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传播红十字精神及多角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颖玲

在小学传播红十字精神及多角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颖玲

李颖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怡东小学 528000

【摘要】小学与地方红十字会合作,引入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把生命教育与“学校环境、德育活动、学科渗透、实践体验”结合,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传播红十字精神,构建起“家校社”合作网络,开展体验式教育,学习“防灾避险、自救自护、健康心理”等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学会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关键词】红十字精神;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203-02

生命至高无上,但却不乏青少年自杀、自残、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的消息见诸报端,这使我们意识到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关注自身生命安全,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现在,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很多小学里,存在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的实施技能、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不足等情况。红十字会所倡导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有利于从信念、行动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小学与地方红十字会合作,引入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相关课程和相关活动开发,不失为实施生命教育有效途径。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在小学进行红十字精神的宣传,以及在红十字精神引领下,结合学校“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教育目标,构建起“家校社”三结合教育网络,多角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筑牢阵地,弘扬红十字精神,促进生命成长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尊重生命,促进生命潜能实现,促进个体发展,培养有能力、有力量生存的健全人。因此学校教育内含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体现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学校环境,凸显生命文化

学校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红十字精神和关爱生命教育潜移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整洁优美的校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身心获得熏陶。建设和谐向上的教师团队,形成“民主平等、友善互助、包容欣赏”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能发展学生乐观、同情、信任的积极情感。

学校为学生创设美丽温馨、关怀生命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对生命意识的熏陶。如:宽敞明亮的“红十字活动室”,以及分布在活动室内、校园内的“红十字生命教育专栏”、“红十字专题墙”,成为红十字精神、生命安全知识的宣传阵地。教学楼走廊张贴各种奥林匹克运动宣传图片,篮球场边铺展动感运动立体图像则营建了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课室窗前学生亲手栽种的花花草草,由孩子们轮值护理浇水、日照,强化了对生命关爱的体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布置别具一格,学生自主创作、设计的班徽、班语和“会说话”的特色墙、展示栏书写着生命成长的点滴。心理辅导室“知心小屋”别致温馨、设施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宣泄、求助的渠道。中草药园里龙脷叶、薄荷等绿意颤动,幽幽花香、涓涓流水、悠悠鱼游令人心旷神怡,学生还可以从古往今来救死扶伤的故事里感受对生命的敬畏和仁爱。学校要求教师建立起“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发展的人”的学生观,筑牢“尊重、相信、接纳”学生,关注个别差异的理念,并外化为行为。

(二)多元活动,关注生命意识、生命安全

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践行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以了解生命规律、探索生命现象、学习生存技能为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不可重复,学会珍爱生命、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进而更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如:

专题宣传——通过邀请红十字会的讲师讲授红十字理论知识培训课,讲述红十字的创立、理念、发展历程,还有校报、公众号的宣传,加深学校师生、家长对红十字精神的认识。

应急演练——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疏散、避震疏散演练、防暴应急演练……巧用止血贴、学用灭火筒、学打急救电话求援等实用技巧,加深师生的体验。

应急救护培训——红十字会专业培训师走进校园,为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创伤救护技术,以及一些烧烫伤、气道异物梗阻、关节扭伤等意外的急救知识,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技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节•日”文化活动——“世界急救日”里,邀请红十字急救大使现身校园亲述路边救人故事,树立起“人道”榜样,彰显正气;“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高楼逃生救援”等体验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世界红十字日”里,举办红十字知识竞赛、专题板报评比,丰富了学生对红十字的认识。籍“元宵节”、“重阳节”设立“博爱日”,师生齐参与为红十字会募捐、救助身患重病的同学、探访社区独居老人等公益活动,让学生领悟“博爱、奉献”的真谛。

校本课程——把红十字会编印的图文并茂的《学生生命安全读本》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强认知,掌握技能。

(三)学科课堂,渗透生命健康、生命态度、生命价值

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需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特点,把学科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激趣质疑,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如:围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适应”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利用体育课、体育社团、体育节、阳光大课间,促使学生养成生命在于运动的意识和形成张弛有度、坚持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语文课程里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生动感人材料,如:四年级《触摸春天》里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些课文都有利于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家校携手,培植生命教育的根基

冰心老人曾说过:“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家庭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观念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指导家长营造家庭中求知、求美、求健康的氛围,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邀请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对家长进行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提高家长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动家长创编《家长报》、订阅优秀家教刊物、开展案例教学、家长沙龙,围绕“正向教育”开展家教工作坊,引导家长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学会尊重、理解、关爱孩子,努力做个好家长。在每周家校联系册《成长手册》上“自我心理状态”栏,提醒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悦纳自己、关心他人。倡导书香家庭建设,提倡亲子共读,促进思想交流,培养孩子欣赏生命的能力。通过各班级家委会组织家庭联谊活动,家长们带领孩子走进中心血站、走进消防体验馆、走进大自然,大人、孩子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对生命的认知。

三、校社合作,拓展生命教育资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拓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的阵地,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共同构建青少年生命成长的教育机制,将生命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邀请社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社工走进校园,参与个案辅导,形成《特殊需要学生、家庭转介机制》;参与学校班主任团队的培训,促进教师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成长问题,拓宽专业视野,学到一些危机应对和处理的技巧。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为学生开展“情绪”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并进行连续多年的跟踪研究;调研班队干部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开展 “小领袖”团队培训;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区扶困助残敬老、家庭康乐互动等活动,让社区成为生命教育的校外基地。

生理健康教育——邀请医院的专业医生为学生、家长作护眼、护齿、青春期卫生教育。

环保教育——与环保机构合作开展“环境与人类生存”系列教育活动,如:开展过“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湿地保护”、“认识雾霾”等主题学习。

安全教育——与社会职能部门合作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用药安全”知识讲座;邀请派出所民警前来开展禁毒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

社会教育资源在帮助孩子们建立道德信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关怀自身健康、关怀自然与生命的意识方面发挥了学校教育难以代替的作用。

启蒙人道,敬畏生命。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理念,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推行体验式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感悟生命。希望红十字精神引领下的生命教育能点亮每个生命旅程,让每个生命花香弥漫!

参考文献

[1]吴增强、高国希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2]赵美莲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学校传播红十字精神与生命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庄秀丽《考试周刊》2017年15期《浅谈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在中学的实践研究》.

论文作者:李颖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2

标签:;  ;  ;  ;  ;  ;  ;  ;  

在小学传播红十字精神及多角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颖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