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论文_董娜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论文_董娜

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 710016

摘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地震预测工作走向更高的探索阶段。

关键词:新形势;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所带来的重大灾害后果,采取地震监测预报措施是极为重要的。新形势下我国地震监测水平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新形势背景下进行改善和优化。

一、地震监测预报概述

地震即地振动,又可称之为地动。实质上这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振动的自然现象,期间会产生地震波。自古以来,地震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型,这一现象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现代破坏性地震,如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或者经济发展繁荣区域则会严重威胁和影响受灾区域内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对社会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正如近期“8?8”九寨沟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9秒,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至今已导致20人遇难,507人受伤,共记录余震总数为2318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破坏和重要景点垮塌等带来的惨重影响已难以估量。我国政府及社会人士都已迅速组织救灾工作。而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尽可能挽救损失,已成为了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问题。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地震工作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人力配备、资源建设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援。地震监测预报是通过正确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以多种科学观测结果为基础,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的科学探索过程。其中地震监测预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有着多样化的分类:按照地震发生时间范围分类,可分为临时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按照地震监测预报方法则可分为物理性监测预报和经验性监测预报。按照监测对象可分为地震地质、电磁、形变以及地下流体等。在新形势下,全球地震活动日益升级,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重大地震灾害频发,因此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探索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数十年的防震减灾和监测预报工作,通过多年以来的艰辛探索,基本建立了全国预报工作的体系,制定和完善 了相关《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固定和流动地震观测网络,机构设置和人才配备也不断健全。随着“十五”基本建设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在内的防震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逐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首先地震灾害属于极为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具备组织性、随机性以及复杂性,这作为全球性最为棘手的科学难题,也极大增强了科学监测和预报的难度。其次在地震灾害的震源区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测设施及装备,这会直接导致对于地震孕育和发生,尤其是地震震源处岩石的应力与强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同样也会增加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在同一区域内发生周期较长,对于地震数据采集也会带来难度。另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主要参考于地震前兆现象,但由于区域性的差别,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将直接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这需要不断在地震灾害中进行探索和经验积累,同时运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监测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新形势下地震检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一)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

在过去,传统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精度级别很高的观测网,在实践上采样率不断提高,对于探索地震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参数测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设备本身成本昂贵,对于观测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这也就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影响,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同样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判断地震发展趋势,这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都需要提高密度,但传统研究过程中的繁琐模型套用和计算并不利于展开地震发展趋势的合理分析。因此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中,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有助于更为迅速地针对全球观测数据进行汇总和挖掘,不仅局限于我国或者某个区域,这将极大突破现有的数据量,对于全球化震情的把握也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有效实现数据共享,扩充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挖掘。通过全球地震大数据平台和分析系统的构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协作,对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展开协同合作和多样本研究,这样也能通过对全球震情的把握,进一步降低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

(二)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

一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都是基于网络连接各地区的监测站,形成地震观测系统,这具备坚实的互联网基础。而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这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向物联网方向发展。例如当前国家支持的IPv6地震应用项目以及预警项目,都已为新时代地震观测网络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更为密集的观测网络,同时还可基于全球物联网之上实现振动、温度、地磁、重力、压力、气体等要素的传感。结合当前的传感器APP设计应用软件,在未来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方向将进入传感器的全面网络时代,这将极大改变和优化传统地震监测的处理办法。

结束语: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当前全球性的重要难题,同时地震灾害的发生又给社会发展和人员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的及时程度和准确程度,这需要结合当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威.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39(01):1-14.

[2]张晁军,陈会忠,李卫东,等.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30(04):1561-1568.

[3]吴中海,赵根模.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J].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4]张肇诚,张炜.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J].地震学报,2016,38(04):564-579+658.

论文作者:董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论文_董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