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走入金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尔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26日,海尔集团成立17周年的纪念会。在宣布全球营业额突破600亿元的同时,张瑞敏正式宣布海尔进入金融业。
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在2001年8月以前,海尔和金融还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词汇。直观看来,这得自2001年8月以来海尔集团资本运作部部长崔少华席不暇暖的奔走。在鞍山、在上海、在武汉,崔少华闪电般地落实了一个又一个并购交易,令人目不暇接:
8月21日崔少华北上鞍山,9月3日青岛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便与鞍山市市长张杰辉签署了鞍山信托(股票代码600816)股权转让的框架协议;
当月,崔少华南下上海,与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乔依德等人初次会面;10月,纽约人寿董事长趁抵沪参加APEC会议的机会,飞抵青岛与张瑞敏见面,双方高层就合资达成共识;
8月底,介入长江证券增资扩股事宜,并在今年1月18日成为第一大股东;
9月,青岛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海尔集团及关联企业持股比例超过50%,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特批。
一时间,海尔拥有了包括证券、银行、信托和保险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牌照,有关海尔打造中国“GE”的说法蔓延开来。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战略举措。当然,在兴奋背后,人们更想知道海尔此番金融进军的实力部署和未来走向。
鞍信预亏
今年1月18日,刚刚被海尔接手的鞍山信托发布预亏公告称:“因2001年下半年证券市场持续走低,公司2001年证券投资业务将出现浮动性亏损,预计本公司2001年度整体经营将出现亏损。”
这一结果令外界猝不及防,毕竟2001年中期鞍山信托还有4641万元的净利润。对此,鞍山信托总经理韩安平倒很坦然,称“海尔事先并非毫不知情”,虽然亏损对鞍山信托的下一步融资会产生影响,“但海尔做的不是短期投资”。
韩及海尔其他人均未对海尔事先如何“知情”作出进一步解释。但从此次收购过程看,这更像是一桩两周内拍板的快速交易:8月22日,崔少华与鞍山市市长张杰辉面谈后当日返回青岛;8月30日,鞍山信托总会计师孙文娟到达青岛,双方对账;9月1日鞍山市长张杰辉一行抵达青岛,与张瑞敏见面;9月2日,鞍山市长助理胡守章与崔少华进行最后的谈判;9月3日,张瑞敏与张杰辉在青岛香格里拉饭店草签了股权转让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海尔集团将以2.03亿元收购鞍山市财政局持有的9082万股国有股(转让价格为2.2385元/股,2001年中期每股净资产为2.035元),占鞍山信托20%的股份。
鞍山信托从来不是一家让人有信心的“好公司”。鞍山市市长助理胡守章告诉《财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次信托业清理过程中,鞍山信托本在关闭之列,因其是上市公司才拟保留下来,但“人行要求重新注册登记的信托公司现金不低于3亿元,而鞍山信托本身没有资金,如果不重组就是死路一条”。据胡透露,鞍山市政府邀海尔加盟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进行全面合作,据称已有两个地方企业与海尔进入谈判阶段。
从收购过程看,鞍山市政府较之其大股东鞍山财政局在谈判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作出了实质性的承诺:海尔的资金到位后,财政局将以8080万元回购上市公司的玉佛苑旅游项目,剥离非金融资产,并且返还与上市公司之间9000多万元往来款。
尽管鞍山市政府诚意相帮,一些业内人士仍将海尔的动作视为“贸然之举”,因为鞍山信托资产质量不佳已是公开的秘密。鞍山信托1994年初上市,到2001年中期资产负债率已达68.34%,而2000年9312万元的净利大都来自自营业务,利润来源单一且市场风险极高。
“海尔的收购成本决不在收购之中,而是在整合之中。从2000年财务报表上看,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为1.97亿元,而对无效资产的甄别处理,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海尔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操作来降低整合成本。”一位对鞍山信托颇为了解的证券界人士认为,“以鞍山信托的壳资源价值和信托牌照的价值来看,必须要消化掉一半以上的不良资产,海尔的出价才是划算的。”
2002年被普遍认为将是信托业大发展的一年,但对鞍山信托而言,专业管理
人才比年景更重要。签订股权托管协议之后,海尔在鞍信派出四位董事:资本运作部部长崔少华、资金流部负责资金流出的李占国、规划发展中心主任史春洁和法律部部长苏效玺。此外,公司原管理层并未调整,新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也未加入,业务拓展仍是一如既往地“自食其力”。据韩安平说,鞍信目前正在对开展补充养老保险信托、不动产信托、员工持股信托的业务前景进行调研。
操作中的更多目光集中在线上,最紧迫的是补充资本金。韩安平说,“重新注册后,鞍山信托的资本金将达到4.5亿元”,按照人行的规定,今年一季度之前要完成注册,但鞍山信托的这笔现金尚不知出处。韩安平解释说,鞍信正准备向人行申请增资扩股或豁免。“我们还可以拆借资金,以前市政府没钱借给我们,现在可以向海尔按照利率拆借资金。”
破格控股银行
较之对鞍山信托的闪电收购,海尔进入青岛商业银行的行动更显出理性与耐性。该项目从2001年6月开始启动,至9月,青岛市商业银行召开了增资扩股的股东大会,确定注册资本由近3.5亿元达至7.69亿元。当时就有消息传出,海尔是此次增资扩股中惟一的投资方。
虽然这一消息早被证实,但无论是海尔集团,还是青岛市商业银行,乃至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一直都不肯透露海尔的持股比例。这个数字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为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单一股东参股银行不能超过10%,而海尔事实上用一种迂回的办法绕过了这一规定。
目标是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的,海尔集团最后通过10多家关联企业持股青岛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证实,海尔辖下这批企业的持股总额已超过50%。“按照要求,企业对外投资不能超过自身净资产的50%,并且有盈利能力。这10多家企业都达到了标准,但是在海尔集团内部如何调度这些资金就不清楚了。”整个交易的核心人物、青岛市商业银行行长张广鸿称。
