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寻找坐标——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心理论文,中小学论文,坐标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一向被称为教育的奠基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相对比较薄弱。在基础教育中,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单纯强调不完全的智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尤其是忽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变革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反映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转变,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心理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及个性特点的整体综合反映。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反映在他们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心理素质的水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心理障碍或不适,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异常状态,表现为心理品质和心理活动水平较差,表明了心理素质的低常水平。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或提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除认知方面外,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的低常水平或心理障碍,在学校中主要集中表现为情绪、意志品质异常和性格缺陷等。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世界比率,说明我国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很不适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并不是现今刚刚出现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竞争的压力以及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无不反映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稚嫩的心灵,面对畸形的应试教育和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或异常,是特定条件下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集中突出表现,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需迫切解决的严峻课题。
学生出现的心理素质问题虽然与应试教育中只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然而不能认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只要注意避免或纠正单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就自然解决了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也就不必再强调心理素质教育。事实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是产生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素质教育本身也必须强调增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还是一项需长期努力的课题。
当前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众多问题,固然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但从有直接关系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滞后的影响因素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学校教育工作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这方面缺乏有素训练。首先,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教育看,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将要从事基础教育或在职进修的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他们在基础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师范教育的性质,在专业课和共同课中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这种国内师范类院校的传统作法,对于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工作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无疑是必要的。但从目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相适应的情况。当然,也有注意到基础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在师范教育的心理学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章节或专题内容。教学过程虽引起学生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和兴趣,引发了对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或不适及其一些教育者在这方面的生疏和无所适从的焦虑,以及解决问题的热忱与渴望,但限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仍有杯水车薪的感觉,只能就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关心或典型的问题作一般阐述,还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以往的学校基础教育,既有认为学生心理素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无关宏旨,也不是明确规定的教育硬指标,又缺乏相应的督导评估,好与差无伤大雅,或缺乏研究,不知所云,因而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应有的位置;也有看到学生严峻的心理素质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尝试解决,但大都具有在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时的临时补救形式,很少有意识、有计划地系统研究探索,也很少在教学目标和课程中体现出来,因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相反,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师都能够较早地意识到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都掌握了丰富的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在学校基础教育的范围内,有能力使更多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现在获得更高的发展,有能力针对具体情况预测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帮助他们进行有效地心理调节、疏导和矫治,从而减少或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上述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对素质教育及其心理素质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深层次的实践探索,致使认识不到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关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也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这都为我们指出了教育活动的根本方向,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来说,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实现身心发展的必要因素,自然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到能否为以后的心理发展打好基础,影响到学生作为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走向社会的适应与竞争能力。客观存在的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问题和心理素质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特定作用,使心理素质教育当然成为素质教育及其所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独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有研究表明,低常的心理素质或异常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其他一些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也都说明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至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应明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素质教育中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他方面一起,去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没有这种认识,没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乃至对素质教育的意义的真正理解,也就不可能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时,也由于社会历史和教育发展的局限,在对以往学校基础教育的指导和评估中,没有具体地明确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督导基础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方面。这样在某些因素的影响干扰下,一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教育方针时,其教育思想出现偏异,违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基础教育的缺撼,以致我们不得不一再重申要端正教育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纠正只重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也正是这样,在以往的师范类院校中没有或缺少心理素质教育相应的系统具体的课程设置,致使现在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经过这方面系统有素的训练。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除了解决教育思想观念问题外,更需要对教师进行职业训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对职业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直接从事基础教育的职业教师的要求应与过去有明显不同。在应试教育中,只要主要掌握了学生应试的知识技能,并能够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也就可以成为教师。而素质教育则有更进一步的职业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有自己的理论、手段和方法,是简单经验式的思想说服教育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具有独立、科学性的专业技术。教师只有掌握了这门专业技术才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纳入科学的轨道。一个合格的职业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符合素质教育和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包括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内的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专业技术,正如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技术才能成为职业医生,必须具有法学专业技术才有资格成为职业律师一样。
职业教师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科学问题,需要多方面都来重视、研究和参与,但由于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学习活动,特别是学校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除其他活动和情境外,主要在学校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变化,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从事教育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最熟悉学生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者,也就比其他人更有条件根据学生和学习活动的特点,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学习活动中控制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素质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因素,防患于未然,便于在其萌发阶段就予以有效的调适矫治,使其成为日常教育工作的一项内容,给学生以及时的帮助指导。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职业教师应当承担社会历史责任,掌握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必需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当然,这并非要求教师都达到职业心理医生的全面的专业技术水准,只希望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满足教师职业活动需要和解决学校中学生的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常见心理素质问题的专业技术,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教育方针。鉴于目前学校基础教育中大量存在的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制约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中,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样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应考虑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教育立法或制度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地明确做为学校基础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环境,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素质结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际上就是摒弃单纯选拔适合应试的学生的教育模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包括心理素质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在考虑建立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时,需重新审视我国传统师范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规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之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与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活动需要相适应。在各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针对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以及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类院校中独立开设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国家正式教学计划,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教材建设,使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成为素质教育配套系统课程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使正在和将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生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由此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用职业教师资格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基础教育的职业教师的必备素养,成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和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由此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四、统筹规划,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日常性的心理素质教育,避免单纯依靠在问题积堆并使学生心理健康已经遭受严重损害情况下的临时突击的应急措施。除了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并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性心理素质教育外,还要象考核文化知识一样,定期对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测查,利用反馈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情况,检查教育效果,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配合教师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的日常心理素质教育,设置校内心理咨询专职机构,协同解决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疑难问题。在学生中开设常见和典型问题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各种形式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意识,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
五、积极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促进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方法的研究。在素质教育中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学校与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加强教育行政机关对素质教育的督导,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促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