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6-0018-04

一、西北五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997~2007年十年间,西北五省各省的GDP增长幅度达三到四倍。从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的增长幅度来讲,陕西和新疆要高于其他三省。一产增幅最大的是甘肃省,增长了20倍,其他四省仅增长了两到三倍;五省二产增幅较平均,都达到了四到五倍,其中增幅最大的青海省增长了近六倍;五省的三产也有三到四倍的增幅。各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动,一产比重都有所回落,二产比重上升,三产比重变化不一,比较符合霍夫曼定理阐述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比重逐步降低,工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的现象。经过十年的调整,甘肃和新疆的一产比重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效率较低,其他三省则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二产的比重普遍较高,陕西、青海和宁夏的工业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青海省的工业比重由1997年的39%上升到53.3%,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各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变动在十年间各有差异,甘肃三产比重大幅上升,由1997年的31.8%上升到38.4%,宁夏和新疆的三产比重也有小幅上升,陕西和青海有所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北五省这十年间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的。

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为了更系统地反映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我们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表示西北五省的三产结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平均值相比,甘肃和宁夏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相似,三次产业的比重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最大;省际比较来看,西北各省区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度都非常高,即使从产业结构比重差距最大的陕西与新疆两省来看,相似系数也达到0.9891,而陕西和青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达到0.9998,而新疆与其他四省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都比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都大于其他四省。总体来看,西北五省具有非常相似的产业结构,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加上地缘的接近,在产业的关联合作方面也有较大的机会和空间。当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并不代表该省的产业结构最为合理,各地应该因地制宜调整当地三次产业的比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与资源、劳动力、区域的整体经济目标相一致的。

三、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CLP)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和CLP是描述产业劳动效率的指标,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偏离度越小,说明劳动效率越高,CLP即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CLP越高,说明劳动效率越高。表2是2007年的现价计算全国与西北各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CLP)值。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五省的一产结构均有较大的正向偏离,劳动效率参差不齐,反映出西北五省有着比较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而五省的二产负向偏离度最大,产值效率最高,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的劳动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有较小的负向偏离,CLP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西北五省第三产业的劳动效率普遍较低。西北五省之间比较来看,新疆的一产劳动效率最高,农业的产业偏离度也最小,以52%的劳动人口创造了17.8%的产值,而陕西的一产劳动效率最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一产效率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一产结构正向偏离度最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突出反映了甘肃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偏高,但劳动效率不高;五个省的二产劳动效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产结构也都显现出较大的负向偏离,特别是新疆和甘肃两省,其中新疆二产的劳动效率最高,CLP值最大,达到3.4161,甘肃省也达到3.2847,青海的最低,CLP值为2.2379,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34),二产结构负向偏离度最大的是陕西,最小的是宁夏;五省三产的劳动效率差距不大,接近但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的是甘肃,最小的是青海,五省的三产结构均有小幅的负向偏离,但偏离水平有差距,负向偏离最小的是青海,最大的是甘肃。总体来看,西北五省的三次产业劳动效率比较接近,二产比较强势,一产效率低,三产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进一步调整三产结构和分配劳动力资源带来机遇。

四、西北五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一份额分析法,以一定时期内GDP增长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为基础,分别测算西北五省按照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各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各区域假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的水平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的水平差额就是各区域相对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来说产生的偏离。我们主要采用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考察这种偏离形成的原因。计算公式为:

可见,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五省的经济增长总偏离量均为正值,说明在1997~2007年十年间西北各省区域经济增长量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偏离幅度上,陕西的总偏离量是最大的,平均每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0多亿元,其他几省经济总量的增长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偏离率都在1%以内,其中宁夏和陕西最高,而新疆最低,青海居中,甘肃略高于新疆。由于十年间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所以用总偏离率更能从整体上比较出各区域在这段时间内发展的优劣。进一步观察各省的区位及结构偏离量可以看出,新疆的结构和区位偏离均为正向,并且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新疆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骤和全国平均水平大体一致;陕西的区位偏离量为负,结构偏离量为正,说明陕西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该省的产业结构升级,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区位上的劣势;而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情况较类似,与三省构成小西北经济区的特征相符,三产的结构损失均是各省增长的负面原因,特别是青海和宁夏两省,区位优势都比较突出,十年间两省的区位正偏离总量都超过了2 800亿元,区位偏离率分别达到14.14%和13.4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北地区其他三省,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负向结构偏离量分别达到-2723亿元和-2617.72亿元,结构偏离率为-13.48%和-12.41%,整体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也反映出青海、宁夏、甘肃三省该十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益较低,体现了小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共同特征。

五、结论与对策

1.纵向比较:通过对西北五省产业结构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在1997~2007年十年间,不仅各省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量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位的优势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也为正,见证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的十年间经济发展的成效。五省三产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劣势进一步凸显。第一产业比重得到压缩,但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稳定。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建议:(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劳动力的比例,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增强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传统工业的发展要体现地区特色和专业化特点,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突出区域优势。(3)进一步丰富优质服务业,完善各项制度,提高服务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2.横向比较:五省间横向比较来看,新疆和陕西两省较之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经济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其中陕西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压缩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业过剩行业的投资;新疆的区位优势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都有贡献,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朝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调整工业结构,合理配置轻重工业比例,转变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局面,加快信息、商务、金融、现代物流和科技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而甘、青、宁三省产业发展呈现出相似特点,区位优势明显但产业结构变动效益低,应该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突出各省经济的特色优势,加强经济合作,弥补劣势。

对五省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建议:(1)要明确各省产业定位,强化专业分工,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产业发展的目标、计划和模式等。(2)培育和发展产业链经济,实行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3)利用学习和创新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4)政府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制度建设,制约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良性竞争。(5)形成区域间有规模、高效率的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树立区域品牌,吸引优势企业和潜在投资者。(6)加强西北五省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标签:;  ;  ;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