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兼论我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思路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兼论我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思路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兼谈我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关举措与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我院论文,举措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1—0066—06

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强调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个社会中,“推进未来发展动力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这些因素将会创造经济奇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的基本任务。

一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按照OECD(世界经合组织)在其《科技与产业发展展望报告》中的定义,知识可分四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 )”和“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 )”和“知道谁有(Know-who)”的知识,前两者是事实、科学原理和法则,是可以方案化、 可编码的知识,因而也是信息类知识;而后两者是不能文字化的知识,是诀窍类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诀窍类知识是要通过反复、灵活的传授和锻炼才能获得的,它构成了人的智能的重要部分,并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地渗入到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那种只重视书本型知识、不重视运用型知识和能力型知识的作法,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

(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并创造知识的经济。体现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关键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涌流、学科交叉、知识更新周期和科学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创新”已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创新是未来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在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作为传播、发散、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培养源,将广泛而深刻地参与并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如何提高智力资本,培养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这要求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首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应当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应当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汇贯通,善于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社会某种需求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的能力,必须是“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人才

纵观人类前进发展的历程,每一类型的经济形态相应地需要某一类型的人才。农业经济时代需要经验型人才,工业经济时代需要技术运用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知识型、素质型和综合型人才。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社会变迁将全方位地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无疑应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将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他们应该能够面对竞争多变的未来社会,善于抓住机遇,追踪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应该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求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岗位的转换与职业的变化更加频繁。这就使得未来人才的应变能力与基础素质就变得极其重要。为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能力,尤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地面对失败,具备解决多种冲突和协商对话的技巧,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真正成为全面发展和经得起知识经济时代严格筛选的新型人才。

(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信息运用能力的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战略性资源。大学生要想在21世纪有所作为,必须具备捕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除了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应当具备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具备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特别要学会从无限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因而,努力传授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将信息手段灵活地运用于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应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必备内容之一。

(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国际型、开放型人才

当前,世界各国在讨论如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问题上,都强调要具有全球经济战略眼光,具有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家发展前列的精神。这主要基于:首先,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一体化,现代社会科技、通信、经济、文化日益繁荣进步,导致世界与地区合作与交流日趋广泛而深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地区间的交流必将日益频繁,这必然要求新世纪的人才能够了解多种文化,理解并尊重与己不同的宗教风俗和道德观念,具有在广阔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能同异国交流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仪、知识和素养。之外,知识经济时代除了竞争,更多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与沟通,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

(六)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人才

适应知识经济大潮的新世纪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要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这里所说的优良品质也就是国外学者所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它意味着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意味着既能正确对待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更意味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业务素质与思想、心理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和谐统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同时善于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这些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二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

(一)素质教育在内涵、目标和方式上深刻地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它通过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促进个体发展,因而它特别突出人的身心品质的整体性、内在性和综合性。素质教育与窄而偏的专业教育不同,与过分强调应试、文理偏科、不注重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不同,它强调基础素质、全面素质和整体素质。在主体与知识的关系上,主体把现代知识所包含的本质性文化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生存模式中,使之转变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其他教育,把现代工业文明所要求的构成现代主体的最根本的素质,整合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生存方式之中。其内容既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又包括身心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在培养形式上,强调“创新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和“管理教育”。所有这些,正是在本质内容和实现形式上体现并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适应了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高度发展,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二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三是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分析方向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目前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不能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新的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素质教育体现并顺应了知识经济到来之前我国现代人文、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规划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蓝图时,应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我国高等教育放在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思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仅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要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全面进步,而且要抵御低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强烈的行业性和专业特点;市场经济建立后,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打破了部门、行业经济界限。大学生仅学某一方面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需要,要求人才有复合型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高校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复杂多变而又丰富多彩的时代,这就要求未来人才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在复杂的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承受力和优良的本色。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教育首先是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大学生健体、做人,具备基本的体力、生活能力、文明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觉悟、政治态度等。通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以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实现全面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具备这方面心理素质无疑至关重要。

三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切实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改变思想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良好的主观环境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在指导思想上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把素质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首要的是在观念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已在战略上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高校和教师对实现这一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对观念转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缺乏正确理解,往往将素质教育误解为非考试教育或非升学教育,从而在教学中不能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运用、扩散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当前必须把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作为观念转变的关键。同时还要树立高教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念。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使其面对并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才有动力和压力去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

