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热力(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购买房屋时已经不单单注重对房间的美观,而是更加注重房屋的建筑结构和质量问题,所以说,工民建的结构也是人们首要关注的方面和研究对象。工民建结构抗震是一个新的研究理念,它不仅是对建筑结构的一种创新,更是进行房屋设计结构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这个结构理念可以应用到整个房屋的设计中去,使我们能够真正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和抗震能力,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安全。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地震等自然灾害属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非常巨大。在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下,众多建筑工程会出现坍塌现象,区域交通和通信会陷入瘫痪状态,人们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会遭受巨大冲击。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属于地震高发区。地震灾害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能控制地震灾害的产生,却可以做好地震灾害的预防,降低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抗震理念与工民建结构设计相结合应用,是提升工民建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1.工民建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1.1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性及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加大了对房屋建筑结构和质量的重视,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逐渐成为了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而我国相关的设计单位也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面对近几年来的地震灾害,我们在房屋建筑结构中采取了更先进的抗震结构设计技术方法,使得房屋的建筑结构符合国家明文规定的设计要求和原则,同时伴随着抗震设计的发展和研究,我们要真正的设计并研究出建筑结构的抗震目的,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出工民建抗震设计的抗震理念。
1.2工民建结构抗震的相关要求和不确定性
地震有不同的等级标准,那么抗震等级也有不同的标准,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地质结构,要设置不同的抗震结构设计,根据地震发生的危害指数和程度,要实地的进行调查和研究,预测能发生的最坏结构,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抗震防震性,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指标和参数来进行设计,同时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抗震指数的测量和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时,在工民建的抗震结构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要在设计结构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出现,分析出这些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因素条件,以避免突发现象。地震的破坏很大,面对它的随机性和未知性,进行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结构时要注意到对结构体系和空间结构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加的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指标,才能真正的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实现新的创新和发展。
2.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2.1风荷载设计规范
现在实行的抗震规定中,要求在组合具有地震作用的结构构件时,应该加入风荷载效应从而考量建筑中的控制作用。但是,是否加入风荷载效应,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同时有两个效应来判断发生的概率。此外,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抗风设计的机制有不同的情况,一般来说会是这样的——如果建筑物有较大的迎风面积,建筑的变化应该由风荷载较大的控制选择,相反,它应该让地震作用更大的控制。
根据相关的规定,一个方向是考虑风荷载作用的组合,相对方向是不考虑风荷载效应的组合。虽然抗风、抗震的建筑结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但在原则上,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强烈的风会经常发生,而建筑物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损坏,会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强震,甚至遭受攻击。设计建筑物时不光是要将防风结构完善,更要将抗震结构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独立的机构进行设计,使其带有抗震的作用,高安全系数的设计方法应该被使用,从组合的垂直承载力和抗震按照一定的原则设计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
我国现在的抗震设计总体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我国,大部分时间在设计结构能力的小地震的设计为基础,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多数都以中级地震的参数作为设计依据。在中等地震的防御设计承受力上,我国大多通过添加不同组合和地震调整系数对结构承载力进行设计,满足一个大的安全系数的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中震可修”。
2.3结构的基础设计
基础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房屋结构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房屋结构的基础时,必须从房屋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房屋结构的抗震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的相同结构单元基础尽量在相同性质的地质上,相同结构单元应采用同一种基础形式,尽量避免在同一结构单元内部分采用天热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当地基为软弱黏土,可液化土,新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加强基础整体性和刚性,以防止结构因地震引起的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
2.4设计多元化的抗震防线
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要设计多元化的抗震防线,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中抗震性好的部分冲在抗震前线,然后依据抗震性能的高低来担任抗震第二、三线,以此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同时,因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地震发生频率也不相同,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性时应考虑其综合因素,自主决定抗震防线的数目。
2.5隔震技术应用
被动隔震控制技术应用中,重中之重是基层隔震处理。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门与上部结构之间进行隔震层的建设,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有效隔离,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成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缩减地震能量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与传统类型的抗震结构进行综合比对,被动隔震技术的优越性更强,可以使得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应用安全性,建筑内部中的非结构构件也可以得到保护,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建筑内部众多物品振动的控制力度。地震灾害过后建筑工程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只需要对建筑隔震装置进行更换就可以了,加强了建筑工程项目维护检修的便捷性。被动隔震控制技术的应用对隔震装置要求较高,隔震装置要具备很强的竖向承载能力。隔震装置需要具备良好的初始刚度、强度性能,能够在地震作用力的影响下对建筑水平位移进行有效控制。隔震装置自身的水平变形能力以及阻尼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地震自然灾害中,隔震装置的自振周期可以逐渐接近场地振动特征周期,以此吸收和消耗一定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灾害。
2.6关注建筑结构抗震机制的选取
一个成熟完善的建筑结构抗震机制必须是其建筑结构抗震性有准确的强度、刚度规定。在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够保护建筑结构中的某一个脆弱环节。一旦建筑结构中的某一方面的抗震性降低,就会对建筑结构中的很多部分产生很大应力,若这些应力集中起来就会对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要对建筑结构中的薄弱方面采取加强措施。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充分的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质量和抗震能力,使使用者能够对建筑物放心,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的注重抗震理念在建筑物中的实现和应用,要着实的研究抗震能力和效果在建筑物中的体现,通过对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特性和隔震效果等来对抗震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设计上有新的改变和突破,提升对理念的理解能力,转变传统的思路模式,实现新的抗震技术手段和措施,使我们的建筑物抗震计划实现新的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心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桂忠.工民建结构抗震技术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02:119.
[2]徐丰莲.工民建结构抗震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3,24:73.
[3]杨岚.对我国工民建结构抗震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33.
论文作者:张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抗震性论文; 建筑物论文; 工民建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