海尔与青岛商业银行并非新交。海尔曾经拥有过一家名为“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1996年11月青岛市商业银行由21家城市信用社合并成立时,“海永亨”便位列其中。因而,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持有青岛商业银行0.65%的股份。不惟如此,青岛市商业银行还是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三家担保银行之一。张广鸿在出任青岛商业银行行长之前,就与海尔集团高层十分熟络。在海尔入主鞍山信托和长江证券后,张即成为这两家公司的董事。
青岛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外界看来名称响亮,但并非有实力的当地银行。其资产规模不及当地的农村信用联社,在青岛13家银行中排位第六。这家背负着信用社历史包袱的银行从2001年扭亏为盈,盈利1088万元。据张广鸿介绍,该银行是青岛当地发展速度最快的银行,在全国100多家商业银行中属于中上等,盈利能力处于正常水平,按照人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六类管理标准已经达到三类银行,争取在今年进入二类。
无论类别如何,1088万的利润距海尔的数亿元投入仍是九牛一毛。海尔取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尚须等待时日。
借力入保险
与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合资项目是海尔金融投资大手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章,其合资过程更像是一见钟情。2001年8月,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乔依德和崔少华进行了第一次谈判。到10月,赴上海参加APEC会议的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专程前往青岛与张瑞敏进行了高层晤谈。12月11日,纽约人寿刚刚获得准入牌照后两个星期---条件是在全国性的业务中最多只能占50%的股份---就宣布与海尔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这家公司由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与青岛海尔集体资产内部持股会合资组建,并由青岛海尔集体资产内部持股会控股)和纽约人寿海外分支机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各占50%股份,启动注册资金为2亿元。
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乔依德向记者阐述了其“择偶”标准:首先双方的经营理念比较接近,即要有长期的投资和承诺;其次,财务健全,资金实力较强。因为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是2亿元,随着业务的发展还要注入资本;第三是合作方要了解中国的消费心理,有渠道和全国性的品牌。
“我们按照国内企业的排名,首先把军工、烟酒等业务性质与保险不匹配的企业以及地方色彩浓的企业筛选掉。”海尔很快就被锁定了。根据协议,双方确有一定的互补性。海尔将向合资公司提供客户名单,纽约人寿将从中筛选出目标客户,因此海尔从原有的制造业资源中借力是有可能的。
尽管中国保监会允许拿到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建立多个合资公司,纽约人寿仍表示只会选择海尔一家合作伙伴。
“这是我们的承诺。”乔依德说。
明白的财务投资
如果说在上述业务中,海尔的角色和战略还不明朗的话,那么在其进入长江证券的举动中,其财务投资者的定位是毫不掩饰的。
对于长江证券的投资,海尔可谓后来居上。去年6月底长江证券就已开始筹划增资扩股,而海尔在8月下旬才进入谈判。“与海尔接触的券商很多,打算参股长江证券的企业也不少,双方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每次谈判往前推进的速度都很快。”长江证券董事会秘书陈萍说。9月底海尔成为大股东已基本确定。在最终的人事安排中,海尔仅派崔少华和青岛市商业银行行长张广鸿进入董事会,经营班子没有任何变化。
2002年1月18日,长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议题包括修改公司章程中对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15%的限制,而将上限提高到20%。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为整合海尔的股权铺平了道路:此后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原来持有的长江证券15%的股权,与海尔集团两家相关企业持有的5%股份合并后同归于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名下。
据陈萍介绍,长江证券的股本将由10亿增加至20亿,海尔投资发展公司持有4亿股,按照每股净资产1.18元的转让价格,海尔出资4.72亿元。
“长江证券的资产质量在券商中处于中上水平,代客理财的规模最多的时候只有3亿多,进退的时机选择得比较好,所以2001年损失不大。近三年税后利润率达到15%以上,2000年税后分红是每股0.2元,2001年是0.15元。”陈萍说,“但是,双方进一步的合作还在探讨之中,比如长江证券可以为海尔集团的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和并购服务。”
无论从哪个局部观察,海尔进入金融业虽然已经迈出巨大步伐,但其战略选择尚不明晰。巨额资金的付出,多方位的进入,让人感觉到海尔此次投资确有长期打算。但其未来究竟是选择被动投资,坐等金融企业回报,还是真如美国GE以主动的姿态在制造业和金融业同时大展宏图,目前可能很难作出结论。甚至海尔最新合作伙伴、纽约人寿保险的乔依德也说,国外很多成功的大公司是靠专业化发展的,世界上只有一个GE在多元化和金融业务上取得很大成功。海尔给自己设置了很高的目标,但是海尔的家电品牌能否延伸到金融行业还有待观察。
如果海尔真想步入GE之路,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昔日制造业的翘楚张瑞敏本人还需要时间和业绩来证明自己在金融业的高级管理才能,海尔本身也需要更大规模地吸引和消化金融管理人才加盟。有分析家认为,当前对海尔更现实的选择是引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其金融资产。作为这一行为的反面,适时售出股权也被视为主动选择。
标签:海尔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股票论文; 长江证券论文; 张瑞敏论文; 投资论文; 鞍山银行论文; 信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