的原理及方法,而是只让学生通过模仿学生模范作文(当然适量的参照是必要的)去提高作文水平(我们认为,新语文教材的良苦用心之一便在于纠正这种偏见)。第四,由于过分强调了中学生作文与创作的不同点,误以为作文能力不是学生“写”出来的而是教师“教”出来的,于是便使课外的作文实践活动(周记、日记、社会调查、辩论、文学社活动等)落空或徒具形式。正确的观念应该是:第一,中学生作文教学应该遵循而绝不能违背创作与作文的共同规律;中学生绝不应拒绝而应该在适量的文学作品的习作中去体悟作家创作的甘苦并潜移默化地学习对于作文有用的东西;教师也应适当进行作家创作规律及经验的研究,以便从中获得对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经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中列举了《诗歌创作》《小说创作》《戏剧与影视文学创作》等条目,不仅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中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的观念已经过时,甚至说明:如能对那些有一定文学天赋而又十分痴迷文学创作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创作”方面的“培养”,从而使某些学生日后真的成为“作家”,当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即使未能成为作家,学生通过有关创作的选修课的培养,提高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全面素养,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不说是幸事。
又如新兴的一个作文教学观念是:淡化文体。此观念不见之于严肃的文本阐述,然而却弥漫于当下作文教学、教研和测试的空气之中。从不要用过死过多的文体规矩束缚学生的作文思路、考试命题不宜对文体限制过窄过死、传统的文体观念也应随创作和写作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角度考虑,此论不谬。但在训练和一些考试中,已经出现了怎样写都“可以”和四不像作文被认为是“淡化文体”的误解。人教社所出版的教材尽管没有严格按照文体编排单元,但还是未能完全摆脱,事实上也不可能摆脱文体的框架——选文的文学样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及中学生作文的样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大框架像框式结构的高楼大厦的“骨架”一样,顶天立地地矗立在那儿,你只能反复揣摩如何在教材和训练中使学生处理好既符合文体规范又享受行文自由二者的关系,而不可能淡化它。在文体训练的问题上,尚有如下三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僵死的文体对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是表达内容的枷锁,而必备的文体样式则是学步的拐棍。第二,能选定文体是经过了严格、科学的文体训练,已经入门的学生在文体运用上取得了一定自由度的体现。但正如同篮球运动员不经过严格地在罚球线上正面投篮的千百次训练却梦想三分球百发百中、旋转360扣篮个个出彩一样,要取得选定文体的自由,不经过严格、科学的文体训练是不可想象的。第三,一切艺术门类无一例外地都是按照形式的类别(大类之下,再分小类)确定其训练序列的。文体,正是中学生作文的主要形式。所以,从训练的角度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不断探索一个科学的诸种文体训练的序列以及确定各个文体训练的智能点的问题,恐怕对文体教的淡化和学的淡化,都只能是自取其扰。第四,从作家、学生在“写”的形式上不同价值取向看,前者全在创造的成就大小—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规范而创造了新的样式(一般来说,作家们仍是沿袭已有的文体样式,能有一点点创新已十分难能可贵,因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的诞生,往往需要整整一代作家的不懈追求);后者几乎全在模仿得成功的程度的大小——试想,高中学生模仿作家写的散文学写记叙文,是不是只有极少数人在样式上真正“像”散文?当然,个别学生写出了在形式上也有某些创新的文学作品,则属需要另当别论的个案。若在作文训练中“淡化”了文体,学生将模仿什么?
再看实践方面。
一是教师“只说不练”。除了少数作文教育观念较先进的地区和学校而外,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对教师的“写”是没有常规性要求的——听课不听作文课,检查教案不检查作文教案(稍认真点的只检查学生写作文的次数),在教学之余写点文章的还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这种环境下,相当多的教师自己不“写”而只是给学生“说”一点作文知识的状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平时“以考代练”。铺天盖地的“同步训练”有作文题,应接不暇的考试有作文题,除了上讲读课,一套套做题、一次次考试就行了——不要妄想有什么训练序列和方法,不少教师在实际上取消了培养能力意义上的“练”,实际上只是在一次次“考”中逐渐摧毁学生与生俱来的对作文的兴趣。
三是痴迷于考前传授对付作文的诀窍。写应试作文也有它自身的规律,考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责无旁贷。然而,越是平时没有进行严格、科学训练的教师,越迷信考前诀窍的传授的神效——诸如如何组装熟悉的材料(甚至包括如何搬用学过的教材中的事例,搬用试题中作文题之前的现代文中的事例和观点),如何套用别人的文章等等。
四是作文观的扭曲。由于作文教学的失误或失败,不少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即使拼凑也难以成篇;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制造少情寡味、为分而写的“书斋作文”(也只是所谓比及格分数稍高的“大路作文”);只有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或个人的天赋等原因,能写出像样的作文。在这些学校,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作文就是“编”“吹”,别人写得好自己却写不好仅仅是因为别人会“编”善“吹”,而自己仅仅是不“编”不善“吹”。
五是审美趣味低下。不少学生由于怯于写、懒于写、凑和着写,一句话,没有唤起自己作文的主体的冲动,没有品尝过宣泄感情、敞开心灵的愉悦,人格境界也未能在用心、动情的作文过程中得到提升,因而,其欣赏文章的趣味比较低下。庸俗而不实的歌星绯闻,无聊而低级的笑话……填充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全部空间。像这样读写都在歧路徘徊而且“劣势互补”的情况,不能不引起作文教育改革的有心人的痛切思考。
三、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作文教学理论上的困惑和现实的尴尬将语文教育界逼到了作文教学模式的四堵墙、一个无法转身的死角。
21世纪历史舞台的大幕一拉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全方位地面临着全球的挑战。
就作文教育而言。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放眼世界,更新作文教育的一系列观念,在指导思想、训练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弃旧图新,从而保持与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育同步。
就提高学生的全面的语文素质(绝不仅仅是作文能力),特别是就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而论,抛弃“书斋作文”的安装,告别仅仅将作文当作“作业”的历史,真正将作文当作无限丰富的“活动”,已是摆在教师脚下别无选择的、一条既宽广又漫长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
从学习和落实部颁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先进理念的角度来看,摸索、创建一个作文教学的务实、科学、开放的系统工程,已是摆在教材编写人员、教研人员以及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不容回避的“工作”,同仁们面临的挑战拒绝“××赶闯,让他先走一步,我等着学习别人的经验”的中国式的谦恭。
我们没有一条退路。
我们拥有唯一的一条出路——大胆而审慎地创新。
我国中学生作文教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掀开中国作文教育史乃至中国语文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绘制《中学生作文学》的蓝图,当是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的重要的一步。
我们动笔了,尽管有些匆忙,然而,其情切切。
这幅蓝图,当然需要不断地修改。
让大家都来关注它,并且拿起手中的笔,略作沉吟,尽情尽兴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