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_关税论文

加入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_关税论文

发展中国家入世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1.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印度为了使本国的法律体系与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相适应,在 国际贸易争端中有法可依,加强了相关立法和法律修订工作;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健全相 关机构,如印度商业部于1994年就指定专门部门和官员负责反倾销工作,在此基础上又于19 98 年成立了反倾销管理总局。此外,印度政府还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97—2000年)斥资7.5亿多卢比,对成立于1911年的印度专利办公室进行改组和现代化改造。在一切与世贸组织 有关的问题上,印度政府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联合会的意见。商业部还 与印度大学国家法学院和印度特许会计师学院保持密切联系,从而有了一支精通国际商法的 律师队伍和业务熟练的会计师充当顾问。马来西亚组织专门班子,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动 态和趋势,评估对本国经济利益的影响,检讨现行政策和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国际上 最先进的政策措施作为学习的标准。泰国设立了一系列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审查包括关税税 率在内的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并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以便有效实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 中作出的承诺;组织由生产者、加工者和政府官员参加的三方委员会,对泰国需履行的世贸 组织的义务进行评估,做好准备并加以实施。

2.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菲律宾加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以来,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扩大出口和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1999 年,菲律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0%、34.5%和45.5%。 应当说,菲律宾服务业的发展,为菲律宾融入多边贸易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主要是因为 “ 入世”后流动性加强,特别是外向型经济活动增加,带动了交通、通讯、仓储、贸易、金融 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针对国际市场电子产品需 求的增加,切实加大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朝阳产业”的投入,使菲律宾电子及相关 产品在菲律宾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70年代末的不到10%增至目前的60%以上,同时也为本国发 展信息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泰国特别重视出口,采取了多种鼓励措施,如免除外贸企业 、公司所得税3—8年;出口企业直接或间接用于出口生产的进口投入可免除进口税、商业税 和地方税;对用于出口生产的国内材料投入,其间接税可以减少,电力投入的间接税可以减 少20%;有潜力的出口产业可得到政府贷款计划的支持;发展出口加工区;提供营销资助, 为大型私营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银行服务支持系统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特别 是出口的不断扩大,对泰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韩国1967年 4月入关,但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出口第一”和“贸易立国”的口号,大力实施以出口为 导 向的发展战略。韩国首先降低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的保护,入关不久就将名义关税税 率和工业品关税率分别下调至14%和12%,并相应放松外汇和金融方面的管制,银行业加 快对外开放,政府和企业都积极采取加快经济国际化的措施,从而使韩国出口贸易规模急剧 扩大,大量外资流入,推动了其经济发展。

3.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印度为防止过量进口冲击国内经济,长期以来一直以“维护收支平 衡”为由对进口商品实行数量限制。1997年5月受到进口数量限制的商品达2714种。在西方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巨大压力下,印度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取消对1429种商品的进口限 制,2000年4月1日首批714种商品已经宣布取消限额。印度商业部明确提出,在全部解除商 品进口限制后,印度政府将通过提高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农业,在1429种取消限制 的商品中,对863种没有做出最高关税承诺,另有362种虽然有过承诺,但是承诺标准高于现 行税率,也就是说印度可以对1225种解除进口限量的商品采取加税措施。商业部已经要求海 关将这些商品的税率提到尽可能高的程度,其中农产品的税率分别是原产品100%、加工产品 15 0%、食用油300%。菲律宾对一些确实要保护的产业和产品,果断实施关税和非关税保护,这 方面主要包括汽车、纺织材料、服装、钢铁和农业产品中的咖啡、玉米、肉类、大米等。以 汽车为例,菲汽车工业主要以汽车组装为主,因此菲一直对进口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征收不同 的关税。目前菲的整车进口关税为40%。汽车零部件为10%,两者高达30个百分点的关税差距 ,有利于缓解来自国外的剧烈竞争。马来西亚在开放市场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对一些重要 部门根据其发展水平通过灵活措施来逐步开放。这些灵活措施包括约束税率范围内的暂时关 税保护。以汽车为例,马来西亚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将汽车排除在承诺以外,这样就可以继 续推行现有关税;对资金投入大的工业部门,通常由政府给有关企业以一定优惠,促其成长 ,然后才逐步让外资通过联营方式进入。

4.加强外国投资管理。印度有一套严格的外国投资管理体系,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投资必须 首 先接受政府的审查和批准,有些行业和活动是禁止外资进入的,而外资在一个企业中所占的 比例也受到限制,很少能达到百分之百。通过这些规定,政府可以有效地调控外资的流向, 防止资金雄厚的外国大企业冲击和威胁本国的中小型企业和不发达产业,还可以保证外汇收 支的平衡。比如印度汽车工业就得益于政府的投资政策,外国汽车公司在印度投资必须和当 地公司合作,联合开发生产的新款车型既部分实现国产化,又保留国外原车型的优势,在价 格上,与交纳了较高关税的进口车相比又有较大的优势,避免了印度国产汽车市场受到外国 产品的过大冲击。马来西亚对外资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参股作了十分明确的限制,如在电信业 和银行业,外资的股权限额为51%。菲律宾在向外资开放本国市场方面,十分注意循序渐进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缓冲期,例如,在金融业方面,时至今日,外国资本 虽然可以拥有个别银行的全部股份,但外资在菲律宾整个银行业中的投资比重则不许超过60 %。菲律宾的零售业也是长期保留给本国人经营,直至不久前才决定有条件地对外资开放。

