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探析_文化程度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探析_文化程度论文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An Exploratory Exposition on Exploit strategy for Labour——Power Resource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战略论文,Exploratory论文,Exposition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94年人力资源总数为82587万人,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三分之一。当代世界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是对高质量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十世纪末期到下世纪中叶,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积累资本,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但是人力资源又是物质财富的消费者,创造物质财富是有条件的,消费物质财富却是没有条件的。只有当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才能创造物质财富。人力资源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低质量的人力资源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和效率损失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的使用效率低,带来的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它需要吸收、消耗基数一定的物质财富。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剩余就越大。所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会推动经济加速增长,带来经济收益的大幅度提高;而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耗费的增加却远远低于人力资源产出的增加。

由于人力资源是能动性的资源,也是特殊的资本性资源,还是高增殖性资源和自我丰富化的资源。所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增加3.55倍;人力资本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1919—1957年的38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有49%是人力资源投资的结果;前苏联经济学家测算:1940—1960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有30%是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取得的;我国1952—1983年,国民收入总额的9%是由于人力资源投资的结果;在经济体制改革期间,北京市用电子计算机对2000个动态数据测算得出结论:十年来,强化人力资源投资使农业经济增长30%。

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估计

改革开放10多年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80—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03%,1994年降低到1.12%,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3。我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联合国人口组织的赞赏。人力资源增长率从1983年起呈递减趋势,1984年,年增长率为3.12%,1989年为2.1%。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982年占总人口的35%,1990年占37%,提高了2%,总数达4.2亿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982年占总人口的18%,1990年占23%,提高了5%;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982年占总人口6.7%,1990年占8%,提高了1.33%,中学生总数达3.5亿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982年占总人口的0.6%,1990年占1.4%,提高了0.8%,总数达1576万人。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教育结构也进行了很大调整,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发展。对2亿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培训,培训县以下的农业管理干部79.3万人及县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107万人;对3000万青年进行了初中文化、初等技术培训,对200万高级工人技工和班组长进行培训,在“七五”计划期间,对8000名大中型企业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进行了岗位职务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由1964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56%。我国在不到20年时间里,实现了西方国家用100年才完成的人口增长类型转变。

其二,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1985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起步,1994年底全国共建职业介绍机构2.5万个,其中劳动部门2万个,其它部门5千个。劳动力市场组织机构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配置已经从依靠行政指令为导向,转为依靠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开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杠杆。1978年,政府计划安排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5%,而由市场调节就业的占15%;1993年,政府计划安排就业人数占总数的15%,而由市场调节的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5%。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用人自主和劳动者择业自由,市场机制已经对劳动力配置起到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大增强,跨地区流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1994年有2500万人跨地区就业,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

人力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人口总数过于庞大,人力资源总体质量低下。由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力长期高速增长,本世纪末人口将达13亿,即使生育率控制在替代水平2.0,二十一世纪中期人口数量将达到15—16亿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我国现有劳动力存量是:农民2亿左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1500万人,城镇失业人口476.4万人,总计2.2亿人。这样,我国劳动力将呈现无限供给的势态。人力资源总量长期供大于求,就业问题是未来半个世纪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难题。

二是人力资源中有文盲、半文盲1.8亿人,占总人口的15.8%。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技工队伍的3%,中级工占20%,初级工占70%;工人中文化程度为大专的占3%,高中的占16%,初中的占18%;农村人力资源中,文盲、半文盲占总数的22%,小学文化程度占38.67%,初中文化程度占31.4%,高中文化程度占6.81%,中专文化程度占0.4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008%;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毕业占15%,中学毕业以下占2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无法满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和深层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

三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长期脱离生产,脱离经济,自我服务,教育培训结构背离经济结构,致使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不能引起社会经济部门的重视和兴趣。提倡多年的“教育兴国”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社会统计我国城镇地区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但是,这个使人欣慰的低失业率的背后是:国有企业1.1亿员工中有闲置员工1000万人和处于停工停产的500万员工,这样实际失业率为15—20%;如果考虑农业2亿多剩余劳动力,则短缺的就业机会与短缺的就业岗位与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源的矛盾异常尖锐。不断涌动着的民工潮和日益恶劣的治安形势就是这种矛盾的直接表现。随着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的大规模失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越来越重视,家庭子女教育和智力投资——民间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潮持久不衰;九十年代,我国劳动力占人口的比值已经达到峰值,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需在三十年后才能到达。这三十年是跨世纪的三十年,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历史上负担最轻的时期,更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充分利用的大好时期。

(一)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优化人口素质。

人力资源数量与总人口数量成正比,人力资源质量与总人口数量成反比,该规律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现在为56亿;在过去的25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将近50%。1994年每出生1000个婴儿,其中93个在发展中国家。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食物与营养供应不足,医疗保健水平差,平均寿命低,死亡率高。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有10亿人在挨饿,每分钟有34人饿死,每年饿死1800万人,其中儿童占53%。繁重的人口压力成为发展中国家沉重的负担。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斐然业绩,为全球作出了贡献,受到联合国人口组织的赞赏。可是“控制人口、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未来半个世纪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

我国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一直没有完成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1990年计划人口为11.13亿人,1990年7月1日实际人口就达到了11.34亿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育龄妇女人数增加,1962—1972年第二次高峰出生的人口在“七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而形成第三次生育高峰;另外,国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允许农村独女户、贫困地区独子户可以生第二胎;此外,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等。

我国人口计划战略应该是:稳定政策、加强治理、增加投入、控制增长、优生优育。树立战略眼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即抓思想教育,更要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综合治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文化素质。资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生育孩子越少。积极办好养老保险,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将有力促进优生优育目标的实现。

(二)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的人力资本长期投资不足。多年来,推行了一条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六五”计划前,科研、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基本建设与新增固定资产占国家全部投资和新增资产总额的5%,最低达3%;80年代后逐步上升到10%。至今,我国教育总支出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力资本积累将更加重要。我国要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要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全党、全国和全社会形成共识,把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当作基本国策,将其作为工作的中期、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其次,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协调配合,激发全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积累人力资本的激情,掀起持久的全民族的教育投资、技能开发、人力资源流动投资和职业经济信息的投资热潮;最后,政府要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全面研究、设计我国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分配政策、财政、金融、税率政策,使人力资本积累与投资的收益逐步提高,真实反映人力资本收益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的客观规律。

(三)建立与发展人力资源产业。

实现社会各级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产业化。人力资源开发产业与其它产业活动不同,人力资源投资者常常可能不是收益者,而收益者也可能不是投资者。在市场经济中,个别企业和个人本能地倾向于尽可能多地享受占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而尽可能少地承担人力资本投资义务,由其他人来投资,由自己来享受收益。现在,许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把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教育培训单位当作其免费培训基地,不但使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教育培训部门蒙受严重损失,而且由此发生矛盾,引起劳动争议与纠纷。这就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的手段,防止和弥补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足而产生的弊病。国家要制定对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倾斜的政策,使人力资源开发产业成为中国最有吸引力的产业,使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

(四)注重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现有文盲、半文盲1.8亿人,其中青少年占30%,每年至少增加文盲2000万人,还有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00万学龄儿童因为贫困不能入学,在校学生中每年有400万小学生流失,300万儿童没有读完小学便离开学校。要特别注重解决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在研究、制定扶贫战略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必须改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状况。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使这些地区的人民能运用他们的主要财富——自身的聪明才智,送走瘟神,迎来繁荣和昌盛、富裕和幸福。

标签:;  ;  ;  ;  ;  ;  ;  ;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探析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