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不成学论文_喻文丽

无“问”不成学论文_喻文丽

喻文丽

〔摘要〕教学中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实施创新教学的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代要求出发,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提问意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能力会问有效性

1 关注问题的价值是让学生“会问”的前提意识到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定学会提问,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观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要结学生提供“问”的机会。

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末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个“被动者”而出现的,搞得不好,教师在课堂精心没计的诸多问题就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种手段,学生在一个个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

2 教师的两种突破是让学生“会问”的关键2.1 在教师作用上,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传统的教师作用观念中内含着一种中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而如今,教师必须注意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但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更何况,我们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入,—个班学生的信息的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尽管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未断,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中国学校的课堂依然是“一言堂”,教师永远是主角,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持有这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说这种观念在以往还育它存在的理由的话,那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去要求相悖,无形当中给当前的教育改革造成了某些观念上的障碍。

2.2 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及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的意识。应使学生懂得,身处信息时代,—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发现、获得、分析、综合信息和知识,以及将信息和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研究伙伴的关系。获取知识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利用课堂提供的方法和线索去检索、阅读、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毕竟,创新是对人类已有文化的断承与发展,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扬光大,这一切都离不开图书室的作用。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的意识是希望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室所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打破积淀在人们大脑中陈旧的图书室观念,并使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图书室不仅是藏书的地方,而且应是人们学习的伊甸园,创新的新天地,心灵徜徉的海洋。

3 实践新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会问”的实现3.1 让学生“会问”,教师既要以问引问,更要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的策略。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

3.2 让学生“会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通过让学生“会问”,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是说,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和答案,而是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3.3 让学生“会问”,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应避免使学生形成—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变得形式化。

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的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会问”的主阵地,它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教师创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的问题数量和质量与他们学识的多少有关密切的关系;它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第四师第二中学

论文作者:喻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无“问”不成学论文_喻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