5.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印度对反倾销工作不遗余力,积极应对。反倾销管理总局的主要职 责就是受理企业提出的倾销投诉并开展调查。印度目前从对倾销案件开始调查到裁定是否征 收反倾销税通常只有7个月时间,甚至比欧盟国家效率都高。印度商业部还计划进一步加强 反倾销管理总局的力量,继续缩短调查和决策时间。同时,印度激烈批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 反倾销作为设置贸易壁垒的手段,经常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施以反倾销制裁,有违世贸 组织的有关协议。为了维护印度出口商的利益,印度政府鼓励国内企业采取“反”反倾销措 施,积极应诉和抗辩,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加以援助,必要时向世贸组织争议仲裁机构提出申 诉。菲律宾对来自国外的不平等竞争,及时运用世贸组织框架内的争端解决机制,使本国的 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最近,菲律宾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分别向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提出了抗议, 理由是这两个国家对菲律宾产品实行歧视政策。澳大利亚以菲律宾芒果、香蕉和菠萝检疫不 合格为由,拒绝从菲律宾进口上述农产品;比利时则以菲律宾金枪鱼的包装不合格为由拒绝 从菲律宾进口金枪鱼。经过菲律宾政府的严正交涉,这两起争端都已获得圆满解决。

二、应该避免付出的惨痛代价

面对入世挑战,虽然各国都慎重研究,认真对待,一些国家经济由此取得了迅速发展,但 一些国家为“入世”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1.为了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一些国家大幅度削减关税,使得本国经济受到相应影响,一 些产业和产品受到严重打击,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菲律宾1992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高达26% ,而目前已降至10%左右,菲律宾政府更计划从2004年起将本国的关税水平统一降低到5%以 下。由于失去关税的保护,入关后国外工业产品大量涌入菲律宾,刚刚起步的工业受到巨大 冲击。时至今日,菲律宾仍然缺乏独立的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能源、矿冶、钢铁等 “上游”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菲律宾经济依赖程度仍相当高。另外,汽车、电脑等“新 兴”产业实际上仍然以装配为主,缺乏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农业方面,大量进口农产品也 对本国市场造成了冲击,尤其是肉类、奶类产品的进口更威胁到本国这些产业的生存。泰国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60、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按照入关 议定书的规定,实行贸易自由化,大幅度削减进口关税,1982年平均关税水平降为9.7%。由 于关税收入下降,当年财政收支便出现失衡,1985年泰国又不得不重新调整了进口关税,19 86年进口加权关税为13%。1988年预算盈余后,又恢复进口自由化改革,进口加权平均税率 为11%。

2.虽然是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但一些国家过分利用关税和非关税等手段来保护本国 市 场,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印度长期坚持较为极端的贸易保护政策和 外汇管理,限制外国投资。结果在较长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出口增长乏力,产业结构 落后。90年代印度意识到过度贸易保护对经济发展不利,从1991年起开始实行单方面的贸易 、投资自由化改革,较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限制,放松对外汇的管制,鼓励外国投资进 入印度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但即使如此,印度仍以国际收支不平衡为由,对大约25%的关 税税目下的商品实行数量限制,限制时间长达50多年。阿根廷1967年10月入关,但并未按照 关贸总协定实施贸易自由化改革,而是强化其进口替代措施。如扩大进口数量限制的商品范 围,并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到60年代中期,阿根廷平均进口关税率高达181%,其关税比工业 发达国家高出25—35倍。其结果是对外贸易发展很不景气,进出口商品结构长期未发生明显 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很慢,工业生产面向国内受保护的市场,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巴西的教 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巴西为加快国内工业化进程,采用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对对外贸易实行较严格的控制,采取进口许可证、外汇分配和拍卖等为基础的多重汇率制度 ,政府还对出口实行管理,使巴西的国有和私营部门对出口不感兴趣,从1947年至1967年, 其出口水平几乎保持不变,外贸发展缓慢,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不升反降。 但这种模式并没有限制住外国资本的进入,相反,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巴西的出口收入因严 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而波动较大。因此,巴西又积极利用外资,加强本国的工业化。所以, 即使当时巴西采取较为严格的贸易限制,但该国工业部门仍然成为外资青睐的新投资领域。 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带来的通胀加剧、农业发展缓慢、汇率高估等问题,导致国内资源 配置严重扭曲,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国际收支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劳 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被忽略等问题,又使这些国家在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开始转而实行较 为开放的贸易和外资政策,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标签:;  ;  ;  ;  ;  

加入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