我院十分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门成立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院教学特别是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价。并通过调查、座谈、研讨和宣传发动,使全院师生形成强化素质教育的共识。三年来,学院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调查研究,先后多次组团,由院领导带队,北上南下,东进西发,从省内到省外,从高等院校到县乡中学进行教育考察和市场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1997年5月, 邀请省内部分中学校长和高级教师来院座谈研讨,充分论证素质教育对高师特别是我院发展的重要性。物理系的以强化素质为目标的改革方案通过了省教委专家组的评审,并确立为我院试点系;生物系的“三三制”育人模式,其研究与实践成果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文系的“3211”工程为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所有这些,为我院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一是调整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厚、专业宽、方向多、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加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时,不仅要安排好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也要安排好素质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考试时,要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结合等形式,逐步削弱甚至杜绝考试带来的负效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把讲授、辅导、自学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知识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四是在教学手段上提高现代化水平,发挥计算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利用高科技成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五是在教学管理上要积极改革,鼓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如逐步完善学分制,实行双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使学生不囿于封闭式狭窄的专业范围,加强学科横向交叉联系,为培养知识宽广、基础厚实的综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我院把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一,由院领导挂帅组织实施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由正式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高师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探索》和《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接轨研究》,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优化素质教育结构为出发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第二,围绕并体现素质教育特点,抓好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一是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突出师范性和应用性,对原有部分专业的名称、培养方向、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需要,增设新的素质型、应用型专业,1997年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98年增设了“教育学”(小教方向)、“教育技术学”两个专业,1999年又申请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化学”等五个专业;三是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拓宽了专业基础,淡化了专业意识,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四是抓好重点课程、重点专业的申报和建设,1996年有二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程,1997年增加了“物理学”省级重点专业,在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建设中,突出素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力求以点带面,推动全院素质教育的开展。第三,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在全院开设了30多门跨系选修课和辅修课,取消了补考,实行重修制,并向学分制过渡。对职业技能课也进行了改革,采用注重考核效果的方式,注重实用技能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注重学生实验性、操作性技能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应用型、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因而大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应成为其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所学的内容需要在实验室、实验基地加以验证,动手能力也必须在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对高校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硬件条件,而校外基地建设同样要基于这种考虑,弥补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开设综合性实验,井进行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就我院而言,目前已在生物系的植物生理、物理系的电子线路和模拟电路等实验课中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还有的系开出了选修性实验。根据教育部和省教委的有关通知,我们加强了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逐步向院、系二级过渡;积极组织和支持了有关系、部的实验室评估验收工作,将物理系基础物理实验室进行试点,突出基础性、创新型和师范特色,该实验室于1998年11月顺利通过了省教委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四)立足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强化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

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传统,在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毕业就业等方面多少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定向性。所以各高校在专业教育上拓宽口径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尊重传统,体现特色,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训练。我院作为师范类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是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因而我们把学生的教学综合技能的全面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一,从1997年开始规定学生须过好三关(英语、汉语和计算机)才能顺利毕业。第二,从1998年开始,我院在确定教师职业技能为必修或选修课的基础上,规定三门选修必考科目(《普通话》、《教师口语》、《三笔字》)必须全部合格,发放《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无证者不发毕业证书。第三,组织制定《文化素质教育水平测试大纲》,对各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考试、发证、存档等做了具体规定与说明,并从1999年开始严格执行。

(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通过校园学术及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逐步增强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我院主要通过实地见习、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实践,增加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1996年初我院挑选200 多名学生组建庞大的“湖南省基础教育信息网络”(《中国教育报》1996年元月19日第2 版曾做专门报道),旨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六)充分发挥外部条件的影响示范作用

首先,要注意把校园文化学术活动、各种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学术活动是培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忽视。它也只有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更健康。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文明习惯,培养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为形成学校良好的氛围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要使学生素质高,必须有一批自身素质好的教职工来引导,在与学生接触中,起好示范、表率作用,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见,培养和建立一支业务精通、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并增强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我院通过努力开展学术和文化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途径,充分发挥外部条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示范作用。例如,1998年,以建校40周年庆典为契机,为活跃校园文化、学术空气,开阔师生的人文、科技视野,学院举办了校庆学术报告活动月,邀请了院士、博导、知名教授等24名学者来院做了27场学术报告,效果反映良好。此外,我院还主办了一些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其中有教育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类部级立项项目大组开题会议、’97国际唐诗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古代散文研讨会、全国高师化学教改计划部级立项开题会与第七届化学专业课程改革研讨会、全国新概念物理研讨班、全国近代文学讨论会等。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各种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所有这些,对于开拓师生视野,增强知识技能,提高其人文、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优化素质教育结构,具有明显的效果。

我院作为教学为主并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师范院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稳定提高现有的,积极引进优秀的,重点奖励拔尖的,及时淘汰落伍的”的原则,一是针对现有师资状况,专门出台优惠政策,坚持立足本院培养、适当引进的方针,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低年龄的青年教师;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推荐工作,积极实施“123”人才工程(即培养10名学科带头人,20名学术带头人,30名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此外,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定向、委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些举措,为我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挥教师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已经并将要起重要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足音已清晰可闻,人类和中国都将经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适应这一时代的有效出路。这要求各高校完善体系,改革机制,优化环境,切实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收稿日期:2000—08—04

标签:;  ;  ;  ;  ;  ;  ;  ;  ;  

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兼论我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思路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