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形成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次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初步的研究,我们认识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求实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经典上的社会主义当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成了起点。于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不久,就试图从生产关系上向共产主义过渡,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道德完美,从而吃尽了苦头。苦涩的教训使我们从书本回到了现实,开始正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是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事求是的估价,解决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问题,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这一理论关于“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等论述,都是考虑到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都昭示着建设社会主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二、实践性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他特别强调要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过来。他的理论创新都是总结和提升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的成果,反过来又在新的实践中经受检验,获得发展。用科学理论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取向和显著特色。邓小平理论的宗旨不仅仅停留在“求真”、“求是”的理论理性层面上,更致力于从“务实”、“管用”的实践理性层面上进行思考,以求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观念的创新。他始终关注的是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坚持面向现实去进行理论思考,并以实践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的标准。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冲破姓“资”姓“社”的困扰,凡是实践证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就坚持。

三、人民性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行事,依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他在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目的的阐述,还是对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衡量各项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的确立,都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完全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建国大纲。

四、创造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照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它必须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这些在马列本本里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因此,没有胆略,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不可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上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勇于探求真理。他鲜明地提出,世界形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列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不断地批判迷信本本、拘泥教条、照搬外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表现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他勇于探求真理的丰硕成果。其中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是他首先提出并进行科学阐明的。比如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概括,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概括,关于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的概括,关于台阶式发展战略的概括等等,都是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新的回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五、辩证性

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诸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两者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发展经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反对政治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反对思想多元化;自力更生为主与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的统一等等。善于“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特色。他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提出的许多论断也都具有特定的指称,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再如面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滑坡问题,他明确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两手抓。这也都是邓小平同志深思熟虑、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十分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六、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同样如此。党的十四大在充分肯定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指出,这是我们党到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个认识还有待于从两个方面吸收新的思想营养:一个是从亿万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创造中吸收营养,一个是从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中吸收营养。中国革命是一篇大文章,毛泽东曾形象地把中国革命这篇大文章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下篇,上篇已由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写好了,其代表作就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而其下篇,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也“初步”写好了,其代表作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用了“初步”这个词,这个估价是有份量、有分寸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中,它的实践还远远没有完结。正如它诞生在实践中一样,它的发展和生命力也离不开实践,一旦它离开了实践,它就不能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它还有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正是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的独特的理论品格。这种理论品格的价值,使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一个能够不断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体系。

标签:;  ;  ;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