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思想的比较_制度建设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思想的比较_制度建设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建设论文,思想论文,领导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D25;D26 [文献标识码]A

领导制度是领导活动中所依据的原则、体制、规则、程序等的总和。在我国的领导制 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 全党的高度重视”。毛泽东、邓小平都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问题,并在理论和实 践上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战争环境的党的领 导制度,为后来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在建立集体 领导制度方面,有着重要的建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对 后来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党的七大更加完善了民主集中制,把个人服 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写入党章。1948年9月,毛泽东 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 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这个决定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是坚持集体领导成功经验的 科学总结。党委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给党的肌体 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由于各根据地长期分散,处于独立活动的游击战争环境 中,党内出现了某些“分散主义”和“山头主义”等不良倾向。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增 强党性的决定,1942年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领导一元化的决定,1943年关于《中央机构 调整及精简决定》,都是为同这种偏向做斗争而制定的。1948年党中央制定的《健全报 告制度》、《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关于健全党委制》,主要是为克服这种分 散主义倾向而发出的。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更从思想、政治、组织上纠正了 这种分散主义错误。

第三,将民主集中制扩大运用于政权建设中。(1)在井冈山,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制定详 细的各级代表会组织法,加强代表会建设。他还要求要学会对政府的领导,处理好党与 政府的关系。(2)在江西瑞金,党召开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党在各个革 命根据地也普遍召开了县(市)、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3)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 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 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4)解放战争时期,党召开华北临时人民 代表大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为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这一尝 试,初步形成了建立政权组织的规范化章法,开始了政权职能的转变,统一了原来不统 一的各解放区的法令、条例、规章、制度,通过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体现了政权的人民民 主性质。

第四,党和国家政治领导制度的全面确立。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其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民主。(1) 在体制建构和民主形式上,有独具特色的四大创造: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政治协商制;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政府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2)党确立了党委集权,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实行一元化领导原则。( 3)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高饶事件后,中央撤消了6大区行政委员会,令各省对中央 负责。与此同时,由当地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大军区的第一政委。这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集 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措施。

第五,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 来,随着党所处的地位和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领导体制中的官僚主义等弊端 逐步表现出来。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进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 :(1)特别强调要实事求是,要在制度上改革那些与中国国情相违背的东西。(2)提议改 革党代会,实行常任代表制。(3)为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相对平衡,希望建立一种相对 灵活的政制架构。(4)视精兵简政为解决机构庞大、冗员众多等问题的好办法。(5)提出 “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6)重视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为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施作出努力。

综上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有如下特点:

1.开创性。毛泽东在创立党的领导制度中,进行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探索。这在党的 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建党初期,党虽然将民主集中制规定为基本原则,但党的领导制度 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大力突破了前任党的领导人的历史局限,在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党委会集体领导等一系列党的领导制度。这适应了当 时党所处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成为革命由低谷走向成功的组织保证。

2.曲折性。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集体领导受战时首长负责制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游击 分散的环境中形成了战时领导体制。建国初期,面对战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 面对西方的封锁、颠覆和复杂的国内阶级斗争,党中央开始直接管理政府事务,从组织 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这在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毛泽东曾一度运用政治运动等方式去解决党内发生的问题,以至于脱离了党情、国 情,从而发生曲折。

3.局限性。建国以后,在党的领导制度上,我们延续了战争年代党的一元化领导制度 ,并借鉴了苏共的一些制度做法,形成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一直沿袭到“文革”结束 。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的来临,这种领导制度建设的思想逐渐表现出它 的局限性。

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制度是 决定因素”,这是邓小平得出的重要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的同时,邓小平也非常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 内核,因此,成为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民主。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1980年2月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讨论了《中国共产党 章程》(修改草案)。草案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干部制度作了一系列新规定,包括废 止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一条不搞 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 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他首次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 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全部领导制 度建设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第三,贯彻“四化”方针,改革领导干部任用制。邓小平强调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 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了实现新老交替,他强调改革干部制度,建立退休制 度,打破论资排辈,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为始终保持党和国家 的活力,他具体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和任期 制度,实现干部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第四,严格党的纪律,建立健全党的监督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要坚 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章党纪,绝不允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他强 调民主化、法制化要紧密结合,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要求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靠法制来保障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展民主和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更是邓小平领导制度改革思想的灵魂。

纵观邓小平对党的领导制度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 想有以下鲜明特点:

