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贾家口中学 河北 宁晋 055550)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面对新课改的形势,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深入推进新课改中应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坚持教育创新,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我认为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是课堂教学改革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事政治教学十几年来,我感觉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且要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能自主学习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生才会成为朋友。教师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细腻处见精神。比如: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充满信心的鼓励,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同时,还要注意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在老师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和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会走向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师生做到教学相长
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见解,即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当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不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些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得出的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也要婉转的指出来,并分析错因,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接受。在一节课上,学生曾经的一问,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在讲到“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知识点时,课本中写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做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载入宪法和法律”。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问到:“民族原则等同于民族政策吗?”一句话把我问住了,因为课本上显然把民族原则等同于民族政策,而在备课中,我没有仔细质疑这个问题,停顿片刻后,对这位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对他说:“你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老师都该向你学习,下节课给你满意的答复好吗?”课下,我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课本内容的确忽视了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区别。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紧性和深刻性。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力图实施最有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提炼了教学改革的原则: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去喂学生, 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有的自由与宽容,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浪花,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焕发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4.因势利导,挖掘潜能,善于捕捉意外的教育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唯教案独尊,课堂教学始终严格恪守教案进行,不敢越教案半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是把学生训斥一顿,要么就是自身乱了方寸,远离教案不知如何是好。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我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要善于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如:我在进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利用规律”一课教学时,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完后退时,一脚踏空而手舞足蹈,此状此景即刻引起全体同学轰然大笑。于是,我在学生笑意未尽时,自我解嘲说:“刚才我的优美舞姿,不正好调动了同学们积极学习规律性知识的主动性。”简单的言语,使自己摆脱尴尬局面的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这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勤于探索实践,以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
收稿日期:2016-05-21
论文作者:李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我在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情感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