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评价中国学术——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应转变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谁来论文,中国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科研大发展,学术论文发表量跃居世界前列。其中,学术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记者就我国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采访了有关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过于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量,侧重实用技术研究的学科虽也有论文发表要求,但在管理层面略显简单。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不高,引用量和国际影响力也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对学术研究的考核评估过多,不利于科研人员专注科研本身,容易造成浮躁的科研风气。因此,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应进行导向上的改变,转变学术氛围和学术理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则认为,目前的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整体运作思想有些固化,评价体系不够灵活,应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差别的评价标准。在成果评定上,建立“小同行”的评价模式,即同学科同方向的专家集体进行成果鉴定。他还提出,应给予基础理论学科更多的资金经费支持,而不应只注重科研的实用效益,这样将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基础积累。国家应尽可能平衡科研经济利益与科研学术价值两个方面,在项目审批和科研激励上引入更多的创新机制。
“基于现实情况形成的自然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对推动我国的自然科学学术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宜灿认为,应该实现以量化评价和形式评价为主向注重价值和实质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转变,真正去评价成果本身,而不是成果的形式。综合评价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也可看到转变的趋势,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引导转变,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体系”,使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社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认同,从而建立起真正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