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体会论文_郭远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体会论文_郭远富

摘要: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实践和摸索,总结新农村规划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新农村规划应具备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并在实际项目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新农村 ; 规划设计

一、新农村规划设计要考虑问题

1.规划应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环境稳定,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必须摒弃以往纯粹的物质空间和指标控制的规划模式,结合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诉求,首先明确农村的经济发展导向和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各村的不同特点合理布局农村空间格局,适当安排村庄的生产生活用地和设施,为村民的生产、居住和社区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舒适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对有条件发展工业的农村要考虑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

2.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重点是着力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规划应体现本村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避免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在长三角、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为了集约使用土地,改善村庄环境采取了拆旧村统建农民新村的形式,新村住宅整齐划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是高标准的村庄建设模式,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榄山村等。但是,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村落分布、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效仿发达农村的建设模式,更不能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大拆大建。

3.规划应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严格保护耕地是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在进行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考虑未来产业结构和村庄建设发展相适应,用地布局功能分区明确,保护土地资源,处理好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的关系。对于珍贵的耕地资源应严格保护,已占用耕地的建设应予以复原,开展土地整理,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土地利用应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通过调整居民点布局,控制农村居民点占地,建设节地型住宅。

4.规划应遵循环保节约的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使农村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就是应该在农村规划中涵盖推广生态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内容。同时,发展农村工业应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并同时解决“三废”处理问题。

5.规划应尊重村民的意愿,解决村民的迫切需求

新农村在符合上层次规划和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村民的发展意愿。规划前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充分听取村民的发展诉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规划中期,以座谈的方式,组织村民代表对规划提出修改意见;规划后期,应通过方案公式,得到大部分村民对规划的认可和同意,使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只有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符合农民的使用需求,实现农民意愿的农村规划才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6. 规划应体现各地农村文化传统和乡村风貌特征

在全国铺天盖地的进行新农村规划的同时,新农村的建设陷入竞相效仿、“千村一面”的局面。农村地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乡土情怀的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被保护利用、彰显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认真分析村落格局、气候环境、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文物遗产等一系列因素,将“特色”融入到规划之中,既“接地气”,又能“别具一格”,打造 “一村一貌”的新农村规划格局。

二、新农村规划理念

1.体现“以人为本”。

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培育“新农民、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应从村民的集体利益和意愿出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为家园建设“献计献策”。

2.体现“节约社会、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调整零散的村庄布局,整理宅基地过大的状况,更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提高容积率,改变过去“摊大饼”的建设方式

3. 体现“因地制宜,生态化”。

规划充分结合现有自然生态、产业现状、地形地貌,顺势而就、优化布局。新农村的发展应该是融入社会环境,新农村的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主体人的行为在物化空间中的体验需求。

4.体现“合理布局,打造特色村庄”。

注重村庄各功能区空间的形态特征和网络结构,规划应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村庄环境,使村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体现“可持续发展”。

村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规划不能只着眼眼前利益,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村庄空间的可生长性,预留生产和生活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村庄发展的需要。

三、广东某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位于广东某地区的某新农村,经过规划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农村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村里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做活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工业发展方面,建立了工业园,至2010年底,已有3家企业进驻投产,14家企业落实建设意向并将于近期进场施工。同时,村集体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2009年村集体收入接近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千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5.67%和14.18%。

2.村域各功能空间有序发展

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生态稳定的新农村,在发展空间上必须对农业发展空间、工业发展空间、村庄建设空间等作出统筹安排,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通过本次规划,对村域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得到明确控制,各功能空间有序发展,全村基本农田得到落实和保护,农业用地进行了规整,复耕21亩,既满足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又使村工业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得到落实保障。

3.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规划制定了近期建设行动指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村庄的建设。目前,新村村民住宅一期已经完成抽签分配并开始动工建设,村委将规划中设计的3种村民住宅设计图样免费提供给村民,以村集体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村民各自出资建住宅的形式展开建设。随着新村村民住宅一期的动工建设和小学新址的投入使用,新村已经初见雏形,正在逐步改变“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通过对旧村庄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各老村的居住环境也正逐步改善,5条村道和巷道已经硬底化,改写了村中“路难走、环境差”的落后面貌;自来水饮水工程建成顺利通水,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由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做到每个村都有特色,有品位,避免千篇一律。要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扩大用地规模与注重环境质量并重,加快基础建设与提高运行效率并重,持续稳定地推进农村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南方网,2006

论文作者:郭远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体会论文_郭远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