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芳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茄子河小学 154600;陈 敏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七小学 154600
构建高效课堂,发展学生心智,是教育改革的追求。高效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营造愉悦氛围,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健康发展。特别是现行教材更加凸显了“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它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事实。使学生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心智,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备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做到心中有“标”、脑中有“本”、目中有“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爱上数学
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这既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用自己的微笑给学生带来欢乐,用自己的关心与信任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关爱、被重视的。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
其二,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要学习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巧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把握学情,准确定标
例如“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会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能快速比较出“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教材创设了“校园面积”比较的情境,引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提供了三种思路: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第二种是根据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根据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第三种思路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在这节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在此同时理解通分并学会通分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新课程强调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学习中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手操作,要用心灵去感悟,调动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即“做”数学。
1.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课上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再说一说:你手中的物品是什么样的?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进而了解这类物体形状的特征。这样,将自身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为真实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调整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教学中,要创造学生合作的机会,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主动与同伴交流,在相互评价中得到启发与补充,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确保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四、引发思考,启迪思维
教材注重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兴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两点……”答案不唯一,解法多样性,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老师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沉甸甸的收获,他们的创造甚至可以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教学前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深刻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学情,课前教师的预设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生成才会精彩纷呈。数学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我们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陈茂芳,陈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分数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分母论文; 情境论文; 大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