1.超越性。所谓超越,就是超越了过去党的领导制度的局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 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25页。)邓小 平正是认真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深入研究新时期党建新矛盾、新 问题,认真吸取党对领导制度建设的探索成果,找出了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根本办法。

2.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创新精神。他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科学、系统、及时、深刻 地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并指导党的领导制 度改革的实践。

3.科学性。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党情及其他政党的执政规律提出的党的领导制度改 革的思想,是邓小平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他提出党的领导制度建 设必须符合党的政治机构、党的活动和党的肌体运转的规律。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 是为了充分激发党组织的活力,提高运转效率。党的领导制度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 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根本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发展起来的 那一套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领导制度。

4.战略性。在横向上,邓小平纵观世界政党兴衰,明确指出,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 领导制度,是党和国家各项制度改革的关键。在纵向上,他审视历史,立足现在,面向 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坚决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早日实现指明了道路。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之异同

毛泽东、邓小平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前者以 奠基和开拓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学说运用发展于中国,形成了党的领导 制度建设的理论而垂范后人;后者以思想深邃、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领导制度建设 思想的理论体系而光彩耀眼。

首先,从主观条件看,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 文明的复兴奋斗终生。

毛泽东、邓小平在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上有基本的共识。第一,他们的青少年时期都处 在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民族灾难日益深重的时代,具有深重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都立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改造中国的大志。他们都 善于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结合 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作为思想理论家,他们都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养和杰出的创造才能,都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注重党的领导制度建 设。第二,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不把党的领导制度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 ,始终认为,还要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反对党的领导制度中存 在的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弊端,是他们的共同任务。在长期的党 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以其高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善于从实际出发,从 人民利益出发,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伟大的理论创造。毛泽东、邓小平的领 导制度建设思想具有共同的鲜明特点,就是实事求是,讲究科学态度,注重客观效果, 周密思考,反复论证,并且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都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表里一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第三,他们目标相同,勇于探索,力求在制 度上保证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如何改革和完善执政党 自身的运行机制,使其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他们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开辟 这条路径,毛泽东、邓小平都为之艰辛探索,从总体上揭示了党的领导制度的基本规律 ,以坚实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才识,构建了各自的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体系。

其次,毛泽东、邓小平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除了本人的主观条 件之外,历史更为他们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处于极其复杂的变动状态中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毛泽 东到邓小平,他们结合时代发展和国情变化的形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把党的领导 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到新的阶段,为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在领导新中国的 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带领我们党确立了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实行一元化领导原则及其 领导方式、具体制度。当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的共产党应当不断根据实践的 检验及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毛泽东对改革党的领导制度进行了伟大的探索,提 出了许多重大理论。但由于受所处时代的局限,又在探索中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当发现 问题后,他往往采取了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方式。今天看来,这种方式产生的副作用 最终背离了他的初衷。如,“文革”中的错误理论,就给党的领导制度建设造成了极大 的损失。对此,必须把它从科学的毛泽东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体系中剔除,并认真分析 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大胆地推 进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在政治资源的利用和经验的借鉴方面,邓小平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具有与毛泽东不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基础。邓小平面临的是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科技革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国情,中国改革开 放的新实践,当代社会主义与东西方现代化的新经验。邓小平提出不能墨守成规,在体 制目标上进行根本的变革,即从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定不移地转向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领导制度创新。首先,他分析了党和 国家现行的一些领导制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的深层原因,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 关系,与没有建立必要的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其次,邓小平总结了前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并作出了“制度是决定因素”这一精辟论断。 再次,他主张批判地借鉴西方领导制度中有益的东西。在强调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 度的前提下,他认为应当“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 我们有用的东西”。

邓小平强调用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领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和加强在新 形势下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健全,社会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对发展 党内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得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毛泽东、邓小平党的领导制度思想的建设过程是继承、改革、发展的过程,它 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应对严峻挑战、提升执政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二者割裂 开来。他们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有关党的领 导制度的一系列论述,包含许多真知灼见。就理论渊源来说,邓小平的领导制度建设思 想源于毛泽东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对比前文所述的毛泽东所进行的关于党的领导制度 改革的伟大探索,及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我们 不难发现,邓小平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同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立足于党情、国情 ,作出了“制度是决定因素”的精辟论断。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是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的伟大传承。尤为可贵的是,邓小平在继承、改革党的领 导制度建设思想的前提下,大大发展了毛泽东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思想的比较_制度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