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约束手套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高红彬,徐旭东

天津市环湖医院 天津 300350

摘要 目的:探讨多功能约束手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内需要约束措施的患者60例,30例使用多功能约束手套作为观察组,30例使用传统手腕约束带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约束效果。结果:观察组 干扰治疗情况、发生约束带相关并发症,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使用效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多功能约束手套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约束的安全性,同时患者双手可自由活动并始终处于功能位,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减少了因约束造成的不良心理反应。

关键词:躁动;多功能约束手;应用效果

脑卒中导致大脑额颞部受损的患者多伴有谵忘、狂躁等精神症状,有非计划拔管的风险,造成患者创伤。对躁动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能有效控制躁动,是保障患者安全的临床常用措施[1],但此措施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2]。目前我院使用手腕约束带,仅约束手腕易发生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减少约束带相关并发症,现采用多功能约束手套,经临床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重症室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躁动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6分;②仅使用一种约束方法;③本次入院以来首次约束;④上肢肌力Ⅴ级,抓握能力正常;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躁动过程需药物镇静干预。选取30例患者使用多功能约束手套作为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6至83岁,平均(54.82±11.77)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6.25±6.28)分;约束时间(37.42±5.63)小时;脑出血患者11例,脑梗塞患者19例。30例患者使用传统手腕约束带作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9至78岁,平均(57.82±9.58)岁;APACHEⅡ评分(17.75±4.78)分;约束时间(40.31±7.45)小时;脑出血患者7例,脑梗塞患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约束时间,疾病种类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多功能约束手套的结构

多功能约束手套由宽腕手扣、尼龙扁带、双层网眼布、指环约束、指端拉链、防抓板六部分组成。(见图1)

1 .尼龙扁带;2.宽腕手扣;3.双层网眼布;4.指环约束;5.指端拉链;6.防抓板

图1 多功能约束手套示意图

1.3方法

观察组:使用多功能手套时,将患者需约束的手放入约束手套内,带好约束指环,关闭指端开口,调节宽腕手扣,以容入一指为宜,如轻度躁动者,收纳尼龙扁带,如重度躁动者,展开尼龙扁带,固定于床栏以下床体部位,固定长度以不能双手合掌为宜。

对照组:使用传统手腕约束带,将患者手腕约束后,固定在床栏以下床体部位,固定长度以手部不能抓到身上的管道为宜。

1.4约束的注意事项

1.4.1知情同意

患者躁动时,医护人员应进行评估,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讲解约束的原因。必须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3]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2评估。

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根据人员通常将躁动患者需约束的手紧紧固定于床栏以下床底部位,尽可能缩短双手活动范围,如此导致约束部位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本组30例患者中,4例发生约束部位皮肤破损,3例发生约束部位青紫,2例发生手部血液循环差。观察组实施约束的30例患者中,1例发生干扰治疗,2例发生约束部位皮肤破损。由表1可见,观察组使用多功能约束手套的约束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约束效果比较 n(%)

2.2两组患者及家属对约束用具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各随机抽取20名接受约束措施的患者及家属对两组约束用具应用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及家属对多功能约束手套应用效果较为满意(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约束用具应用效果满意度比较(x±s,分)

3.讨论

国内关于身体约束的文献报道[6-7]主要集中在改良约束工具以减少约束相关并发症等,进而也说明了约束用具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传统约束带是由普通的双层布制成,由于躁动患者的牵拉,易导致约束部位皮肤青紫破溃等并发症,双手暴露在外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给患者造成安全隐患。然而多功能约束手套有效的减少了相关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同时在达到有效约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手及上肢的活动自由,达到了“活动约束”的状态,从根本上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负面心理影响。“活动约束”是患者及家属最能接受的约束方式[8]。

综上所述,多功能约束手套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约束的安全性,减少了因约束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心理反应,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Micek S T,Anand N J,Laible B R,et al. De-liriumas detected by the CAM- ICU predicts restraint use among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medical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05,33(6):1 260 ~ 1 265.

[2]夏春红,李峥.ICU 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68-5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版[S].2011-06-15.

[4]卢道珍.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ICU 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3):156-157.

[5]邢善用,孙速诊,李栓荣.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53.

[6]邓月兴,柯阳芳,黄瑞生,等.手套式上肢约束带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C):76.

[7]崔玉顺新型肢体约束带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875.

[8]施忠英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82-684.

作者简介:高红彬(1988-),本科,护师,主要从事神经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工作

通讯作者:徐旭东 邮箱:xudong21898@126.com

论文作者:高红彬,徐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多功能约束手套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高红彬,徐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