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 271600
摘 要:学校对亲子阅读的重视,让我们作为家长的身上更多了一份责任,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孩子倾注了爱心和心血,更让我们家长感动。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非常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也全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我想各位家长肯定有很多比我做得更好,所以我要讲的不能算是经验,只能算是感受。
关键词:亲子阅读 有效性 读书感受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所以自学校发起了亲子阅读的倡议后,我们就坚定不移的在家里执行下去。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积累了一些适合我们家庭的读书方法。
一、固定读书时间
读书的时间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可以调整但是绝对不可以说了不做。比如可以把饭后或者睡前的时间变成亲子阅读的时间,变成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有利于给孩子建立一种仪式感,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孩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是把晚上睡前半小时作为亲子阅读的固定时间,在这个时段里,孩子已完成当日的作业、预习完明天的功课,家长也都做完了家里的家务,正好有充足的时间陪同孩子,全家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阅读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孩子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在点燃孩子阅读热情上下功夫。周末可以多带孩子上书店、图书馆,亲身体验那里的阅读氛围,使孩子懂得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从书本可以解决困难,自然就会乐于接近书本,以养成阅读习惯。
在家里亲子阅读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可以开展“诗文诵读比赛”、“诗句接龙”、“情景故事表演”等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家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就经常采用“散文朗诵比赛”的形式,轮流到前面来表演,鼓励孩子大声地念,做到腔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在阅读故事类文章时,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或者演一演故事情景剧,让孩子更好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文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又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
我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静心,有一颗安静的心是前提,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如果孩子是能静下来的那种,那我想是能很快看进去的。如果不是,家长也不能着急,这时就需要家长亲身示范,坐在孩子身边,自己开始捧起书来认真阅读,让孩子看到你是他身边的榜样。这是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要想让孩子静下心来真正的读到书中去,环境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全家人都要给孩子的读书做准备,在约定的读书时间里,大声说话或者接打手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在孩子阅读的初期阶段这些无关的活动很容易分散她的精力,所以说读书环境需要全家人维护。
我一般都是采取在舒适的沙发上,让孩子靠着家长,共同看一本书或者每人看一本书,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的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一下,或者家长解释一下;读完了再一块来探讨一下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情节,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慢慢地深入到书中去。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家长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引导,觉得大家都买的就是好书,大家都说好的就是好书,别人买了我也要买一本,其实这些书并不一定都合自己孩子的口味。我想还是应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在平时的交谈中,注意听一听她喜欢谈论哪些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然后再慢慢地渗透其他的书籍比较好。
比如我家孩子,一开始对恐龙类的比较好奇,我就给她借来了《恐龙百科》,选择她喜欢的类型进行阅读,不明白的地方就一起上网看图片、查资料。后来由恐龙又延伸到了自然界中的动物,我就给她买了《森林报》、《昆虫记》,一直到后来又一起读了《笨狼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柳林风声》、《狼王梦》等等。
通过孩子不间断的阅读,我感觉孩子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开阔了,思路也变得活跃起来,有时候大人不知道的问题,孩子都能说出个大概来,这不能不说是读书的结果。当碰到问题,孩子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她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进一步激发了她看书的兴趣。
当然,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耐心的考验,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家长也应该首先做到。亲子共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孩子排除干扰、自主读书,由家长管理到可以放心的自主阅读的过程。
论文作者:尹逊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亲子论文; 时间论文; 我想论文; 就会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