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惠

李惠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康复科 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近两年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住院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针刺治疗,治疗组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症状积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疗程短,经济方便,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45-02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中医针刺。近两年我院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的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近两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8.5d。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入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19例患者给予常规的针刺方法治疗,选取患者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min,1天1次。

1.2.2治疗组 19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选取0.30mm×50mm的毫针和艾条,选取合适的穴位,并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位,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然后用毫针以指切法进针,依次针刺每个穴位,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点燃艾条,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保持穴位距离2~3cm,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16次为1个疗程,每天针灸1次,在完成1个疗程之后休息1d,持续两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经过治疗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所用数据录入到SPSS14.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组间进行独立样本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

2.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差异比较无显著性。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炎,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往采取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可有效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本研究采取针灸的方式,通过针灸穴位激发经络之气,通畅身体气血,使得身体机能得以调理,加快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使患者的功能得到真正的恢复。

综合本研究的数据可看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疗程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与常规的针刺治疗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临床有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本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研究与穴位配比[J].中外医疗,2013,10(8):128-129.

[2]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111-113.

论文作者:李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